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6466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斜顶杆的顶端固定的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所述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形成模具注塑型腔的其中一部分底面,所述第一斜顶块位于第二斜顶块的下方,并且两者的贴合面为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35‑45°;所述第三斜顶块位于第二斜顶块的下方,所述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分两次脱模:第一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和第二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内侧面和凸起分离;第二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从第一空腔完全分离。该机构能成型汽车车门、且能正常脱模、不会造成凸起变形和卡扣拉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讲是一种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汽车门板安装在汽车车门的内侧面,其门板本体顶部的边缘为弧面,在弧面的底面101处设有一条卡扣102,卡条102大致与底面101的直边位置垂直,在卡条102的自由端端部的顶部设有凸起102,该凸起102呈三角形。由于卡扣102上有凸起103,这样如采用普通注塑模具以及常规辅助脱模机构,则无法沿着卡扣的长度方向倾斜脱模,因为凸起103会卡住。如果采用强行脱模,则会造成凸起103变形,同时也会使卡扣102拉伤。所以目前急需一款能成型汽车车门、且能正常脱模、不会造成凸起103变形和卡扣102拉伤的脱模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成型汽车车门、且能正常脱模、不会造成凸起变形和卡扣拉伤的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包括与斜顶杆的顶端固定的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所述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形成模具注塑型腔的其中一部分底面,所述第一斜顶块位于第二斜顶块的下方,并且两者的贴合面为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35-45°;所述第三斜顶块位于第二斜顶块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顶块的底面和内侧面以及第三斜顶块的顶面之间的第一空腔为模具注塑型腔的卡扣,所述第二斜顶块的底面还设有一个成型凸起的缺口,所述第三斜顶块的上平面为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16-20°;所述第三斜顶块上设有供第二斜顶块直线活动且具有弹性的导向机构,所述第二斜顶块有两个顶出距离,第一次的顶出距离为凸起的高度,第二次的顶出距离为卡扣的高度,所述第二斜顶块的滑动角度与下模板的夹角45-50°,所述第一斜顶块的下表面在导向机构的作用下始终与第二斜顶块的上表面紧贴;所述第一斜顶块的底部的外侧面在脱模前与第三斜顶块的内侧面贴合,所述第一斜顶块的底部的外侧面在脱模后与第三斜顶块的内侧面分离;所述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分两次脱模:第一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和第二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内侧面和凸起分离;第二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从第一空腔完全分离。所述具有弹性的导向机构包括压簧、设在第二斜顶块底部的滑块和设在第三斜顶块的凹槽,所述滑块活动伸缩在凹槽内,所述压簧一端与滑块连接,另一端与凹槽连接。所述第一斜顶块分两步脱模:第一步,倾斜向上顶出第一段距离,顶出距离为凸起的高度,所述第二斜顶块同步紧贴第一斜顶块往上,所述缺口与凸起分离,所述第二斜顶块底面高于凸起的最高点;第二步,倾斜向上顶出第二段距离,顶出的高度方向距离为卡扣的高度,顶出的横向距离为卡扣的长度,所述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与卡扣分离,此时所述第三斜顶块与第一斜顶块移动轨迹相同。所述第一斜顶块的上表面为圆弧面,该圆弧面上设有多个缺口,所述第二斜顶块上设有多个数量与缺口一一对应的凸条,所述凸条嵌入在对应一个缺口内并且横向间隙配合、纵向滑动。所述横向间隙配合是指,每条凸条的两侧面与缺口的两侧面间隙配合所述纵向滑动是指,每条凸条可沿着缺口的深度自由活动。采用以上结构后,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分两次脱模:第一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和第二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内侧面和凸起分离;第一斜顶块倾斜往上,也就是在往上的同时也往后退,第二斜顶块跟着第一斜顶块往上的同时也往后退,使第二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内侧面和凸起分离;从而使第二斜顶块的缺口与卡扣的凸起分离,在脱模时不再干涉。第二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从第一空腔完全分离,由于三个斜顶块已经去卡扣分离,从而能顺利脱模,所以本结构能成型汽车车门、且能正常脱模、不会造成凸起变形和卡扣拉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门板的横向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门板的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门板的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的合模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门板的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的开模动作一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门板的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的开模动作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01、底面,102、卡扣、103凸起;1、第一斜顶块,2、第二斜顶块,2.1、缺口,3、第三斜顶块,3.1、凹槽,4、滑块,5、压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包括与斜顶杆的顶端固定的第一斜顶块1、第二斜顶块2和第三斜顶块3,所述第一斜顶块1、第二斜顶块2和第三斜顶块3形成模具注塑型腔的其中一部分底面101,所述第一斜顶块1位于第二斜顶块2的下方,并且两者的贴合面为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35-45°;所述第三斜顶块3位于第二斜顶块2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顶块2的底面和内侧面以及第三斜顶块3的顶面之间的第一空腔为模具注塑型腔的卡扣102,所述第二斜顶块2的底面还设有一个成型凸起103的缺口2.1,所述第三斜顶块3的上平面为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16-20°;所述第三斜顶块3上设有供第二斜顶块2直线活动且具有弹性的导向机构,所述具有弹性的导向机构包括压簧5、设在第二斜顶块2底部的滑块4和设在第三斜顶块3的凹槽3.1,所述滑块4活动伸缩在凹槽3.1内,所述压簧5一端与滑块4连接,另一端与凹槽3.1连接。压簧5始终提供一个弹力给第二斜顶块2,使第二斜顶块2的顶面紧贴第一斜顶块1的底面,当第一斜顶块1往上时,压簧5推动第二斜顶块2的顶面紧贴第一斜顶块1的底面;当第一斜顶块1往下时,第一斜顶块1下压第二斜顶块2,使压簧5推动被压缩。所述第二斜顶块2在往上或者被压缩时,其移动方向为滑块4在凹槽3.1内伸缩的方向。所述第二斜顶块2有两个顶出距离,第一次的顶出距离为凸起103的高度,该高度为20mm,第二次的顶出距离为卡扣102的高度,该高度为160mm,所述第二斜顶块2的滑动角度与下模板的夹角45-50°,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下表面在导向机构的作用下始终与第二斜顶块2的上表面紧贴。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底部的外侧面在脱模前与第三斜顶块3的内侧面贴合,所述第一斜顶块3的底部的外侧面在脱模后与第三斜顶块3的内侧面分离。所述第一斜顶块1、第二斜顶块2和第三斜顶块3分两次脱模:第一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1和第二斜顶块2倾斜往上并与卡扣102内侧面和凸起103分离;第一斜顶块1倾斜往上,也就是在往上的同时也往后退,第二斜顶块2跟着第一斜顶块1往上的同时也往后退,使第二斜顶块2倾斜往上并与卡扣内侧面和凸起分离.第二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1、第二斜顶块2和第三斜顶块3倾斜往上并与卡扣102从第一空腔完全分离,此时第一斜顶块1、第二斜顶块2和第三斜顶块3均使往上和往后移动的,而且第一斜顶块1和第三斜顶块3通过不同的顶杆来带动。所述第一斜顶块1分两步脱模:第一步,倾斜向上顶出第一段距离,顶出距离为凸起103的高度,所述第二斜顶块2同步紧贴第一斜顶块1往上,所述缺口4.1与凸起103分离,所述第二斜顶块2底面高于凸起103的最高点;第二步,倾斜向上顶出第二段距离,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斜顶杆的顶端固定的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所述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形成模具注塑型腔的其中一部分底面,所述第一斜顶块位于第二斜顶块的下方,并且两者的贴合面为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35‑45°;所述第三斜顶块位于第二斜顶块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顶块的底面和内侧面以及第三斜顶块的顶面之间的第一空腔为模具注塑型腔的卡扣,所述第二斜顶块的底面还设有一个成型凸起的缺口,所述第三斜顶块的上平面为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16‑20°;所述第三斜顶块上设有供第二斜顶块直线活动且具有弹性的导向机构,所述第二斜顶块有两个顶出距离,第一次的顶出距离为凸起的高度,第二次的顶出距离为卡扣的高度,所述第二斜顶块的滑动角度与下模板的夹角45‑50°,所述第一斜顶块的下表面在导向机构的作用下始终与第二斜顶块的上表面紧贴;所述第一斜顶块的底部的外侧面在脱模前与第三斜顶块(的内侧面贴合,所述第一斜顶块的底部的外侧面在脱模后与第三斜顶块的内侧面分离;所述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分两次脱模:第一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和第二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内侧面和凸起分离;第二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从第一空腔完全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门板注塑模具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斜顶杆的顶端固定的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所述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形成模具注塑型腔的其中一部分底面,所述第一斜顶块位于第二斜顶块的下方,并且两者的贴合面为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35-45°;所述第三斜顶块位于第二斜顶块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顶块的底面和内侧面以及第三斜顶块的顶面之间的第一空腔为模具注塑型腔的卡扣,所述第二斜顶块的底面还设有一个成型凸起的缺口,所述第三斜顶块的上平面为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与下模板的夹角为16-20°;所述第三斜顶块上设有供第二斜顶块直线活动且具有弹性的导向机构,所述第二斜顶块有两个顶出距离,第一次的顶出距离为凸起的高度,第二次的顶出距离为卡扣的高度,所述第二斜顶块的滑动角度与下模板的夹角45-50°,所述第一斜顶块的下表面在导向机构的作用下始终与第二斜顶块的上表面紧贴;所述第一斜顶块的底部的外侧面在脱模前与第三斜顶块(的内侧面贴合,所述第一斜顶块的底部的外侧面在脱模后与第三斜顶块的内侧面分离;所述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分两次脱模:第一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和第二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扣内侧面和凸起分离;第二次脱模时,第一斜顶块、第二斜顶块和第三斜顶块倾斜往上并与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欢王靖宇方永杰刘虹徐威宇郑立剑王文振叶建伟尤展辉谢乾旺陈雄祝天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正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