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0003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其包括:支撑结构;杠杆梁,杠杆梁与支撑结构平行设置,试验作动筒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之间,且试验作动筒两端均铰接;固定支架,固定支架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的一侧,且分别与支撑结构连接和杠杆梁铰接;以及支架,支架设置于杠杆梁另一侧,且支架具有一引导面,杠杆梁可滑动连接于引导面;加载作动筒,加载作动筒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之间,且加载作动筒施加力的方向与试验作动筒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真实模拟作动筒的受载情况,充分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避免产生偏心距的加载,可以摸清作动筒稳定性问题,可缩短试验设计时间,提高试验准确性,节约试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
本技术属于航空静力试验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作动筒是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及民用工程车辆中常见的执行驱动功能的液压构件。作为承受压载荷的杆件,作动筒丧失承载能力的形式,在工程实际中更多的表现为失稳。必须合理地对作动筒的结构进行设计并对强度进行校核。在实际工程当中,工程设计和强度校核,尤其是复杂零件的校核常常不能仅仅依据强度分析而必须通过试验,因为试验结果常常能够综合反映结构的情况。任何与实际不符的错误假定在试验结果面前都将暴露无遗。强度理论的发展、强度设计思想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都是试验推动的结果。建立符合真是受载情况的试验验证方法尤为重要。作动筒承载能力验证试验要求真实模拟作动筒在飞机使用中的安装要求,加载施加的位置与真实的作动筒相同,防止在压缩状态下受载时加载点产生移动,避免产生偏心弯矩,如图1a、图1b和图1c。此外还需根据不同型号(尺寸或直径)的作动筒调节加载高度,保证加载方向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加载装置,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用于摸清作动筒稳定性,并能够满足不同型号的作动筒承载能力验证试验的加载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其包括:支撑结构;杠杆梁,所述杠杆梁与支撑结构平行设置,试验作动筒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之间,且试验作动筒两端均铰接;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的一侧,且分别与支撑结构连接和杠杆梁铰接;以及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杠杆梁另一侧,且支架具有一引导面,杠杆梁可滑动连接于引导面;加载作动筒,所述加载作动筒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之间,且加载作动筒施加力的方向与试验作动筒平行。在本技术优选方案中,还包括载荷传感器,所述载荷传感器设置于加载作动筒于杠杆梁之间,用于测量加载作动筒施加的载荷。在本技术优选方案中,试验作动筒及加载作动筒使得杠杆梁一侧的铰点及另一侧的滑动点为均分的四段。在本技术优选方案中,固定支架与杠杆梁连接处设有可调节杠杆梁与支撑结构相对距离的调节孔,用于适应不同高度的试验作动筒。在本技术优选方案中,杠杆梁另一侧具有滚轮或滚珠,以用于与引导面滑动连接。本技术能够真实模拟作动筒的受载情况,充分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满足试验的加载要求,采用本装置避免产生偏心距的加载措施有效,可以摸清作动筒稳定性问题,本装置可以满足不同型号的作动筒进行承载能力试验,可缩短试验设计时间,提高试验准确性,节约试验成本。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a为加载方向与作动筒共线示意图。图1b为加载方向与作动筒不共线示意图。图1c为与作动筒不共线的加载力分力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中固定支架与杠杆梁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如图2,本技术中可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包括:支撑结构1,支撑结构1可水平设于地面或试验台架之上;杠杆梁2,杠杆梁2与支撑结构1平行设置,将试验作动筒7置于杠杆梁2与支撑结构1之间,试验作动筒7的两端与杠杆梁2和支撑结构1均铰接,通过驱动杠杆梁2在垂向方向上的运动,使得杠杆梁2间接施加于试验作动筒7,以验证试验作动筒7的承载能力;故还包括固定支架3,固定支架3设置在支撑结构1与杠杆梁2的同一侧,且固定支架3需与杠杆梁2铰接;支架4,支架4设置在支撑结构1与杠杆梁2的另一侧,支架4上具有一导向面,导向面用于对杠杆梁2进行导向,杠杆梁2与导向面可滑动的连接或接触;最后还有加载作动筒5,加载作动筒5连接于支撑结构1和杠杆梁2,加载作动筒5位于固定支架3和支架4之间,加载作动筒5产生的加载力与试验作动筒7平行。在本技术中,在加载作动筒中还设有载荷传感器6,载荷传感器6用于测量加载作动筒5施加于杠杆梁2的作用力的大小。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试验作动筒、加载作动筒、固定支架3和支架4将杠杆梁2均分为四段,由此在计算试验作动筒受载时计算较为方便,由杠杆原理可知L1N1=L2N2(L1、L2分别为试验作动筒和加载作动筒的作用点距左侧固定支架3的铰点距离,N1、N2分别为试验作动筒和加载作动筒的作用力),即N1=L2N2/L1,当L2为L2两倍时,N1即为2N2。如图3,为了使得本技术的试验加载装置适用于更多型号的作动筒,本技术中固定支架3与杠杆梁2连接处设有多个调节孔31a-31h,可用于调节杠杆梁2与支撑结构1之间的相对距离以适应不同高度的试验作动筒7。当使用两排调节孔31a-31d时,试验作动筒7为一种型号,当使用调节孔31c-31f时为第二种型号的试验作动筒7,同理当使用调节孔31e-31h时为第三种型号的试验作动筒7。当试验作动筒7需安装在压缩情况试验状态下时,试验作动筒一端连接端通过双耳片座悬挂在与固定支架3铰支连接的杠杆梁2上,另一连接端通过双耳片座与固定在地面上的支撑结构1相连,试验作动筒7垂直固定,两端与试验作动筒连接的耳片座通过定位销和螺栓固定在其杠杆梁2上,在试验加载过程中其位置固定不动,试验作动筒7在试验中的安装方式及配合精度与飞机真实结构相同,载荷传感器6安装在加载作动筒5的活塞杆上,试验载荷通过杠杆梁2传递给试验作动筒7,载荷比为加载作动筒载荷5:试验件载荷=1:2(可根据装置距离现场测定)。杠杆梁2在加载一侧端头两侧用滚轮限制其侧向移动,只能向下运动。固定支架3的连接耳片位置可根据作动筒的高度(行程)随意调整,满足不同型号尺寸的作动筒压缩试验。本技术能够真实模拟作动筒的受载情况,充分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满足试验的加载要求,采用本装置避免产生偏心距的加载措施有效,可以摸清作动筒稳定性问题,本装置可以满足不同型号的作动筒进行承载能力试验,可缩短试验设计时间,提高试验准确性,节约试验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最优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结构;杠杆梁,所述杠杆梁与支撑结构平行设置,试验作动筒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之间,且试验作动筒两端均铰接;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的一侧,且分别与支撑结构连接和杠杆梁铰接;以及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杠杆梁另一侧,且支架具有一引导面,杠杆梁可滑动连接于引导面;加载作动筒,所述加载作动筒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之间,且加载作动筒施加力的方向与试验作动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结构;杠杆梁,所述杠杆梁与支撑结构平行设置,试验作动筒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之间,且试验作动筒两端均铰接;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的一侧,且分别与支撑结构连接和杠杆梁铰接;以及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杠杆梁另一侧,且支架具有一引导面,杠杆梁可滑动连接于引导面;加载作动筒,所述加载作动筒设置于支撑结构与杠杆梁之间,且加载作动筒施加力的方向与试验作动筒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验证作动筒承载能力的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莹孟凡星杜金柱卢学峰周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