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9691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罐、废水进水管、集油罩、排油口和排水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下部中央位置处安装有球形的内壳体,在所述内壳体的正上方连接有变径管,在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搅拌器且搅拌器与安装在下封头外的电机连接,所述废水进水管以及进气管的末端穿过外壳体壁并与内壳体连通,所述集油罩呈弧形向上形状,水平安装在外壳体上部,边缘与外壳体内壁连接且在中部最高点位置处设有溢流口,所述排油口位于外壳体外上部并与集油罩边缘对应的外壳体内部区域导通,在所述上封头上设有排气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小,制造成本低,油水分离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含油废水在石油石化工业、机械制造、城市生活中等经常遇到,去除其中的油分往往是面临的首要处理任务。油水分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重力沉降法、离心沉降法、气浮法、凝聚过滤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特定的适用范围。其中气浮法工艺成熟、成本低廉、处理量大,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粒径在0.1~10μm的乳化油和部分溶解性污染组分,因此而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食品油生产等废水的处理中。其主要缺点是浮油难处理,水力停留时间较长;处理量大时必须建造大型的气浮设备,占地面积大,投资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小,制造成本低,油水分离效果好。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罐、废水进水管、集油罩、排油口和排水口,所述分离罐由上封头、圆柱形的外壳体和下封头组成而成,所述排水口位于下封头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下部中央位置处安装有球形的内壳体,在所述内壳体的正上方连接有变径管,所述变径管从上到下内径逐渐缩小然后再逐渐变大且下端与内壳体导通,在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搅拌器且搅拌器与安装在下封头外的电机连接,所述废水进水管以及进气管的末端穿过外壳体壁并与内壳体连通,所述集油罩呈弧形向上形状,水平安装在外壳体上部,边缘与外壳体内壁连接且在中部最高点位置处设有溢流口,所述排油口位于外壳体外上部并与集油罩边缘对应的外壳体内部区域导通,在所述上封头上设有排气口。进一步地,所述变径管的高度位于内壳体高度的1/2。进一步地,在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区域安装有环形的多孔布气管且多孔布气管与进气管联通。进一步地,在所述外壳体与变径管之间的区域安装有格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为解决现有采用气浮法进行含油废水处理时存在浮油难处理,水力停留时间较长;处理量大时必须建造大型的气浮设备,占地面积大,投资费用高的问题,涉及了一种含油分水分离装置。含油废水以一定流量匀速进入到内壳体内,并在搅拌器的强力作用下与进气管加入的气体进行高速混合,气体在搅拌器强烈搅拌混合作用下被分散成若干微小气泡并与含油废水中的油相接触并吸附在一起。由于密度差异,油相和废水在搅拌产生的离心作用下分离。废水自下而上从变径管通过时,由于变径管中部收缩,产生类似文丘里管效应,废水会加速喷出,被微泡吸附的油相加速向集油罩方向运动并越过溢流口从排油口放出,其余废水越过变径管上端向下移动,与多孔布气管释放的气泡进行二次气浮集油操作,辅助保证油水分离效果。本技术中的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小,制造成本低,油水分离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技术方案的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附图1所示,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罐、废水进水管8、集油罩11、排油口12和排水口15,所述分离罐由上封头1、圆柱形的外壳体2和下封头3组成而成,所述排水口15位于下封头3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2下部中央位置处安装有球形的内壳体4,在所述内壳体4的正上方连接有变径管5,所述变径管5从上到下内径逐渐缩小然后再逐渐变大且下端与内壳体4导通,在所述内壳体4内设有搅拌器6且搅拌器6与安装在下封头3外的电机7连接,所述废水进水管8以及进气管9的末端穿过外壳体2壁并与内壳体4连通,所述集油罩11呈弧形向上形状,水平安装在外壳体2上部,边缘与外壳体2内壁连接且在中部最高点位置处设有溢流口13,所述排油口12位于外壳体2外上部并与集油罩11边缘对应的外壳体2内部区域导通,在所述上封头1上设有排气口14。含油废水自废水进水管8按照设定的流量注入到内壳体4内,搅拌器6以1000~1500rpm的速度快速搅拌,气体进气管9以设定的流量注入到内壳体4内并强力搅拌作用下分散成若干微小的气泡。气泡与废水中的油相物质接触并吸附在一起。由于密度差异,搅拌产生的离心租用辅助时油相和水相发生分离。废水从内壳体4上部流出并自下而上通过变径管5。由于变径管5中部收缩,废水会以一定速度从变径管5处喷出,并在气泡浮力作用下快速转移到集油罩11处而不发生泡沫破裂。聚集在集油罩11附近的油相逐渐越过溢流口13并从排油口12放出。与油相分离水相越过变径管5上端然后会向外壳体2下部流动,并从排水口15排出进行后续处理。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变径管5的高度位于内壳体4高度的1/2。一方面保证内壳体4内搅拌器6产生搅拌作用能够辐射变径管5内部区域,另一方面保证水箱折返向下流动时,未分离的含油气泡能够完全与水相分离,保证分离效果。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在所述外壳体2与内壳体4之间的区域安装有环形的多孔布气管10且多孔布气管10与进气管9联通。在所述外壳体2与变径管5之间的区域安装有格栅15。水相从变径管5上端流出折返向外壳体2下端流动时,一方面,未分离的含油气泡逐步分离,另一方面,水相从格栅16通过时与多孔布气管10处释放气泡再次进行油相捕获,相当于进行二次气浮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罐、废水进水管(8)、集油罩(11)、排油口(12)和排水口(15),所述分离罐由上封头(1)、圆柱形的外壳体(2)和下封头(3)组成而成,所述排水口(15)位于下封头(3)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2)下部中央位置处安装有球形的内壳体(4),在所述内壳体(4)的正上方连接有变径管(5),所述变径管(5)从上到下内径逐渐缩小然后再逐渐变大且下端与内壳体(4)导通,在所述内壳体(4)内设有搅拌器(6)且搅拌器(6)与安装在下封头(3)外的电机(7)连接,所述废水进水管(8)以及进气管(9)的末端穿过外壳体(2)壁并与内壳体(4)连通,所述集油罩(11)呈弧形向上形状,水平安装在外壳体(2)上部,边缘与外壳体(2)内壁连接且在中部最高点位置处设有溢流口(13),所述排油口(12)位于外壳体(2)外上部并与集油罩(11)边缘对应的外壳体(2)内部区域导通,在所述上封头(1)上设有排气口(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油废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罐、废水进水管(8)、集油罩(11)、排油口(12)和排水口(15),所述分离罐由上封头(1)、圆柱形的外壳体(2)和下封头(3)组成而成,所述排水口(15)位于下封头(3)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2)下部中央位置处安装有球形的内壳体(4),在所述内壳体(4)的正上方连接有变径管(5),所述变径管(5)从上到下内径逐渐缩小然后再逐渐变大且下端与内壳体(4)导通,在所述内壳体(4)内设有搅拌器(6)且搅拌器(6)与安装在下封头(3)外的电机(7)连接,所述废水进水管(8)以及进气管(9)的末端穿过外壳体(2)壁并与内壳体(4)连通,所述集油罩(11)呈弧形向上形状,水平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兴斌王庆韩建国任龙邹一朱永全李德绪李德顺丁盛罗智勇赖少户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市科学城红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