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7818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9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包括槽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槽体外壳内放置有保温层和电解槽,槽体外壳的上部通过炉台面封口,阴极穿过炉台面的中部并深入电解槽内,电解槽内设置有阳极,阳极的上端与炉台面连接,且阳极通过炉台面与正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主要解决了传统稀土电解槽所存在的槽电压过高,能耗较高的问题,通过采用炉台面导电的方式来形成导电结构,再通过水冷降压的方式,有效的降低了槽电压,能耗降低了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稀土电解槽结构领域,特别是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
技术介绍
稀土元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其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纺织、陶瓷、玻璃、永磁材料等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技术的不断突破,稀土及其关联产品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大。随着稀土金属冶炼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熔盐电解法制备稀土金属及合金的工艺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世纪80年代前多为氯化物熔盐电解工艺,电解槽规模通常在2000-3000A,收率低于85%,电效小于65%,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HCL气体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20世纪90年代氟盐体系氧化物电解工艺逐渐发展,其电解槽规模多为4000-6000A,稀土收率在92%以上,电流效率在70%左右,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为提高电解槽产能,国内已有电流在10KA级的稀土电解槽,单炉产量9吨/月,原料单耗1.22,使用寿命9个月,电耗10000度/吨,稀土收率94%,但仍存在单槽产量小、收率低、原料单耗高、使用寿命短、能耗高和劳动强度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主要解决传统稀土电解槽所存在的槽电压过高,能耗较高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包括槽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槽体外壳内放置有保温层和电解槽,槽体外壳的上部通过炉台面封口,阴极穿过炉台面的中部并深入电解槽内,电解槽内设置有阳极,阳极的上端与炉台面连接,且阳极通过炉台面与正极电连接。进一步,炉台面由导电材料制成。进一步,电解槽的槽口处铺设有刚玉垫圈,所述炉台面连接有冷却水循环系统。进一步,所述阳极为石墨阳极,所述阴极为平行上插式钨阴极。进一步,所述阴极的尺寸为φ50-φ70mm。阴极加粗到φ50-φ70mm,由此减小了电流密度,抑制了熔盐体系表温过高,不易控制等问题,避免了对质量的影响,阴极使用寿命延长50%。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主要解决了传统稀土电解槽所存在的槽电压过高,能耗较高的问题,通过采用炉台面导电的方式来形成导电结构,再通过水冷降压的方式,有效的降低了槽电压,能耗降低了20%,并且,采用炉台面导电的方式简化了石墨阳极的紧固形式,降低了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稀土电解槽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稀土电解槽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炉台面结构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坩埚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电解槽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槽体外壳,2为纤维保温层,3为保温层,4为隔热层,5为第一耐火层,6为第一金属套,7为第二金属套,8为防渗漏层,9为电解槽,10为坩埚,11为阳极,12为阴极,13为刚玉垫圈,14为炉台面,15为第二耐火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稀土电解槽结构,包括槽体外壳1,槽体外壳1的内壁铺设有保温层3,保温层3的上方放置有第一金属套6,保温层3与第一金属套6之间连接有第一耐火层5,第一金属套6内放置有第二金属套7,第二金属套7和第一金属套6之间填充有第二耐火层14,第二金属套7内放置有电解槽9,第二金属套7和电解槽9之间连接防渗漏层8,电解槽9的底部安装有坩埚10,电解槽9的顶部与炉台面14连接,电解槽9内放置有阳极11和阴极12,阳极11固定于炉台面14上并通过炉台面14与正极电连接,阴极12扦插于电解槽9内,且阴极12与负极电连接。上述中,保温层3可以由保温砖堆砌而成,例如可以是硅藻泥保温砖,第一金属套6和第二金属套7可以采用锰合金制、钢制、铸铁制等,但是,由于电解槽9的工作环境是在急冷急热的环境,锰合金和铸铁在此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变形性能较差,易产生裂纹而崩坏,因此,优选为钢制材料;第一耐火层5和第二耐火层15可以采用镁砂、水泥、泥沙等耐火填充材料构成,而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水泥、泥沙等耐火材料在高温和急速冷却下易开裂,隔热效果不好,其紧固度不能达到设计要求,而镁砂不仅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其在压实过程中,紧密度良好,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采用镁砂来作为构成第一耐火层5和第二耐火层15的耐火材料;防渗漏层8也可以采用耐火材料来填充,为了能够形成结构更稳定、更密实、无渗漏孔的防渗漏层8,防渗漏层8优选采用阴极糊来作为防渗漏填充材料。进一步地说,镁砂中采用的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不低于90%,粒度为1-3mm,其中小于1mm的镁砂颗粒不超过5mas%,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镁砂的技术效果,第一耐火层5和第二耐火层15采用以镁砂为主的镁砂料构成,同时,由于镁砂在高温下会排出水蒸气和其他气体,为了便于排气,在铺设镁砂料时,第一金属套内的底部四个角落处分别预埋一根用于排气的排气管(图中未画出)。为了提高隔热效果和防止高温渗漏,第一耐火层5与保温层3之间平铺一层隔热层4,隔热层4可采用耐火砖砌成,相应地,为了排出第一耐火层5内的气体,隔热层4的上端面与第一耐火层5相接触的四个角落处分别预埋有一根排气管,以保证整个结构的紧密度。进一步地说,由于阴极糊在高温条件下会膨胀并结胶,进而产生气体,为了排出气体,第二金属套7内的底部四个角落处分别预埋一根用于排气的排气管,即通过排气管来排出防渗漏层8内的气体。上述中,排气管可以是塑料管,也可以是金属管,例如,当排气管是塑料管时,塑料管在高温条件下软化并形成排气通道,以利于阴极糊或者镁砂料膨胀排气;当排气管是金属管时,由于金属管熔点较高,需要在金属管的周身上设置多个通孔来辅助排气。进一步地说,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渗漏和保温效果,槽体外壳1的内壁与保温层3之间设有纤维保温层2,纤维保温层2铺设安装在槽体外壳1的内壁上。所述电解槽9为优选为石墨槽,所述阳极11则优选为石墨阳极,所述阴极12为平行上插式钨阴极,钨阴极的的尺寸要求为φ50-φ70mm。所述第一金属套6和第二金属套7均采用钢材制成,电解槽9的槽口处铺设有刚玉垫圈13。本专利技术的稀土电解槽结构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经预处理过的槽体外壳1,在槽体外壳1的内壁铺设保温砖以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保温层3,要求上下每层保温砖之间错开缝隙;步骤2、在保温层3的上方铺设第一耐火层5,在第一耐火层5的上方放置第一金属套6,要求第一金属套6与第一耐火层5之间紧密接触;步骤3、在第一金属套6内放置第二金属套7,第一金属套6和第二金属套7之间铺设第二耐火层15以填充彼此之间的间隙,要求第二耐火层15与第一金属套6和第二金属套7紧密接触;步骤4、在第二金属套7内放置电解槽9,电解槽9与第二金属套7之间铺设防渗漏层8以填充彼此之间的间隙,要求防渗漏层8与电解槽9与第二金属套7紧密接触;步骤5、在电解槽9的槽口处铺设刚玉垫圈13,再用熔盐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包括槽体外壳(1),其特征在于,槽体外壳(1)内放置有保温层(3)和电解槽(9),槽体外壳(1)的上部通过炉台面(14)封口,阴极(12)穿过炉台面(14)的中部并深入电解槽(9)内,电解槽内设置有阳极(11),阳极(11)的上端与炉台面(14)连接,且阳极(11)通过炉台面(14)与正极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包括槽体外壳(1),其特征在于,槽体外壳(1)内放置有保温层(3)和电解槽(9),槽体外壳(1)的上部通过炉台面(14)封口,阴极(12)穿过炉台面(14)的中部并深入电解槽(9)内,电解槽内设置有阳极(11),阳极(11)的上端与炉台面(14)连接,且阳极(11)通过炉台面(14)与正极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电解槽的炉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炉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仲文柳云龙徐明钟苏严饶宁王学才杨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