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和具有该车门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272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和具有该车门的车辆,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内板;门窗框加强板,所述门窗框加强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与所述门窗框加强板的中部相连;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的中下部的后部相连,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隔板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门,通过设置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从而增加了车门强度,提高了在侧碰情况下的车门抵抗变形的能力,降低了撞击过程中车门门锁打开的风险,提高了整车碰撞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和具有该车门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门和具有该车门的车辆。
技术介绍
现代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能。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尤为关键。为了评价车辆的安全性能,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评价标准,且在不断更新升级中,提高对安全性能的评价指标要求。目前,C-NCAP已经过了多次改版,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今年年初推出的2018版C-NCAP中引入了侧面大壁障,撞击位置提高,很难与门槛有重叠区域,仅能靠B柱和侧门来抵抗撞击力,这就会导致车门变形较大,甚至有撞击过程中后侧门门锁打开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碰撞安全性能高的车门。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该车门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车门包括:车门内板;门窗框加强板,所述门窗框加强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与所述门窗框加强板的中部相连;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的中下部的后部相连,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隔板相连。根据本技术的车门,通过设置第一隔板且第一隔板与门窗框加强板连接,第二隔板且第二隔板与车门内板连接,从而增强了车门的强度,提高在车门在侧碰时抵抗变形的能力,且第二隔板的设置增强了门锁周围的强度,降低侧碰过程中门锁开启的风险。根据本技术的车门,所述第二隔板包括从上向下间隔设置的多个凸包,通过设置凸包从而使第二隔板有较高的强度。根据本技术的车门,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隔板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二隔板本体的前后两侧的两个第二隔板翻边,所述第二隔板翻边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所述多个所述凸包设在所述第二隔板本体上,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隔板翻边相连,第二隔板翻边的设置使第二隔板在与内板的连接处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增强了车门整体的强度。根据本技术的车门,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隔板翻边包括翻边本体和连接板,所述翻边本体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所述连接板从所述翻边本体的后沿向外向前延伸,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相连,连接板的设置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搭接面积更大,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连接处有更高的强度,且更方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连接。根据本技术的车门,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隔板工艺孔,所述第二隔板工艺孔包括至少两个通孔,所述通孔一一对应地设在对应地所述凸包上,工艺孔的设置使第二隔板在与第一隔板或车门内板连接时更方便,且可以增强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或车门内板的安装精度。根据本技术的车门,所述第二隔板还包括第二隔板上翻边和第二隔板下翻边,所述第二隔板上翻边与所述第二隔板本体的上边沿相连,所述第二隔板下翻边与所述第二隔板本体的下边沿相连,第二隔板上翻边与第二隔板下翻边的设计使第二隔板有更高的强度。根据本技术的车门,所述第一隔板的横截面为U型,从而增强第一隔板的强度,使第一隔板可以有更强的抵抗变形的能力;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隔板工艺孔,所述第一隔板工艺孔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开的至少两个通孔,第一隔板工艺孔可以使第一隔板在与第二隔板或门窗框加强板连接时更方便,且可以增强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或门窗框加强板的安装精度。根据本技术的车门,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加强筋的设置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连接处有更高的强度,从而增强了车门抵抗变形的能力。根据本技术的车门,还包括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外板位于所述车门内板外且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门窗框加强板均位于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车门,从而使车辆也具有了抵抗侧碰的能力,增强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车门内板连接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车门外板位置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隔板与门窗框加强板连接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隔板与车门内板连接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连接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隔板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车门100;第一隔板1;第一隔板工艺孔11;加强筋12;第二隔板2;凸包21;第二隔板本体22;第二隔板翻边23;翻边本体231;连接板232;第二隔板工艺孔24;第二隔板上翻边25;第二隔板下翻边26;车门内板3;门窗框加强板4;车门外板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车门100。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100包括门窗框加强板4、车门内板3、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2。如图1所示,门窗框加强板4位于车门100的窗框的下方,门窗框加强板4与车门内板3相连,且门窗框加强板4沿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加大车门100在窗框处的强度。具体地,门窗框加强板4的前后两端可以与车门内板3相连。车门内板3为车门100的主要支撑部件,用以支撑车门100的其他部件,且提升车门100的整体强度。第一隔板1的上端与门窗框加强板4的中部相连,用来进一步增强车门100的强度,第二隔板2与车门内板3的中下部的后部相连,并且第一隔板1的下端与第二隔板2相连。可以理解的是,门锁位于车门内板3的中上部的后部,因此第二隔板2与车门内板3的中下部的后部相连,可以使第二隔板2邻近门锁处,从而可以增强车门100在门锁周围的强度。如图1所示,在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2均位于车门内板3的后部。当车辆受到侧碰时,车门内板3的后部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对侧碰时车门100的侧碰安全性能有很大影响。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第一隔板1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二隔板2的宽度,从而减轻第一隔板1的重量,使第一隔板1与第二隔板2的连接处和第一隔板1与门窗框加强板4的连接处所承担的第一隔板1的重量较小,从而使第一隔板1与第二隔板2和门窗框加强板4的连接更稳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100,通过在车门内板3上设置第一隔板1与第二隔板2,进一步加强了车门100的强度,并且第二隔板2邻近门锁处,增强了车门100在门锁周围的强度,从而使车门100提高在侧碰时抵抗变形的能力,降低侧碰过程中门锁开启的风险。下面参照图1-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车门100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隔板2包括从上向下间隔设置的多个凸包21。可选地,多个凸包21可以沿第二隔板2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凸包21均可以沿第二隔板2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第二隔板2的宽度方向即车门100的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内板;门窗框加强板,所述门窗框加强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与所述门窗框加强板的中部相连;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的中下部的后部相连,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隔板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内板;门窗框加强板,所述门窗框加强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与所述门窗框加强板的中部相连;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车门内板的中下部的后部相连,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隔板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包括从上向下间隔设置的多个凸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隔板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二隔板本体的前后两侧的两个第二隔板翻边,所述第二隔板翻边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所述多个所述凸包设在所述第二隔板本体上,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隔板翻边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隔板翻边包括翻边本体和连接板,所述翻边本体与所述车门内板相连,所述连接板从所述翻边本体的后沿向外向前延伸,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晓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