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556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包括箱体和箱盖,箱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包括有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微调管,所述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左右依次设置在箱体内,第一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的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箱体内侧壁抵靠,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上,与第一支撑柱数量相等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一端套设在第一支撑柱的一端内并与第一支撑柱内表面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微调管的一端转动连接,微调管的另一端插设在第三固定架上并与第三固定架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大了后尾箱的空间利用率。

A convenient rear end box for motorcy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torcycle rear tail box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use, including a box body and a box cover. The box body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separating component,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fixing frame, a second fixing frame, a third fixing frame, a first supporting column, a second supporting column and a fine-tuning tube, the first fixing frame and the second fixing frame. The fixing frame and the third fixing frame are arranged in left and right order in the box body, one end of the first fixing frame and the third fixing frame are respectively against the side wall of the corresponding box body, and two ends of the plurality of supporting columns are respectively inserted on the first fixing frame and the second fixing frame, and one end of the second supporting column is equal to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supporting column. It is sleeved in one end of the first support pillar and sliding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first support pillar. The other end of the second support pillar is rotated and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fine-tuning tube. The other end of the fine-tuning tube is inserted in the third fixture and connected with the third fixture thread. The utility model enlarges the spac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rear tail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
,特别是一种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摩托车后尾箱通常由箱体和箱盖组成,箱体和箱盖之间即形成一个容纳空腔,但是若将各种物品统统放置在整个容纳空腔内,显得非常杂乱,不便于收纳并且空间利用率较低;此外,若放置的物品较少,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从而损坏物品或箱体。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增大了后尾箱的空间利用率,便于收纳并且在行驶的过程中物品不会发生碰撞,保护了物品和箱体免遭损坏。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和箱盖盖合,其特征在于:箱体的一个侧面与箱体的底部通过合页连接,箱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包括有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微调管,所述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左右依次设置在箱体内,第一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的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箱体内侧壁抵靠,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上,与第一支撑柱数量相等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一端套设在第一支撑柱的一端内并与第一支撑柱内表面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微调管的一端转动连接,微调管的另一端插设在第三固定架上并与第三固定架螺纹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上表面具有垂直于第一支撑柱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上插设有可拆卸的挡板,所述挡板的顶部延伸至靠近箱盖的下表面。进一步,所述箱体的一个侧面上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限位凸起,箱盖、侧面相邻的另外两个侧面上均与限位条的一端固接,限位条的另一端套设在与之对应的限位凸起上。进一步,所述限位条上设置有沿限位条长度方向布置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组相对布置的弹性定位块,两组所述弹性定位块之间设置有能够在滑槽上滑动的滑块。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上分别设置有绑带。进一步,箱体的底部上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安装块,每个所述安装块上并列的设置有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所述第一安装杆的一端与安装块固接,第一安装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安装杆的一端与安装块滑动连接,第二安装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一安装杆的自由端和第二安装杆的自由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相对布置的紧固块,两个第二安装杆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安装杆抵靠。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分隔组件,按照箱体的长度或宽度调节第二支撑柱在第一支撑柱内的伸长量,使第一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分别与箱体的内侧壁抵靠,然后通过旋转微调管使第一固定架、第三固定架与箱体的内侧壁紧靠,从而将箱体分隔成多个容纳空腔;当需要放置或取出物品时,既可以打开箱盖又可以打开与箱体底部通过合页连接的那个侧面。本技术将箱体分隔成多个容纳空腔,从而增大了箱体的空间利用率,便于使用和收纳;并且缩小了每个容纳空腔的体积,从而能够防止在行驶过程中,物品和箱体发生较大幅度碰撞的情况。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箱体;2.箱盖;3.分隔组件;31.第一固定架;32.第二固定架;33.第三固定架;34.第一支撑柱;35.第二支撑柱;36.微调管;4.安装槽;5.挡板;6.限位凸起;7.限位条;8.滑槽;9.弹性定位块;10.限位杆;11.滑块;12.绑带;13.安装块;14.第一安装杆;15.第二安装杆;16.紧固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下图1、图2所示,一种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包括有箱体1和箱盖2,箱体1和箱盖2盖合,箱体1的一个侧面与箱体1的底部通过合页连接,箱体1内设置有一个分隔组件3,分隔组件3包括有第一固定架31、第二固定架32、第三固定架33、第一支撑柱34、第二支撑柱35和微调管36,第一固定架31、第二固定架32和第三固定架33左右依次设置在箱体1内,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三固定架33的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箱体1内侧壁抵靠,多个第一支撑柱34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第一固定架31和第二固定架32上,第一支撑柱34的数量由箱体1的宽度或长度决定,第一支撑柱34的数量越多其支撑力越大;与第一支撑柱34数量相等的第二支撑柱35的一端套设在第一支撑柱34的一端内并与第一支撑柱34内表面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柱35在第一支撑柱34内的伸长量取决于箱体1的宽度或长度,第二支撑柱35的另一端与微调管36的一端转动连接,微调管36的另一端插设在第三固定架33上并与第三固定架33螺纹连接,通过旋转微调管36,从而增大第二支撑柱35与第三固定架33之间的距离,促使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三固定架33紧紧的与箱体1内侧壁贴合,防止其滑落。第二固定架32的上表面具有垂直于第一支撑柱34的安装槽4,安装槽4上插设有可拆卸的挡板5,挡板5的顶部延伸至靠近箱盖的下表面,根据需要安装或拆卸挡板5,挡板5能够将已经分隔开的容纳空腔做进一步缩小,便于收纳。为了防止箱体1上可活动的侧面在摩托车行驶的过程中被打开,在箱体1的一个侧面上固定连接有三个限位凸起6,箱盖2、侧面相邻的另外两个侧面上均与限位条7的一端固接,限位条7的另一端套设在与之对应的限位凸起6上,当扣合时,将限位条7套设在限位凸起6上。限位条7上设置有沿限位条7长度方向布置的滑槽8,滑槽8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组相对布置的弹性定位块9,两组弹性定位块9之间设置有能够在滑槽8上滑动的滑块11,为了防止限位条7从限位凸起6上脱落,在固定时,推动滑块11使滑块11在滑槽8上移动,当滑块11移动到与弹性定位块9接触时,因弹性定位块9具有形变功能,所以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压缩,从而使滑块11通过,滑块11通过后作用下弹性定位块9上的外力消失,其恢复形变,直至滑块11移动到与限位凸起6贴合停止移动,此时的滑块11被弹性定位块9固定在滑槽8上,并且弹性条通过滑块11固定在弹性凸起上,防止其松动。第一支撑柱34和第二支撑柱35上分别设置有绑带12,便于捆绑放置在箱体1内的物品。箱体1的底部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安装块13,每个安装块13上并列的设置有第一安装杆14和第二安装杆15,第一安装杆14的一端与安装块13固接,第一安装杆14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二安装杆15的一端与安装块13滑动连接,第二安装杆15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根据摩托车后支架的结构,调节第二安装杆15与第一安装杆14之间的距离,从而第一安装杆14和第二安装杆15卡在摩托车的后支架上,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安装杆14的自由端和第二安装杆15的自由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相对布置的紧固块16,防止在行驶的过程中,第一安装杆14和第二安装杆15脱离摩托车后支架,两个第二安装杆15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限位杆10,限位杆1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安装杆15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包括有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和箱盖盖合,其特征在于:箱体的一个侧面与箱体的底部通过合页连接,箱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包括有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微调管,所述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左右依次设置在箱体内,第一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的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箱体内侧壁抵靠,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上,与第一支撑柱数量相等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一端套设在第一支撑柱的一端内并与第一支撑柱内表面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微调管的一端转动连接,微调管的另一端插设在第三固定架上并与第三固定架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包括有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和箱盖盖合,其特征在于:箱体的一个侧面与箱体的底部通过合页连接,箱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包括有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微调管,所述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左右依次设置在箱体内,第一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的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箱体内侧壁抵靠,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上,与第一支撑柱数量相等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一端套设在第一支撑柱的一端内并与第一支撑柱内表面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微调管的一端转动连接,微调管的另一端插设在第三固定架上并与第三固定架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上表面具有垂直于第一支撑柱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上插设有可拆卸的挡板,所述挡板的顶部延伸至靠近箱盖的下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使用的摩托车后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一个侧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春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东林模具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