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82032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2:01
一种用于具有底盘和从底盘横向地向外延伸的驱动轴的车辆的履带系统,包括附接组件、多构件框架组件、阻尼器、前惰轮组件、后惰轮组件、支撑轮组件、齿轮箱、链轮和环形履带,其中,附接组件具有前枢轴和后枢轴;多构件框架组件包括前框架构件、后框架构件、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和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前框架构件经由前枢轴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附接组件以绕前枢轴轴线枢转,后框架构件经由后枢轴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附接组件以绕后枢轴轴线枢转,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至前框架构件,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至后框架构件;阻尼器与前框架构件和后框架构件互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履带系统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6月22日提交的、标题为“TwoPivotPointsTrackSystemandMethod”(“具有两个枢转点的履带系统和方法”)、序列号为No.62/353,138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
本专利技术技术涉及用于车辆的履带系统。
技术介绍
在松软的、打滑的和/或不平坦的地面上(例如,土地、泥地、沙地、冰地、雪地等)上使用某些车辆比如说例如农用车辆(例如,收割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和建筑用车辆(例如,推土机、前端推土机等)执行工作。通常,这种车辆上具有带轮胎的较大车轮,以使车辆沿着地面移动。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轮胎在一些地面上具有较差的牵引力,并且由于这些车辆通常很重,轮胎因为车辆的重量而可能以不期望的方式压实地面。例如,当车辆是农用车辆的情况下,轮胎可能将土壤不期望地压成抑制农作物生长。为了减少上述缺陷、增大牵引力以及将车辆的重量分布在地面上较大的区域上,开发了在车辆上使用的履带系统来代替至少一些车轮和轮胎。然而,使用履带系统代替车轮和轮胎本身也带来一些不便。常规履带系统的缺点之一在于,由于这种履带系统中不存在由轮胎提供的气垫(在每个车轮与轮胎之间),这种履带系统倾向于降低车辆操作者所经历的驾乘舒适性。因此,配备有代替车轮和轮胎的这种履带系统的车辆在不平坦的表面上行驶时通常受到增大的振动量和竖向位移(与具有车轮和轮胎的相同车辆相比),因为气垫的缺少意味着没有阻尼——然而如果有气垫则就有阻尼。除了潜在地增大了操作员的不舒适性之外,这些振动和竖向位移也可能导致车辆、其部件和/或其附接的附件和设备的过早磨损。在特定情况下并且在特定速度下,传递至底盘的竖向位移和振动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能需要其减慢车辆的速度。考虑到在上文描述的履带系统中可能发生的振动,2015年9月24日公开的标题为“CrawlerVehicle”(“履带式车辆”)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15/0266524A1提供了一种意为改进的履带系统。根据其摘要,‘524美国公开描述了下述技术:其中,“履带式车辆具有车身和至少一个左履带式行驶装置和一个右履带式行驶装置。履带式行驶装置经由机械轴连接至车身。履带滚动单元包括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以及第一支承臂和第二支承臂,导向轮被支承在支承臂上。每个行驶装置的第一支承臂和第二支承臂以能够彼此独立地围绕机械轴枢转的方式安装”。尽管在‘524美国公开中描述的技术确实改良了常规履带系统的一些缺陷,但仍期望对此领域的继续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技术的目的是改善关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不便之处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至少在一些情况下与一些现有技术相比改进的履带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与具有底盘和驱动轴的车辆一起使用的履带系统,其中,驱动轴从底盘横向地向外延伸以用于驱动履带系统。在本专利技术技术的上下文中,车辆的“驱动轴”应当理解为将由发动机产生的旋转力最终传递至车辆的地面接合组件(例如,当在车辆上安装有车轮组件时的车辆的车轮组件、或者当车辆上安装有履带系统时的车辆的履带系统等)的车辆的传动系部件。履带系统包括能够连接至车辆的底盘的附接组件。附接组件具有从其横向地向外延伸的前枢轴和后枢轴。在本专利技术技术的上下文中,履带系统的“前”部件是接近车辆的前端布置的部件(当履带系统正确地安装在车辆上时),并且“后”部件是接近履带车辆的后端布置的部件(当履带系统正确地安装在车辆上时)。履带系统还包括布置在附接组件的横向外侧的多构件框架组件。多构件框架组件包括前框架构件和后框架构件,其中,前框架构件经由前枢轴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附接组件,以绕前枢轴轴线枢转,后框架构件经由后枢轴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附接组件,以绕后枢轴轴线枢转。前框架构件和后框架构件是履带系统的能够支撑车辆的重量的材料部分的结构部件。前框架构件和后框架构件在它们大致限定履带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实施方式中、或者在它们为履带系统的首先接收车辆的载荷的框架构件的实施方式中被称为“主”框架。履带系统还包括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和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其中,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至前框架构件,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至后框架构件。在本专利技术技术的上下文中,车轮支承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的条件包括以可枢转的方式直接连接至框架构件的车轮支承构件,以及通过中间结构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框架构件的车轮支承构件,其中,中间结构是中间框架构件或其他构型。履带系统还包括与前框架构件和后框架构件互相连接的阻尼器、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的前惰轮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的后惰轮组件、以及布置在前惰轮组件与后惰轮组件中间的多个支撑轮组件。履带系统还包括齿轮箱、链轮和环形履带,其中,齿轮箱具有输入轴和输出轴,输入轴能够操作性地连接至车辆的驱动轴,链轮操作性地连接至齿轮箱的输出轴,环形履带围绕链轮、前惰轮组件、后惰轮组件和多个支撑轮组件延伸并且能够由链轮驱动。本专利技术技术的履带系统旨在提高在某些情况下由车辆操作者所体验的行驶舒适性。例如,在由于地面的不平坦度所导致的车辆底盘的竖向位移被减小的情况下以及/或者在车辆行驶在地面上时所产生的振动在从履带系统被传递至车辆底盘之前被抑制时,操作者可能会感觉到行驶舒适性的改善。本专利技术技术的履带系统的前框架构件和后框架构件限定了在一定程度上呈剪刀状的结构,其中,每个框架构件绕其相应的枢轴枢转,并且阻尼器互连在前框架构件与后框架构件之间。前车轮支承构件和后车轮支承构件中的每一者又以可枢转的方式分别连接至前框架构件或后框架构件。这些结构中的每一者的枢转和阻尼器一起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减小传递至底盘的竖向位移和振动。另外,使履带系统具有剪刀状结构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具有其他优点。例如,当车辆的重量例如在收割操作期间增大时,剪刀状结构可以打开,并且环形履带的地面接触部分形成于增大的表面积上(即,地面接触面积的大小可以随着由履带系统承受的载荷增大——载荷取决于特定履带系统的设计而至少以某种程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由环形履带施加至地面的压力(因为车辆的重量)以比车辆的重量增大的比率更小的比率增大。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与常规的履带系统相比,这允许本专利技术技术的履带系统承受额外的载荷。本专利技术技术的履带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供当安装有该履带系统的车辆在松软地面上行进的改进的能力。关于此方面,在常规的履带系统中,当履带系统需要较高的牵引力时,会发生环形履带的前边缘负俯仰(pitchnegatively)到松软的地面中的趋势(在本领域中也已知为“俯冲”(“dive”))。履带系统的前边缘的该负俯仰可能导致履带系统和/或车辆在特定情况下损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技术的履带系统的几何形状构型出于减小特定情况下的这种趋势的目的而构造。在许多常规的履带系统中发现的另一潜在的缺点是,履带系统代替车轮附接在车辆的车轮轮轴上。由于车辆的重量经由轮轴承受,因此当链轮组件附接至轮轴时,车辆的重量传递至履带系统的链轮组件。这需要特定的履带系统设计参数,而这在某些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履带系统,所述履带系统与具有底盘和驱动轴的车辆一起使用,所述驱动轴从所述底盘横向地向外延伸以用于驱动所述履带系统,所述履带系统包括:·附接组件,所述附接组件能够连接至所述车辆的所述底盘,所述附接组件具有从所述附接组件横向地向外延伸的前枢轴和后枢轴;·多构件框架组件,所述多构件框架组件布置在所述附接组件的横向外侧,所述多构件框架组件包括:○前框架构件,所述前框架构件经由所述前枢轴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附接组件,以绕前枢轴轴线枢转;○后框架构件,所述后框架构件经由所述后枢轴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附接组件,以绕后枢轴轴线枢转;○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所述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至所述前框架构件;○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所述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至所述后框架构件;·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前框架构件和所述后框架构件互相连接;·前惰轮组件,所述前惰轮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后惰轮组件,所述后惰轮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多个支撑轮组件,所述多个支撑轮组件布置在所述前惰轮组件与所述后惰轮组件中间;·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具有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能够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车辆的所述驱动轴;·链轮,所述链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齿轮箱的所述输出轴;以及·环形履带,所述环形履带围绕所述链轮、所述前惰轮组件、所述后惰轮组件和所述多个支撑轮组件延伸并且能够由所述链轮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6.22 US 62/353,1381.一种履带系统,所述履带系统与具有底盘和驱动轴的车辆一起使用,所述驱动轴从所述底盘横向地向外延伸以用于驱动所述履带系统,所述履带系统包括:·附接组件,所述附接组件能够连接至所述车辆的所述底盘,所述附接组件具有从所述附接组件横向地向外延伸的前枢轴和后枢轴;·多构件框架组件,所述多构件框架组件布置在所述附接组件的横向外侧,所述多构件框架组件包括:○前框架构件,所述前框架构件经由所述前枢轴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附接组件,以绕前枢轴轴线枢转;○后框架构件,所述后框架构件经由所述后枢轴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附接组件,以绕后枢轴轴线枢转;○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所述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至所述前框架构件;○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所述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至少间接地连接至所述后框架构件;·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前框架构件和所述后框架构件互相连接;·前惰轮组件,所述前惰轮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后惰轮组件,所述后惰轮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多个支撑轮组件,所述多个支撑轮组件布置在所述前惰轮组件与所述后惰轮组件中间;·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具有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能够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车辆的所述驱动轴;·链轮,所述链轮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齿轮箱的所述输出轴;以及·环形履带,所述环形履带围绕所述链轮、所述前惰轮组件、所述后惰轮组件和所述多个支撑轮组件延伸并且能够由所述链轮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系统,其中,·所述前框架构件和所述后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者中具有开孔;以及·所述齿轮箱的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车辆的所述驱动轴中的至少一者延伸穿过所述开孔,所述开孔的形状和尺寸设定成尽管存在所述齿轮箱的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车辆的所述驱动轴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延伸穿过所述开孔,但仍允许所述前框架构件和所述后框架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的枢转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系统,其中,·所述前框架构件中具有第一开孔;·所述后框架构件中具有第二开孔;·所述齿轮箱的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车辆的所述驱动轴中的至少一者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中的所述一者的形状和尺寸设定成尽管存在所述齿轮箱的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车辆的所述驱动轴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中的所述一者,但仍允许所述前框架构件和所述后框架构件中的所述一者的枢转运动;以及·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在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中的另一者内延伸,所述止挡部的结构和尺寸设定成限制所述前框架构件和所述后框架构件中的另一者的枢转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履带系统,其中,所述前枢轴轴线布置在所述后枢轴轴线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履带系统,其中,·所述前车轮支承框架构件绕第一轴线以可枢转的方式直接连接至所述前框架构件;·所述后车轮支承框架构件绕第二轴线以可枢转的方式直接连接至所述后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所述前枢轴轴线和所述后枢轴轴线以与平行于所述履带系统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平面垂直的方式延伸;以及·在所述履带系统的静置位置中,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第一轴线的上方。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履带系统,其中,·所述环形履带具有前边缘、后边缘和地面接合边缘;·所述后边缘与所述地面接合边缘之间形成第一角,并且所述前边缘与所述地面接合边缘之间形成第二角;·所述第一角具有平分线;以及·所述第一角的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夫·索瓦若布拉尼斯拉夫·纳纳克乔纳森·佩尔兰弗朗索瓦·拉弗拉姆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威廉·加斯吉恩·加格农克文·布廷
申请(专利权)人:苏西国际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加拿大,CA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