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51342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及方法,涉及石油地质技术领域。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包括反应釜、加热箱、回注容器、压力追踪泵以及控制系统。反应釜设置于加热箱内,反应釜的上端通过第一管线与压力追踪泵连通,并通过三通接头与回压容器下端连通,反应釜下端与回注容器上端连通,温度控制装置与加热箱电连接。通过将较高的反应温度下产生的流体暂时放入回注容器缓存,并在温度降低后将其回注入反应釜的方法,达到排除水热增压的干扰,测量生烃造成的流体压力变化的目的。填补了烃源岩生排烃实验中对于生烃压力测定的空白,为烃源岩初次排烃动力、油页岩当前压力状态预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手段,因此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地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在烃源岩生烃过程中,高密度的干酪根向低密度的石油与天然气的转化会造成烃源岩内部流体压力的升高。对这一流体压力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不仅体现在超压预测、规避钻井风险、设计采油方案等工程应用层面,同时也是油气成藏尤其是运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油气得以初次运移的物质保证与动力来源。上述实验的难点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压力测定的过程中避免水热增压的干扰。这类实验主要依据时温补偿原理,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较高的加热温度使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快速裂解,为了更加贴近实际的地下情况,烃源岩样品中往往都需要加水,甚至需要加水至饱和。这样一来,在温度升高后封闭体系中会产生较大的水热增压,往往远大于生烃所产生的压力变化,这对生烃增压值的测定是十分不利的,且为避免水热增压与生烃增压叠加后突破设备耐受极限,使得目前实验容许的生烃增压值通常比较小,与地下的实际情况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排除“水热增压”的影响,是生烃增压物理模拟实验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控性强,可准确测量烃源岩生烃造成的流体压力变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压力测量方法,该方法排除了水热增压的影响,量化生烃过程中烃源岩内部流体压力的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包括反应釜、加热箱、回注容器、压力追踪泵以及控制系统,反应釜设置于加热箱内,反应釜的上端通过第一管线与回注容器的下端及压力追踪泵连通,反应釜的下端通过第二管线与回注容器的上端连通,压力追踪泵通过第三管线与第一管线连通,控制系统与加热箱电连接,用于控制加热箱的温度。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回注容器包括缸体、第一密封盖、第二密封盖和活塞,第一密封盖盖设于缸体的顶端,第二密封盖盖设于缸体的底端,活塞设置于缸体的空腔内,将空腔分隔为两个部分,活塞沿缸体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活塞的顶部为锥形结构,第一密封盖靠近活塞的一侧为与锥形结构相匹配的凹槽。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活塞的底部为平面结构,第二密封盖靠近活塞的一侧为平面结构。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活塞的外周面套设有密封圈。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管线设有第一抽真空管,第一抽真空管设有阀门。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三管线设有第二抽真空管,第二抽真空管设有阀门。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反应釜包括样品室、上密封盖和下密封盖,上密封盖盖设于样品室的上端,下密封盖盖设于样品室的下端,样品室的内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烧结板滤片。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加热箱包括箱体和加热管,箱体包括内壳体、外壳体和设置于内壳体、外壳体之间的保温层,加热管设置于内壳体。一种流体压力测量方法,采用上述生烃增压测量装置进行测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包括反应釜、加热箱、回注容器、压力追踪泵以及控制系统。反应釜设置于加热箱内,反应釜的上端通过第一管线与回注容器的下端及压力追踪泵连通,反应釜的下端通过第二管线与回注容器的上端连通,压力追踪泵通过第三管线与第一管线连通,温度控制装置与加热箱电连接,用于控制加热箱的温度。一种流体压力测量方法,采用上述生烃增压测量装置进行测量。通过将较高的反应温度下产生的流体暂时放入回注容器缓存,并在温度降低后通过压力追踪泵将其回注入样品室的方法,达到排除水热增压的干扰,测量生烃造成的流体压力变化的目的。填补了烃源岩生排烃实验中对于生烃压力测定的空白,为烃源岩初次排烃动力、油页岩当前压力状态预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手段,因此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烃增压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回流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生烃增压测量装置;101-第一管线;102-第二管线;103-第三管线;110-反应釜;111-样品室;112-上密封盖;113-下密封盖;114-上石墨密封垫;115-下石墨密封垫;116-上烧结板滤片;117-下烧结板滤片;120-加热箱;121-箱体;1211-内壳体;1213-外壳体;1215-保温层;122-加热管;123-温度传感器;124-釜体支架;130-回注容器;131-缸体;133-第一密封盖;135-第二密封盖;137-活塞;139-密封圈;140-压力追踪泵;150-控制系统;161-第一抽真空管;162-第二抽真空管;171-第一三通接头;172-第二三通接头;173-第三三通接头;181-第一阀门;182-第二阀门;183-第三阀门;184-第四阀门;185-第五阀门;186-第六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加热箱、回注容器、压力追踪泵以及控制系统,所述反应釜设置于所述加热箱内,所述反应釜的上端通过第一管线与所述回注容器的下端及所述压力追踪泵连通,所述反应釜的下端通过第二管线与所述回注容器的上端连通,所述压力追踪泵通过第三管线与所述第一管线连通,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加热箱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箱的温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加热箱、回注容器、压力追踪泵以及控制系统,所述反应釜设置于所述加热箱内,所述反应釜的上端通过第一管线与所述回注容器的下端及所述压力追踪泵连通,所述反应釜的下端通过第二管线与所述回注容器的上端连通,所述压力追踪泵通过第三管线与所述第一管线连通,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加热箱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箱的温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注容器包括缸体、第一密封盖、第二密封盖和活塞,所述第一密封盖盖设于所述缸体的顶端,所述第二密封盖盖设于所述缸体的底端,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缸体的空腔内,将所述空腔分隔为两个部分,所述活塞沿所述缸体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的顶部为锥形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盖靠近所述活塞的一侧为与所述锥形结构相匹配的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烃增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的底部为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俊刚苏恺明陈世加张焕旭李勇何清波韩辉肖正录王攀邱雯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