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防飘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2835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火炬防飘油装置,包括多个内外套设的筒状本体,筒状本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筒状本体竖直设置在火炬系统的燃烧口上,且筒状本体的下端开口包围在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外围;筒状本体的直径由筒状本体的中段向两端逐渐减小,且筒状本体的最大直径大于火炬系统的燃烧口的直径;每个筒状本体的侧壁上均设有多个供空气流通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能够有效阻隔被可燃气体携带的原油飘落至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外部,防止高温原油在火炬系统周围引发火灾。

Flare anti floa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torch anti-floating oil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cylinder-shaped bodies sleeved inside and outside. Both ends of the cylinder-shaped bodies are open structures. The cylinder-shaped bodies are vertically arranged on the burning mouth of the torch system, and the lower end opening of the cylinder-shaped bodies is surrounded by the burning mouth of the torch system; the diameter of the cylinder-shaped bodies is from the cylinder-shaped bodies.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ody gradually decreases toward both ends, and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cylinder body is larg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burning mouth of the torch system. The torch anti-drift oil devic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crude oil carried by combustible gas from falling to the outside of the burning mouth of the torch system and prevent the high-temperature crude oil from causing fire around the torch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火炬防飘油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田采油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火炬防飘油装置。
技术介绍
在石油开采的设备领域,火炬系统是用来处理石油化工厂、炼油厂、化工厂及其其它工厂或装置无法回收和再加工的可燃或可燃有毒气体及蒸汽的特殊燃烧设施,利用火炬系统处理可燃有毒气体是保证工厂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的火炬系统为筒体结构,在筒体的底部设有通气装置,待燃烧的可燃气体通过筒状本体内部的导气通道,输送至筒体的顶端的燃烧口位置,在燃烧口处可燃气体与空气接触并形成混合气体,通过点火组件将该混合气体点燃完成点火及燃烧。并且由于单井试采、试油井和修井等油气加工场所的气液分离器处理能力有限,排出的可燃气体往往携带原油,因此在燃烧口处可燃气体连通原油一同燃烧。然而目前火炬系统的燃烧口空间较小,不利于可燃气体与空气充分混合,因此导致部分可燃气体携带原油未被燃烧,且在火焰温度和风流的共同作用下发生飘油现象,飘油被吹至火炬系统外部区域,例如农田或林区造成火灾。因此目前的火炬系统无法完全杜绝飘油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火炬防飘油装置,其能够有效阻隔被可燃气体携带的原油飘落至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外部,防止高温原油在火炬系统周围引发火灾。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火炬防飘油装置,包括多个内外套设的筒状本体,筒状本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筒状本体竖直设置在火炬系统的燃烧口上,且筒状本体的下端开口包围在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外围。筒状本体的直径由筒状本体的中段向两端逐渐减小,且筒状本体的最大直径大于火炬系统的燃烧口的直径。每个筒状本体的侧壁上均设有多个供空气流通的通孔。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不同的筒状本体的通孔交错设置。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位于内侧的筒状本体的内壁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导流槽,导流槽的一端靠近筒状本体的上端开口设置,导流槽的另一端靠近筒状本体的下端开口设置。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导流槽为直线槽。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导流槽为曲线槽。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位于内侧的筒状本体的内壁上设有多个导流槽,多个导流槽在筒状本体的内壁上沿筒状本体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位于内侧的筒状本体的内壁上还设有多个凸起。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多个筒状本体同轴设置。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筒状本体的上端开口的直径大于下端开口的直径。在上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可选的是,筒状本体为金属件或陶瓷件。本技术提供的防火炬飘油装置,通过在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外部围设筒状本体的防火矩飘油装置,利用筒状本体阻隔被可燃气体携带的原油飘落至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外部,防止高温原油在火炬系统周围引发火灾;通过将筒状本体设置为中间部位直径较大,而两端直径较小的结构,可以有效将可燃气体聚拢在直径较大的中间部分,便于其充分燃烧;通过将筒状本的最大直径设置为大于火炬系统燃烧口的直径,可以为可燃气体提供比燃烧口更大的燃烧区域,便于与空气混合进一步充分燃烧;通过在筒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通孔,可以提高空气的筒状本体内部的流通性,从而提高可燃气体燃烧中所需要的氧气,提高可燃气体的点燃率和燃烧效果;通过在内侧筒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导流槽,可以收集被可燃气体携带且凝结在筒状本体内壁上的原油,将其重新引导至筒状本体内壁,避免其飘落在燃烧口外部;通过在内侧筒状本体的内壁上设置凸起,可以提高原油在凸起周围的凝结率,提高原油的回收量,进一步避免其被可燃气体和风流携带至燃烧口外部。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技术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设置在火炬系统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单层筒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两层筒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筒状本体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内层筒状本体设置直线型导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内层筒状本体设置凸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内层筒状本体设置直线型导流槽和凸起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内层筒状本体设置曲线型导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内层筒状本体设置曲线型导流槽和凸起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火炬系统;11-燃烧口;20-筒状本体;21-上端开口;22-下端开口;23-导流槽;24-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设置在火炬系统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单层筒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两层筒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火炬防飘油装置的筒状本体的俯视图。目前使用的火炬系统为筒体的结构,利用筒体底部的通气装置和筒体内部的导气通道将可燃气体引导至筒体顶端的燃烧口位置,可燃气体在燃烧口处与空气混合,利用点火组件将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得可燃气体燃烧。但是可燃气体中一般会携带未彻底气液分离的原油,在火焰温度和风流的共同作用下原油被携带至燃烧口外部从而发生飘油现象,飘油被吹至火炬系统外部区域,例如农田或林区造成火灾。因此目前的火炬系统无法完全杜绝飘油现象的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参照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火炬防飘油装置,包括多个内外套设的筒状本体20,筒状本体20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筒状本体20竖直设置在火炬系统10的燃烧口11上,且筒状本体20的下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火炬防飘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内外套设的筒状本体,所述筒状本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筒状本体竖直设置在火炬系统的燃烧口上,且所述筒状本体的下端开口包围在所述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外围;所述筒状本体的直径由所述筒状本体的中段向两端逐渐减小,且所述筒状本体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火炬系统的燃烧口的直径;每个所述筒状本体的侧壁上均设有多个供空气流通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炬防飘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内外套设的筒状本体,所述筒状本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筒状本体竖直设置在火炬系统的燃烧口上,且所述筒状本体的下端开口包围在所述火炬系统的燃烧口外围;所述筒状本体的直径由所述筒状本体的中段向两端逐渐减小,且所述筒状本体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火炬系统的燃烧口的直径;每个所述筒状本体的侧壁上均设有多个供空气流通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的筒状本体的所述通孔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炬防飘油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内侧的筒状本体的内壁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一端靠近所述筒状本体的上端开口设置,所述导流槽的另一端靠近所述筒状本体的下端开口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炬防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杰昌伦杰刘勇于志楠苟柱银晁申王冲肖云廖伟伟陈萍补璐璐郑伟涛王培俊王俊芳许雪蓉马金龙白秋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