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组件及电组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82537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4:00
一种电组件,其具备导通材料,所述导通材料与第一基材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基材上的第二电极相接触,并且设置于所述半导体电极和所述对向电极之间。所述导通材料含有能够使所述半导体电极和所述对向电极之间导通的导电粒子,一部分或全部的所述导电粒子与所述半导体电极和所述对向电极这二者相接触,并且,插入至所述半导体电极和所述对向电极的至少之一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组件及电组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组件及电组件的制造方法。本申请基于2016年2月1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028968号及2016年8月22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161884号主张优先权,并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近年来,太阳能电池作为清洁能源的发电装置而受到关注,并且硅类太阳能电池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不断推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高光电转化效率并且容易经济地量产,因此其结构及制造方法被广泛研究。以上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为代表,在需要密封的电组件中,将多个单元排列于同一平面内而进行制造时,例如在相接的单元间,为将第一单元的上侧电极与第二单元的下侧电极电连接,并且,将电解质等元件密封于电极间,而形成“密封材料/导通材料(例如导线、导电性糊剂等)/密封材料”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光电转化组件,其将光电转化元件排列设置于同一平面内而成,上述光电转化元件包括透明电极、对向电极、以及密封这些电极使其绝缘的密封绝缘部。在所述光电转化组件中,为将相邻的光电转化元件相互电连接,将第一光电转化元件的透明电极部件的一部分与第二光电转化元件的对向电极部件的一部分以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并且将导通材料配置于第一以及第二光电转化元件之间。由此,形成多个单元间的串联结构。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光电转化元件为代表的现有电组件中,使用金属制的导线等作为导通材料,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利用激光或超声波焊接等切断单元时,难以切断导通材料,并且切断单元十分费事。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已知有使用在粘合剂中具有导电性填料形成的导电性糊剂来实现电连接的方法。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1-3578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问题然而,现有的导电性糊剂不具备充分的导电性能,来确保电组件的光电转化元件之间的电连接。具体而言,现有导电糊剂对膜等基材的追随性低,导电性糊剂从基材剥离时,存在不能除去导电性糊剂与基材的接触点的问题。因此,使用导电性糊剂的电组件存在品质稳定性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为了提供一种切断的容易性和品质的高稳定性能够得到确保的电组件及电组件的制造方法。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组件,其具有导通材料,所述导通材料与第一基材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基材上的第二电极相接触,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导通材料含有能够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导通的导电粒子,一部分或全部的所述导电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这二者相接触,并且,插入至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中。根据上述构成,例如,在构成电组件的电极之间配置导通材料(或者作为导通材料的未固化的导电性糊剂)时,导电粒子沿着电极的延伸方向分散。由此,电极延伸方向上的导电粒子之间相对较软且容易切断。另外,在电极之间的厚度方向上,通过将一部分导电粒子插入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中,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获得电极之间的接触点,并且使电极相互导通。进而,通过将导电粒子“插入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之一中,导电粒子与电极的粘合强度增强;电极难以从含有导电粒子的导电材料剥离;电极与导电材料的相对位置关系难以偏离;同时电极之间的厚度尺寸长期保持一定。由此,能可靠地保持电组件的导电性能,并使品质良好且稳定。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组件中,优选所述一部分或全部的导电粒子穿透了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这二者或任意之一。根据上述构成,导电粒子通过穿透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这二者或任意之一而在整个厚度方向上与电极接触,从而导电粒子和电极的导通更加良好。由此,能更可靠地保持电组件的导电性,并使品质更加良好且稳定。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组件中,优选所述一部分或全部的导电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这二者相接触,并且,插入至所述第一基材以及所述第二基材这二者或任意之一中。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导电性粒子与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这两者相接触而形成第一电极与导电粒子的接触点以及第二电极与导电粒子的接触点这两者,电极之间的接触可以更容易且可靠地得到,并且电极相互导通。另外,通过将导电粒子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至”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这二者或任意之一中,导电粒子与电极接触的面积和厚度尺寸进一步增大,导电粒子与电极的粘合强度进一步提高。由此,更可靠地保持电组件的导电性能,并使品质更加良好且稳定。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组件中,优选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距离为所述导电粒子的群组的平均粒径的30%以上且250%以下。根据上述构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适当距离,以使导电粒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两者相接触,并且,插入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至少之一中。因此,仅电极延伸方向上的导电粒子之间的粘合剂的部分相对较柔软且易于切断。另外,可靠地保持电组件的导电性能,并使质量良好稳定。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组件中,所述导通材料可以进一步含有辅助导电物质,所述辅助导电物质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间隔。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电极之间的导电粒子的间隙中配置有辅助导电物质,所以可以更容易地得到电极之间的接触点,并且电极相互更有效地导通。由此,更可靠地保持电组件的导电性能,并使质量更良好稳定。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组件中,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可含有光敏染料。根据上述构成,电子从受到光照等刺激的光敏染料转移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通过导电粒子,进而相互转移至其他电极。基于该原理得到染料敏化型电组件,更可靠地保持电组件的导电性能,并使品质更良好稳定。本专利技术的电组件的制造方法,是制造电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隔开任意距离而对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至少配置所述导电粒子;第二工序:对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进行按压,使之相互靠近,并贴合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根据上述构成,在第一工序中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开任意距离而对置,并且在第二工序中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通过导电材料而贴合。根据上述工序,例如,将本专利技术的导电性糊剂(导电材料)配置于构成电组件的电极间时,导电粒子分散于电极的延伸方向上。由此,在电极延伸方向上的导电粒子相互之间变得比较柔软,因而可以得到容易切断的电组件。另外,在第二工序中,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贴合时,对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进行按压以使其相互靠近,因而在电极间的厚度方向上,导电粒子插入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之一中。电极间的接触点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得到,电极相互导通,导电粒子插入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中,由此,导电粒子和电极的粘合强度提高。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电组件的导电性能,并使品质更良好稳定。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组件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将所述第二工序中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距离设为所述导电粒子的群组的平均粒径的30%以上且250%以下。根据所述构成,通过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距离设为所述导电粒子的群组的平均粒径的30%以上且250%以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适当距离,以使导电粒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这两者相接触,并插入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至少之一中。因此,仅电极延伸方向上的导电粒子之间的粘合剂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组件,其具备导通材料,所述导通材料与第一基材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基材上的第二电极相接触,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导通材料含有能够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导通的导电粒子,一部分或全部的所述导电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这二者相接触,并且,插入至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18 JP 2016-028968;2016.08.22 JP 2016-161881.一种电组件,其具备导通材料,所述导通材料与第一基材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基材上的第二电极相接触,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导通材料含有能够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导通的导电粒子,一部分或全部的所述导电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这二者相接触,并且,插入至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组件,其中,所述一部分或全部的导电粒子穿透了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这二者或任意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组件,其中,所述一部分或全部的导电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这二者相接触,并且,插入至所述第一基材以及所述第二基材这二者或任意之一中。4.根据权利要求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距离为所述导电粒子的群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壮一郎长原悠稻垣泰博
申请(专利权)人: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