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4046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0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腔的上部均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正转导电片,所述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内腔两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绝缘块,所述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内腔的上部均固定连接有反转导电片,两个正转导电片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导电滑片,两个导电滑片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正面的下部均活动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伸缩杆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交叉臂式车窗容易造成车窗玻璃损坏的问题,使得该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不易损坏车窗玻璃。

A new cross arm type window lift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and discloses a novel cross-arm window lifting structure. The upper part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slide grooves are movably connected with sliders. The bottom of both sides of the first pass groove and the second pass groove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positive rotation conductive sheets, and the first pass groove and the second pass groove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An insulating block is fixed at the middle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second pass groove. The first pass groove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second pass groove are fixed and connected with an inverted conductive sheet.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two forward-rotating conductive sheets is movably connected with a conductive slider. A telescopic rod is fixed between the two conductive sliders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ront side of the telescopic rod is both fixed. A sp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movable spring, and the spring is movably connected with a connecting block on the side of the telescopic bar.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cross-arm window is easy to cause damage to the window glass, and makes the new cross-arm window lifting structure easy to damage the window gla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为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汽车玻璃升降器是指由电机或手动驱动,并通过传动机构将汽车车窗玻璃沿玻璃导向槽上升或下降,并能按要求停留在任意位置的装置。目前,现有的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车窗在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操作人员不马上松开按钮,容易造成车窗玻璃受到压力,如果频繁出现该情况,容易损坏玻璃,这就对导致现有交叉臂式车窗容易造成车窗玻璃损坏的问题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解决了现有交叉臂式车窗容易造成车窗玻璃损坏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中部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内腔的底部贯穿连接有玻璃,所述框架内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腔的上部均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滑槽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正转导电片,所述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内腔两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绝缘块,所述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内腔的上部均固定连接有反转导电片,两个正转导电片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导电滑片,两个导电滑片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正面的下部均活动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伸缩杆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玻璃的底部贯穿框架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托板底部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内腔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右端贯穿螺纹套固定连接有电机。优选的,所述伸缩杆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伸缩杆的背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拉杆。优选的,所述窗口内腔的顶部连通有限位槽,且限位槽内腔的高度值与伸缩杆位于第一滑槽内腔部分的长度值相同。优选的,所述伸缩杆靠近第一滑槽的一端贯穿第一滑槽并延伸至第一滑槽的内腔,且伸缩杆位于第一滑槽内腔部分的长度略大于导电滑片顶部与连接块中心处之间的垂直距离。优选的,所述绝缘块的顶部与反转导电片的底部搭接,且绝缘块的底部与正转导电片的顶部搭接。优选的,所述支撑臂为不锈钢板,且两个支撑臂的中部活动连接。工作原理:在初始状态下,玻璃的顶部位于窗口内腔的底部且与窗口内腔的底部平齐,并且,导电滑片与正转导电片接触,而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此时,按下电机正转按钮,电机的正转回路接通,电机正转并通过丝杆、螺纹套、支撑臂和托板带动玻璃上升,当玻璃的顶部贯穿限位槽内腔的瞬间,位于第一滑槽内腔的滑块,其顶部正好与伸缩杆接触并开始推动伸缩杆向上移动,伸缩杆移动时,带动导电滑片向上移动,当导电弹簧正好与正转导电片分离时,弹簧的左侧向上倾斜并被压缩,此时,电机的正转回路短路并停止转动,而被压缩的弹簧需要恢复并对伸缩杆施加向上的推力,伸缩杆继续带动导电滑片移动,这样,导电弹片会与反转导电片接触,同理,在需要开窗时,按下电机反转按钮后,电机的反转回路接通并控制玻璃向下移动,因此,在玻璃移动到极限位置前,能够及时切换电机的正反转回路,不会出现玻璃受损的情况,而绝缘块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反转导电片和正转导电片搭接,且绝缘块的宽度与正转导电片和反转导电片相同,因此,在导电滑片移动的过程中,绝缘块能够将正转导电片与反转导电片之间的空隙填平,防止导电滑片在空隙处发生偏移造成无法继续移动,保障了该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的优点能够正常实现,另外,连接块与弹簧的右侧活动连接,因此,在弹簧的左侧跟随升降柱移动时,弹簧会以连接块为轴心左圆周运动,可以避免弹簧扭曲。(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正转导电片、反转导电片、导电滑片、伸缩杆和弹簧,使得在初始状态下,玻璃的顶部位于窗口内腔的底部且与窗口内腔的底部平齐,并且,导电滑片与正转导电片接触,而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此时,按下电机正转按钮,电机的正转回路接通,电机正转并通过丝杆、螺纹套、支撑臂和托板带动玻璃上升,当玻璃的顶部贯穿限位槽内腔的瞬间,位于第一滑槽内腔的滑块,其顶部正好与伸缩杆接触并开始推动伸缩杆向上移动,伸缩杆移动时,带动导电滑片向上移动,当导电弹簧正好与正转导电片分离时,弹簧的左侧向上倾斜并被压缩,此时,电机的正转回路短路并停止转动,而被压缩的弹簧需要恢复并对伸缩杆施加向上的推力,伸缩杆继续带动导电滑片移动,这样,导电弹片会与反转导电片接触,同理,在需要开窗时,按下电机反转按钮后,电机的反转回路接通并控制玻璃向下移动,因此,在玻璃移动到极限位置前,能够及时切换电机的正反转回路,不会出现玻璃受损的情况,从而实现了该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实用性强的优点。(2)、本技术通过设置绝缘块和连接块,使得绝缘块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反转导电片和正转导电片搭接,且绝缘块的宽度与正转导电片和反转导电片相同,因此,在导电滑片移动的过程中,绝缘块能够将正转导电片与反转导电片之间的空隙填平,防止导电滑片在空隙处发生偏移造成无法继续移动,保障了该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的优点能够正常实现,另外,连接块与弹簧的右侧活动连接,因此,在弹簧的左侧跟随升降柱移动时,弹簧会以连接块为轴心左圆周运动,可以避免弹簧扭曲,进一步保障了该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的优点能够正常实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拉杆的示意图。图中:1框架、2窗口、3玻璃、4第一滑槽、5第二滑槽、6滑块、7第一通槽、8第二通槽、9正转导电片、10绝缘块、11反转导电片、12导电滑片、13伸缩杆、14弹簧、15连接块、16托板、17支撑臂、18螺纹套、19丝杆、20电机、21拉杆、22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包括框架1,框架1的中部开设有窗口2,窗口2内腔的顶部连通有限位槽22,且限位槽22内腔的高度值与伸缩杆13位于第一滑槽4内腔部分的长度值相同,窗口2内腔的底部贯穿连接有玻璃3,框架1内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内腔的上部均活动连接有滑块6,第一滑槽4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槽7和第二通槽8,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正转导电片9,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两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绝缘块10,绝缘块10的顶部与反转导电片11的底部搭接,且绝缘块10的底部与正转导电片9的顶部搭接,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的上部均固定连接有反转导电片11,两个正转导电片9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导电滑片12,两个导电滑片12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3,伸缩杆13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伸缩杆13的背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拉杆21,伸缩杆13靠近第一滑槽4的一端贯穿第一滑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中部开设有窗口(2),所述窗口(2)内腔的底部贯穿连接有玻璃(3),所述框架(1)内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所述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内腔的上部均活动连接有滑块(6),所述第一滑槽(4)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槽(7)和第二通槽(8),所述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正转导电片(9),所述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两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绝缘块(10),所述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的上部均固定连接有反转导电片(11),两个正转导电片(9)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导电滑片(12),两个导电滑片(12)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3),所述伸缩杆(13)正面的下部均活动连接有弹簧(14),所述弹簧(14)远离伸缩杆(13)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块(15);所述玻璃(3)的底部贯穿框架(1)固定连接有托板(16),所述托板(16)底部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支撑臂(17),所述支撑臂(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套(18),所述螺纹套(18)的内腔螺纹连接有丝杆(19),所述丝杆(19)的右端贯穿螺纹套(18)固定连接有电机(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交叉臂式车窗升降结构,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中部开设有窗口(2),所述窗口(2)内腔的底部贯穿连接有玻璃(3),所述框架(1)内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所述第一滑槽(4)和第二滑槽(5)内腔的上部均活动连接有滑块(6),所述第一滑槽(4)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槽(7)和第二通槽(8),所述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正转导电片(9),所述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两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绝缘块(10),所述第一通槽(7)与第二通槽(8)内腔的上部均固定连接有反转导电片(11),两个正转导电片(9)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导电滑片(12),两个导电滑片(12)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3),所述伸缩杆(13)正面的下部均活动连接有弹簧(14),所述弹簧(14)远离伸缩杆(13)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块(15);所述玻璃(3)的底部贯穿框架(1)固定连接有托板(16),所述托板(16)底部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支撑臂(17),所述支撑臂(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套(18),所述螺纹套(18)的内腔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林珍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德尔盛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