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6178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教学模型,涉及教学用具技术领域。该教学模型包括屋面钢板、多根内钢柱、多根变截面钢梁、多根变截面钢柱以及多根钢檩条,多根变截面钢梁平行设置,每个内钢柱的一端均与变截面钢梁的中间位置可拆卸连接,每个变截面钢柱与变截面钢梁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每根钢檩条均与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且变截面钢梁通过内钢柱、变截面钢柱以及钢檩条固定,屋面钢板铺设于钢檩条的远离内钢柱的一面,且屋面钢板与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教学模型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钢结构科学概念的全面认识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教学模型
本专利技术涉及教学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教学模型。
技术介绍
钢结构建筑是指以在工厂制造加工的钢构件为基础结构构件,选用组合楼板或预制叠合楼板,并附加内、外墙板在现场完成组装的建筑结构,结构部分主要由主体结构体系、楼板体系、围护结构体系构成。钢结构建筑遵循建筑全寿命期的可持续原则,采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及智能化应用,将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集成,实现建筑功能完整、性能优良,具有安全、高效、绿色、节能减排、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具有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工业化生产等特点,与其他结构相比,在使用功能、设计、施工以及综合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优势,被誉为21世纪“绿色建筑”之一。发展钢结构建筑是推进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作为土建类高校的学生,对于钢结构建筑需要有完整的了解与认知,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实际参与到钢结构建筑的建设之中,因此对于钢结构之间的连接结构依然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有鉴于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教学模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学生无法对钢结构建筑达到全面认识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教学模型,所述教学模型包括屋面钢板、多根内钢柱、多根变截面钢梁、多根变截面钢柱以及多根钢檩条,所述多根变截面钢梁平行设置,每个所述内钢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变截面钢梁的中间位置可拆卸连接,每个所述变截面钢柱与所述变截面钢梁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每根所述钢檩条均与所述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变截面钢梁通过所述内钢柱、所述变截面钢柱以及所述钢檩条固定,所述屋面钢板铺设于所述钢檩条的远离所述内钢柱的一面,且所述屋面钢板与所述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底座,所述内钢柱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变截面钢柱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外纵钢板,所述外纵钢板与所述变截面钢柱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侧屋模块,所述侧屋模块与所述外纵钢板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侧屋模块包括顶面与多块墙面,所述多块墙面之间依次连接,并与所述外纵钢板围成一长方形空间,所述顶面的一端与所述外纵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顶面的其它端均与所述墙面可拆卸连接,以通过所述顶面、所述墙面以及所述外纵钢板围成一密闭空间。进一步地,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装饰系统与门窗,所述门窗安装于所述墙面,所述装饰系统安装于所述墙面与所述顶面的连接处,且所述装饰系统与所述墙面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彩板脊瓦,所述彩板脊瓦安装于所述屋面钢板,且所述彩板脊瓦与所述屋面钢板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外纵墙梁,所述外纵墙梁与所述变截面钢柱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支撑拉条,所述支撑拉条与所述变截面钢柱呈45°设置,且所述支撑拉条与所述变截面钢柱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边缘遮蓬,所述边缘遮蓬安装于所述变截面钢梁、多根变截面钢柱的连接处,且所述边缘遮蓬与所述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相对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包括屋面钢板、多根内钢柱、多根变截面钢梁、多根变截面钢柱、多根钢檩条,多根变截面钢梁平行设置,每个内钢柱的一端均与变截面钢梁的中间位置可拆卸连接,每个变截面钢柱与变截面钢梁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每根钢檩条均与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且变截面钢梁通过内钢柱、变截面钢柱以及钢檩条固定,屋面钢板铺设于钢檩条的远离内钢柱的一面,且屋面钢板与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由于专利技术提供的教学模型包括屋面钢板、多根内钢柱、多根变截面钢梁、多根变截面钢柱以及多根钢檩条,其与传统的钢结构建筑构件相同,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同时,每个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学生能够将该教学模型进行拼装与拆卸,同时,在拆卸和拼装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钢结构科学概念的全面认识,能为土建类高校教学开展提供有力的实践操作体验和经典范例支持。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教学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教学模型;101-屋面钢板;102-内钢柱;103-变截面钢梁;104-变截面钢柱;105-钢檩条;107-外纵钢板;108-侧屋模块;1081-顶面;1082-墙面;1083-装饰系统;1084-门窗;109-彩板脊瓦;110-外纵墙梁;111-支撑拉条;112-边缘遮蓬。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请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教学模型100,该教学模型100包括屋面钢板101、多根内钢柱102、多根变截面钢梁103、多根变截面钢柱104以及多根钢檩条105,多根变截面钢梁103平行设置,每个内钢柱102的一端均与变截面钢梁103的中间位置可拆卸连接,每个变截面钢柱104与变截面钢梁103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每根钢檩条105均与变截面钢梁103可拆卸连接,且变截面钢梁103通过内钢柱102、变截面钢柱104以及钢檩条105固定,屋面钢板101铺设于钢檩条105的远离内钢柱102的一面,且屋面钢板101与变截面钢梁103可拆卸连接。一方面,本方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教学模型包括屋面钢板、多根内钢柱、多根变截面钢梁、多根变截面钢柱以及多根钢檩条,所述多根变截面钢梁平行设置,每个所述内钢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变截面钢梁的中间位置可拆卸连接,每个所述变截面钢柱与所述变截面钢梁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每根所述钢檩条均与所述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变截面钢梁通过所述内钢柱、所述变截面钢柱以及所述钢檩条固定,所述屋面钢板铺设于所述钢檩条的远离所述内钢柱的一面,且所述屋面钢板与所述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教学模型包括屋面钢板、多根内钢柱、多根变截面钢梁、多根变截面钢柱以及多根钢檩条,所述多根变截面钢梁平行设置,每个所述内钢柱的一端均与所述变截面钢梁的中间位置可拆卸连接,每个所述变截面钢柱与所述变截面钢梁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每根所述钢檩条均与所述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变截面钢梁通过所述内钢柱、所述变截面钢柱以及所述钢檩条固定,所述屋面钢板铺设于所述钢檩条的远离所述内钢柱的一面,且所述屋面钢板与所述变截面钢梁可拆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底座,所述内钢柱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变截面钢柱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外纵钢板,所述外纵钢板与所述变截面钢柱可拆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侧屋模块,所述侧屋模块与所述外纵钢板可拆卸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屋模块包括顶面与多块墙面,所述多块墙面之间依次连接,并与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建军周思彤李津瑶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