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水平纤维支撑性的稳定的成形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4131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造纸织物,具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机器方向(MD)纱线,该MD纱线与交替的第一和第二横机器方向(CD)纱线系统交织。第一系统由第一和第二CD纱线组成,而第二系统由第三、第四和第五CD纱线组成。第一和第二CD纱线形成接结纱线对,结合起来与第一层中各MD纱线交织并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穿越。第四CD纱线与第一层中的各MD纱线交织。第五CD纱线与第二层中的至少一根MD纱线交织。第三CD纱线位于第四和第五CD纱线之间。第三、第四和第五CD纱线垂直堆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造纸技术。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造纸机成形部的成形织物。
技术介绍
在造纸过程中,在造纸机成形部,通过将纤维浆即纤维素纤维的水分散体沉积到移动的成形织物上,形成纤维素纤维网。浆体中大量的水分通过成形织物排出,而纤维素纤维网则留在成形织物的表面上。刚形成的纤维素纤维网从成形部进入压榨部,压榨部包括一系列压榨压区。纤维素纤维网被压榨织物支撑,或者通常情况下位于两层这样的压榨织物之间而通过压榨压区。在压榨压区中,纤维素纤维网受到压缩力的作用,该压缩力将网中的水分挤出,并使网中的纤维素纤维彼此粘附,使得纤维素纤维网转变为纸幅。水分由一层或多层压榨织物所吸收,并且理想的情况是不回到纸幅中去。纸幅最终进入干燥部,干燥部至少包括一个可转动的干燥转鼓系列或转筒系列,这些转鼓或转筒由蒸汽从内部进行加热。干燥织物将纸幅紧贴在转鼓的表面,并引导刚形成的纸幅以弯曲路径依次绕行该系列中的每个转鼓。加热的转鼓通过蒸发作用使纸幅的含水量降低到所需水平。应该了解的是,成形、压榨及干燥织物在造纸机上都采用无端环(endless loop)的形式,并且都起到传送带的作用。应该进一步了解的是,纸张生产是一种以相当快的速度进行的连续过程。也就是说,在成形部,纤维浆连续地沉积到成形织物上,而刚生产出的纸张在离开干燥部后就被连续地卷绕到辊筒上。织造织物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它们可被织成环形、或者先平织然后用接缝将其转变为环状形式。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在成形部使用的成形织物。在纸张生产过程中,成形织物发挥关键作用。如上所示,其功能之一是形成所生产的纸产品,并将其运送至压榨部。然而,成形织物还需要处理水分排除及纸幅成形效果的问题。即,把成形织物设计成允许水分穿过(即控制排水速率),同时防止纤维及其它固体随水分穿过。如果排水发生得太快或太慢,则纸幅质量及造纸机效率都会受到影响。为了控制排水,成形织物中用于排水的空间必须经过合理设计,该空间通常称为空隙容积。现有成形织物采用各种各样的设计形式制造,以满足造纸机所需,根据所制纸幅的等级,织物安装于造纸机。通常,织物包括由单丝纱线、捻合单丝纱线、复丝纱线或捻合复丝纱线织成的底布,并且可为单层或多层。纱线通常由在造纸织物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为制造纸织物而使用的几种合成聚合物树脂中的任何一种挤出而成,例如聚酰胺及聚酯树脂。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了解的是织物为织造而成,且具有一种组织图案,该组织图案于经纱或机器方向(MD)及纬纱或横机器方向(CD)都进行重复。还应当了解的是所得织物的外观必须是均匀的;即在组织图案中,不存在会使成形纸幅中产生痕迹的骤然变化。成形织物的设计还要兼顾所需的纤维支撑性及织物稳定性。细网眼织物可提供所需的纸幅表面及纤维支撑性,但这种设计会缺乏所需的稳定性,造成织物使用寿命较短。相反,粗网眼织物牺牲了纤维支撑性并且可能会留下痕迹,但提供了稳定性及较长的使用寿命。为了使设计损失最小化并且达到最佳的支撑性及稳定性,人们开发了多层织物。例如,在双层及三层织物中,设计成形面用于提供支撑性,而磨面则为了稳定性而设计。此外,三层设计可以使织物成形面独立于磨面而织成。因为这种独立性,三层设计可以提供高水平的纤维支撑性和最佳的内部空隙容积。因此,在排水方面,三层设计比单层和双层设计具有明显的改进。本质上,三层织物是由两块通过接结纱线结合在一起的织物(即成形层织物和磨面层织物)所组成的。接结纱线对于织物的整体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三层织物的一个问题是两层之间发生相对滑移,使织物随着时间而破损。此外,接结纱线会破坏成形层的结构,从而产生纸痕。此外,多层织物还需要具有更强的横机器方向稳定性及硬挺性,从而防止横机器方向收缩、改善纸幅成形及外观,同时可能延长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三层织物,该织物为表面均匀性、纸幅纤维支撑性及织物稳定性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织物提供一种三层成形织物,尽管如此,本专利技术织物也可应用于造纸机的成形部、压榨部和干燥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是一种具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机器方向(MD)纱线的造纸织物,该MD纱线与交替的第一和第二横机器方向(CD)纱线系统交织。第一系统由第一和第二CD纱线组成,而第二系统由第三、第四和第五CD纱线组成。第一和第二CD纱线形成接结纱线对,结合起来与第一层中各MD纱线交织并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穿越。第四CD纱线与第一层中的各MD纱线交织。第五CD纱线与第二层中的至少一根MD纱线交织。第三CD纱线位于第四和第五CD纱线之间。第三、第四和第五CD纱线垂直堆叠。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包括织物可以是三层成形织物;在该方案中,第一层是成形层,而第二层是磨面层。织物的纬纱比可以是2∶1;或者是本
所公知的任何其他纬纱比。至少部分MD纱线和CD纱线可以是单丝纱线。接结纱线对可以织成反向纬纱结构(reversepick configuration)或顺向纬纱结构(straight pick configuration)。接结纱线对还可以织成纸幅支撑接结纱(SSB)序列。第二CD纱线系统可形成三层堆叠纬纱(TSS)结构。部分第五CD纱线可在第二层的外表面上形成长浮纱(即跑纱)。第三CD纱线的材料及/或直径可以不同于第四和第五CD纱线。第三CD纱线可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或者第三CD纱线可与第二层中的一根或多根MD纱线结合在一起。本专利技术将参照附图进行详细描述,具体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参照如下描述和附图,可以更完整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A是CD剖面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教导的三层织物实例的接结纱线的轮廓;图1B是CD剖面图,示出第二CD纱线系统的TSS(三层堆叠纬纱)结构,在图1A所示的三层织物实例中,该CD纱线系统与接结纱线对相互交替;图2是图1A和图1B所示三层织物实例的MD剖面图;图3是CD剖面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教导的三层织物另一实例的第二CD纱线系统的交替结构;图4示出在图1A、1B及图2所示织物实例中,a)沿接结纱线对的CD剖面图,b)沿TSS结构的CD剖面图,以及c)成形面图;以及图5示出在图3所示织物实例中,a)沿接结纱线对的CD剖面图,b)沿TSS结构的CD剖面图,以及c)成形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可用于造纸加工的织物,例如三层织物。这种三层织物可包括第一(上)层和第二(下)层,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具有MD纱线系统和与之交织的CD纱线系统。第一层可以是纸面层或成形层,在造纸过程中,纤维素纸/纤维浆沉积于其上,而第二层可以是与造纸机接触的机器面层或磨面层。用若干缝合纱线或接结纱线可把第一层和第二层保持在一起。这种缝合纱线可以是若干的CD及/或MD纱线。例如,可以使用若干CD纱线对,其中各纱线对的两根纱线彼此相邻并并行工作。一对这种CD纱线可以是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任一层或两层的组织图案的组成部分或非组成部分,并且还可以把两层结合在一起。一类三层织物使用纸幅支撑接结纱(SSB)系统,其中接结纱线是支撑该织物的结构体的一部分。这种SSB织物通常使用成形层自身所具有的接结纱线对。通常,接结纱线结合起来,在织物成形面上形成平纹组织图案。SSB织物表现出良好的表面均匀特性。另一类三层织物被称为三层堆叠纬纱(TSS)织物。TSS织物合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造纸织物,包括:    第一层和第二层MD纱线;    第一CD纱线系统,包括第一CD纱线和第二CD纱线;所述第一CD纱线和所述第二CD纱线形成接结纱线对;    其中所述接结纱线对与所述第一层MD纱线和所述第二层MD纱线以如下方式交织:所述第一CD纱线和所述第二CD纱线结合起来与所述第一层中的各MD纱线交织,并在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穿越;    第二CD纱线系统,包括第三CD纱线、第四CD纱线和第五CD纱线;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交替与所述MD纱线交织;    其中所述第四CD纱线与所述第一层中的各MD纱线交织,且所述第五CD纱线与所述第二层中的至少一根MD纱线交织;    其中所述第三CD纱线位于所述第四CD纱线和所述第五CD纱线之间;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CD纱线、所述第四CD纱线和所述第五CD纱线垂直堆叠,垂直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里塔汉森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