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滑桩和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84879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抗滑桩和施工方法,该抗滑桩包括多根竖直的桩体,相邻二根桩体的上端通过连系梁固定连接,多个连系梁以及桩体的上端围合以形成闭环;其中,桩体自上而下包括上桩、中桩和下桩,中桩的直径大于上桩和下桩的直径,桩体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钢筋笼,连系梁的内部设置有横向的横梁钢筋,钢筋笼的上端与横梁钢筋沿闭环的周向方向间隔固接。该抗滑桩通过该施工方法施工以形成,能够有效的阻止坡体下滑,尤其是治理巨型滑坡时在保证滑坡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控制经济成本。

An anti slide pile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specifically discloses an anti-slide pile and a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anti-slide pile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vertical piles, the upper ends of the adjacent two piles are fixed and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beams, and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beams and the upper ends of the pile body are enclosed to form a closed loop. The diameter of the middle pil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upper pile and the lower pile. The inner part of the pile body is provided with vertical reinforcement cage. The inner part of the connecting beam is provided with transverse beam reinforcing bar. The upper end of the reinforcing bar cage is fixed with the reinforcing bar of the transverse beam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closed loop. The anti-slide pile is formed by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slope from sliding. Especially, it can save resources and control the economic cost while ensuring the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landsl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滑桩和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体地涉及抗滑桩和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矿山、环保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滑坡治理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程。抗滑桩作为加固滑坡体的一种有效工程措施,在世界各国的滑坡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抗滑桩对滑坡体的作用是利用抗滑桩插入坡体滑移面以下的稳定地层对桩的抗力(锚固力)平衡滑动体的推力,增加其稳定性。当滑坡体下滑时受到抗滑桩的阻抗,使桩前滑体达到稳定状态。对于规模较大的滑坡治理工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等截面单排抗滑桩和多排抗滑桩,等截面多排抗滑桩可以分级抵抗滑坡推力,但前后受力不明确,无法全面发挥抗滑桩的抗剪能力,造成材料浪费巨大,并增加工程期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滑桩和施工方法,该抗滑桩通过该施工方法施工以形成,能够有效的阻止坡体下滑,尤其是治理巨型滑坡时在保证滑坡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控制经济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滑桩,该抗滑桩包括多根竖直的桩体,相邻二根所述桩体的上端通过连系梁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系梁以及所述桩体的上端围合以形成闭环;其中,所述桩体自上而下包括上桩、中桩和下桩,所述中桩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桩和下桩的直径,所述桩体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钢筋笼,所述连系梁的内部设置有横向的横梁钢筋,所述钢筋笼的上端与所述横梁钢筋沿所述闭环的周向方向间隔固接。优选地,所述上桩11、中桩12和下桩13的直径分别为a、b和c;其中,a<b,c<b,b<(a+c)2+|a-c|。优选地,所述上桩和下桩的直径相同。优选地,多个所述连系梁以及所述桩体的上端围合以形成三角形的闭环;优选地,多个所述连系梁以及所述桩体的上端围合以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闭环。优选地,多个所述连系梁以及所述桩体的上端围合形成的闭环中的其中一个边包括有一个连系梁以及固接于所述连系梁两端的桩体。优选地,多个所述连系梁以及所述桩体的上端围合形成的闭环中的两个侧边分别包括有多个桩体,位于同一侧边上相邻二个所述桩体之间的间隔为20-40cm。优选地,所述连系梁和所述桩体的数量相同,均为3-12个且均匀分布。优选地,所述连系梁和所述桩体的数量均为3个。优选地,所述中桩为台锥形,且截面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台锥形的侧面倾斜坡度等于坡体坡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1)确定各桩体位于坡体滑移面上的位置并做标记;2)在步骤1)中所标记的位置处进行挖孔并形成多个桩孔;其中,每个所述桩孔均自上而下包括上孔、中孔和下孔,且分别对应于所述上桩、中桩和下桩;3)将所述钢筋笼与所述桩孔同轴地放置于所述桩孔内,并对桩孔内浇筑混泥土以形成所述桩体;其中,所述钢筋笼的上端预留有部分未被浇筑;4)将所述钢筋笼的上端所预留未被浇筑的部分和所述横梁钢筋沿所述闭环的周向方向间隔固接;5)将制作好的横梁模板套设于每个所述横梁钢筋的外围,并向所述横梁模板内进行浇筑混泥土以形成所述连系梁。优选地,所述步骤2)先后包括开挖所述上孔、中孔和下孔;其中,在所述上孔、中孔和下孔的开挖过程中每往下深入0.4-1m后均采用混凝土进行护壁,当护壁凝固后再往下深入开挖。优选地,在所述上孔、中孔和下孔的开挖过程中每往下深入0.4-1m后以及采用混凝土进行护壁之前,在所开挖的侧壁上开槽并伸入钢筋以进行锚固。优选地,相邻二个锚固位置上的钢筋之间通过钢丝绳牵引连接。优选地,所述中孔的开挖中在采用混凝土进行护壁之前在侧壁上铺设防护网。优选地,所述防护网为不锈钢钢丝网。优选地,护壁所采用的混凝土型号为C30,且护壁厚度不小于18cm。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每连续浇筑0.5-0.8m后,均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捣密实1次;其中,所浇筑形成的所述下桩位于坡体的稳定地层内,所浇筑形成的所述中桩部分位于坡体的滑移土体内,所浇筑形成的所述上桩部分位于滑移土体内。优选地,所述插入式振动器的串筒或导管的下口与混泥土浇筑面的距离为1-2m。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中通过步骤1)确定各桩体位于坡体滑移面上的位置并做标记;步骤2)在步骤1)中所标记的位置处进行挖孔并形成多个桩孔;其中,每个所述桩孔均自上而下包括上孔、中孔和下孔,且分别对应于所述上桩、中桩和下桩;步骤3)将所述钢筋笼与所述桩孔同轴地放置于所述桩孔内,并对桩孔内浇筑混泥土以形成所述桩体;其中,所述钢筋笼的上端预留有部分未被浇筑;步骤4)将所述钢筋笼的上端所预留未被浇筑的部分和所述横梁钢筋沿所述闭环的周向方向间隔固接;步骤5)将制作好的横梁模板套设于每个所述横梁钢筋的外围,并向所述横梁模板内进行浇筑混泥土以形成所述连系梁。至此,完成整个抗滑桩的施工,由于该抗滑桩的中部形成有直径较大的中桩,整个桩体在竖直方向的抗拉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相比于传统的单一的柱体桩而言具有更强的防护性,另外,多个连系梁与桩体间隔固接,将连系梁与桩体之间形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改善了每个桩身的受力强度,提高了桩的抗弯和抗剪强度,大大增加了抗滑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了抗滑桩的治理效果,与单排桩和双排桩相比减少了工程造价,更为经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抗滑桩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抗滑桩施工于坡体上之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桩体2连系梁3坡体滑移面4滑移土体5稳定地层11上桩12中桩13下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参见图1-2所示的抗滑桩,该抗滑桩包括多根竖直的桩体1,相邻二根所述桩体1的上端通过连系梁2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系梁2以及所述桩体1的上端围合以形成闭环;其中,所述桩体1自上而下包括上桩11、中桩12和下桩13,所述中桩12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桩11和下桩13的直径,所述桩体1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钢筋笼,所述连系梁2的内部设置有横向的横梁钢筋,所述钢筋笼的上端与所述横梁钢筋沿所述闭环的周向方向间隔固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由于该抗滑桩的中部形成有直径较大的中桩12,整个桩体1在竖直方向的抗拉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相比于传统的单一的柱体桩而言具有更强的防护性,另外,多个连系梁2与桩体1间隔固接,将连系梁2与桩体1之间形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改善了每个桩身的受力强度,提高了桩的抗弯和抗剪强度,大大增加了抗滑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了抗滑桩的治理效果,与单排桩和双排桩相比减少了工程造价,更为经济。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横梁钢筋和钢筋笼之间的连接是通过钢丝捆扎的方式或者焊接的方式均可。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中桩12的抗滑性能进一步提高,优选地,所述上桩11、中桩12和下桩13的直径分别为a、b和c;其中,a<b,c<b,b<(a+c)/2+|a-c|。理论上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桩包括多根竖直的桩体(1),相邻二根所述桩体(1)的上端通过连系梁(2)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系梁(2)以及所述桩体(1)的上端围合以形成闭环;其中,所述桩体(1)自上而下包括上桩(11)、中桩(12)和下桩(13),所述中桩(12)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桩(11)和下桩(13)的直径,所述桩体(1)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钢筋笼,所述连系梁(2)的内部设置有横向的横梁钢筋,所述钢筋笼的上端与所述横梁钢筋沿所述闭环的周向方向间隔固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桩包括多根竖直的桩体(1),相邻二根所述桩体(1)的上端通过连系梁(2)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系梁(2)以及所述桩体(1)的上端围合以形成闭环;其中,所述桩体(1)自上而下包括上桩(11)、中桩(12)和下桩(13),所述中桩(12)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桩(11)和下桩(13)的直径,所述桩体(1)的内部设置有竖向的钢筋笼,所述连系梁(2)的内部设置有横向的横梁钢筋,所述钢筋笼的上端与所述横梁钢筋沿所述闭环的周向方向间隔固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滑桩,其中,所述上桩(11)、中桩(12)和下桩(13)的直径分别为a、b和c;其中,a<b,c<b,b<(a+c)2+|a-c|;优选所述上桩(11)和下桩(13)的直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滑桩,其中,多个所述连系梁(2)以及所述桩体(1)的上端围合以形成三角形的闭环;优选地,多个所述连系梁(2)以及所述桩体(1)的上端围合以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闭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滑桩,其中,多个所述连系梁(2)以及所述桩体(1)的上端围合形成的闭环中的其中一个边包括有一个连系梁(2)以及固接于所述连系梁(2)两端的桩体(1);多个所述连系梁(2)以及所述桩体(1)的上端围合形成的闭环中的两个侧边分别包括有多个桩体(1),位于同一侧边上相邻二个所述桩体(1)之间的间隔为20-40c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滑桩,其中,所述连系梁(2)和所述桩体(1)的数量相同,均为3-12个且均匀分布;优选所述连系梁(2)和所述桩体(1)的数量均为3个。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抗滑桩,其中,所述中桩(12)为台锥形,且截面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优选所述台锥形的侧面倾斜坡度等于坡体坡度。7.一种施工方法,用于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韬朱怀龙刘豆耿大新徐长节金晨上官兴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