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乐平专利>正文

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5665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包括纵向地面车道、横向桥车道、匝道、自行车道和行人过街桥,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桥的两端各设有一半圆环桥,在桥上的上、下车道中各设有低车道、自行车道和高车道,自行车道的两端设有坡道与地面自行车道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是:桥高可降至小轿车的高度,占地少,投资小,能与周围建筑相协调;能最大限度地方便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实现全要素无交叉地通行。(*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道路立交桥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城市道路网中,交叉路口是影响通行能力的瓶胫,由于交叉路口的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一半以上,交叉路口还是交通事故多发点。同时,由于交叉路口的影响,耗费时间,增加能耗,加大了污染。为了解决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建造立交桥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现有的互通式立交桥由于过于高大,占地面积大,因而造成拆迁量大、投资大,不易同四周建筑协调,影响市容,所以在城市大量建造立交桥相当困难,大多数的立交桥不能很好的解决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问题,而我国人口多,且自行车是城市里的重要交通工具。申请号为97107160.8和97121861.7的二项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立交桥方案,均为二层立交桥,解决了立交桥过于高大,造价高,占地面积多等问题,同时也较好的解决了自行车和行人的全方位通行问题。但是,上述二项专列有一致命的缺点,即均为单车道,一旦发生故障,造成交通阻塞,因此,该方案不易被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道路交叉口立交桥,桥为二层,桥身可低至小汽车的高度,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立体交叉的完全互通的,能适合在城市中心街道较窄的路口建造的立交桥。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实现的,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包括纵向地面车道、横向桥车道、匝道、自行车道和行人过街桥,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桥的两端各设有一半圆环桥,在桥上的上、下车道中各设有低车道、自行车道和高车道,自行车道的两端设有坡道与地面自行车道连接。在横向桥上的自行车道与高车道之间还设有一低车道,该车道的一端设有一弧行坡道与纵向道来的左转低车道相连接,在纵向道与横向桥的连接处各设有一弧形桥分别与横向桥车道及纵向道的匝道相连接。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包括纵向丁字道、横向桥车道、匝道、自行车道和行人过街桥,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桥的两端各设有一半圆环桥,纵向丁字道也设有桥,桥上的高车道与横向桥上的高车道连接,丁字道桥下设有一自行车环形道,在与该自行车环形道相对的横向桥下也设有一自行车环形道。在纵向丁字道桥上设有低车道,经坡道进入横向桥下,在半圆环桥的入口处并入横向道的低车道,在纵向丁字道桥下设有低车道与横向道来的左转低车道连接,在丁字道桥下的自行车环形道与横向道之间还设有一自行车环形道。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包括横向桥车道,其两侧各有一个相互错位的丁字道、匝道、自行车道和行人过街桥,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桥的两侧各设有一半圆环桥,两丁字道上均设有桥,桥上的车道与横向道上的高车道相连接,两丁字道桥下均设有自行车环形道,在与丁字道相对的横向道桥下均设有自行车环形道。在进入立交桥各路口的机动车道路的上方设有机动车限制高度标识或测高器,该测高器为一橡胶棒或由橡胶包着的圆柱弹簧。本专利技术的原则是尽量方便行人、自行车,其次方便小车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即自行车是我国目前的主要交通工具,城市中的机动车中,小车和轻型车是主要的。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是高低车分道行驶原理,其核心是在横向道桥的两端各设一半圆环桥,使高车在半圆环桥上绕行,低车在桥下行驶,达到降低桥的高度,从而实现本专利技术能够在城市中心区道路较窄的条件下解决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全要素无交叉通行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了高、低车分道行驶(低车从桥下通过,高车从半圆环桥绕行),在横向道桥的两端,设置半圆环桥,与现有的立交桥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桥身高度可降至自行车、行人和小轿车通行所需的高度,如果地下管网许可,将地面车道下沉一定深度,桥高可降到人的视线以下。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能与环境相协调,特别适合在城市中心道路较窄的路口建造立交桥;自行车可基本不爬坡过桥(即使过桥,所爬坡的高度也比较低),实现直行、左转、调头;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实现立体交叉完全互通;在立交桥一层积水或封闭时,车辆可以通过半圆环桥实现互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十字交叉口二层立交桥结构示意图,其上部为横向道中心线剖面示意图。图面说明①为半圆环桥②为行人过街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为机动车行驶道路的路段;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为自行车行驶路线的路段;汽车路线表和自行车路线表分别给出了高低汽车和自行车无交叉行驶路线。汽车路线表中“==”表示需从桥下穿过的路段,“-”表示桥上、坡道上或地面上的路段。自行车路线表中“==”表示桥下或地面上的路段,“-”表示需从桥上跨过的路段。现结合图1对本专利技术十字交叉路口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作详细说明。A、C为纵向道的进出口,纵向道为地面行车道,如果环境需要,立交桥的高度可低于行人高度,且地下管网许可时,纵向道可下沉一定深度,其行人桥②设在横向桥的两侧。B、C为横向道的进出口,在纵向道上方的横向道上设有一桥,其两端各设有一半圆环桥①,桥下设有横向低车道,桥内设有行人过街桥②,在横向桥中心线的两侧各设有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低车道,该低车道的一端与半圆环桥下来的低车道相连接,另一端经一圆弧行车道从横向桥下穿越横向桥上的主车道后爬坡到桥上并入横向桥上另一侧的低车道;桥上的自行车道的两端均设有坡道与地面上的自行车道相连接。该十字口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最宽处只需40米左右,它的通行能力较大,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各行其道,只有少量交织点,没有交叉点。机动车、自行车的行驶路线是以A方向来的机动车为例低车的走向,直行从底层由(27)直接穿过桥下到(30)。左转由(27)到(28)右转上坡,跨过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后下坡到(7),然后从桥下穿过沿弧形道路到(8),再由(8)开始上坡到桥上层,跨过道路AC及人行道自行车道过(31)到(33)归入道路BD中,经(18)穿过半园环桥下到(34)。右转由(27)到(28)右转上坡,跨过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后下坡到(7),再由(7)上坡经(29)、(24)归入道路DB中,经(21)穿过半园环桥下到(22)。高车的走向,直行由(27)到(28)右转经(29)到(23),再由(23)经(25)从半园环桥上跨过道路BD到(26),再由(26)下坡到(8),再上坡经(9)跨过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后下坡,到(10)归入道路AC中,到(30)。左转(26)以前同“直行”,过(26)后经(35)归入道路BD,经(36)、(37)、(33)跨过桥上层到(38)右转出主车道,经(11)后下坡由(12)再归入主车道到(34)。右转(23)以前同“直行”,过(23)后下坡到(22)。以D方向来车为例低车的走向,直行由(1)穿过半园环桥下,经(3)上坡到(19),跨过桥上层到(20),再下坡经(21)穿过半园环桥下到(22)。左转(3)以前同“直行”,由(3)上坡到(5),跨过道路AC及人行道、自行车道后,下坡到桥底层(6),经(7)沿弧形车道穿过桥下到(8),由(8)上坡经(9)跨过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后下坡到(10)归入AC车道,到30。右转(3)以前同“直行”,再经(4)下坡到(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式二层立交桥,包括纵向地面车道、横向桥车道、匝道、自行车道和行人过街桥,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桥的两端各设有一半圆环桥,在桥上的上、下车道中各设有低车道、自行车道和高车道,自行车道的两端设有坡道与地面自行车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乐平
申请(专利权)人:张乐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