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0821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0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冷凝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管壳式冷凝器包括:竖直布置的壳体,壳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管板和封头;设置在壳体内侧壁上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上贴近壳体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分液孔;竖直设置在壳体内侧壁的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水平设置在贴近壳体下端侧的管板上侧的第三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通过第三导流板连接固定,由所述壳体内侧壁、管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组成的密闭空间形成冷凝液的通道;设置在壳体下端部并与通道相通的冷凝液排液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管壳式冷凝器至少具有换热性能好、阻力压降小、结构合理简单、体积小的优点。

A shell and tube condens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hell and tube condenser. The shell-and-tube condenser of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a shell vertically arranged, a tube plate and a head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of the shell, a first baffle plate and a second baffle plate arrang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a liquid separation hole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first baffle plate and the second baffle plate close to the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and a liquid separation hole vertically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shell. The first diversion plate, the second diversion plate and the third diversion plate are arranged horizontally on the side of the tube plate close to the lower end side of the shell. The first diversion plate and the second diversion plate are connected and fixed by the third diversion plate. The first diversion plate and the second diversion plate are formed by a closed space composed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the tube plate, the first diversion plate, the second diversion plate and the third diversion plate. A condensate liquid drain pipe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shell and communicated with the passageway. The shell-and-tube condenser of the invention has at least the advantages of goo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small resistance pressure drop, reasonable and simple structure and small volu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冷凝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凝器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管壳式冷凝器。
技术介绍
管壳式冷凝器一般是由管箱、管板、壳体、换热管束、折流板以及封头构成的换热体,这种管壳式冷凝器在冷凝过程中,由于工质在壳程冷凝初期的干度高,冷凝器的换热效果较好,但随着冷凝液的积聚,在重力和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容易在弓形板和壳体下部产生积液,形成较大的热阻,从而严重降低冷凝器的整体换热效果,而且壳程上部随着工质干度的降低,换热效率也大大降低,且积聚的液体在壳体内部产生强烈环流,会增大气、液界面的剪切力,导致沿程阻力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壳式冷凝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由于冷凝液积聚导致冷凝器传热恶化、阻力增加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壳式冷凝器,包括:竖直布置的壳体,壳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管板和封头;设置在壳体内侧壁上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上贴近壳体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分液孔;竖直设置在壳体内侧壁的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水平设置在贴近壳体下端侧的管板上侧的第三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通过第三导流板连接固定,由所述壳体内侧壁、管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组成的密闭空间形成冷凝液的通道;设置在壳体下端部并与通道相通的冷凝液排液管,冷凝液从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上的分液孔流向所述通道,通过冷凝液排液管流出冷凝器。可选地,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呈向上倾斜并相对交错地固定在壳体内侧壁上,且相对交错设置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之间存在折流通道。可选地,在自下而上方向上,壳体内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折流板和多个第二折流板,相邻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相邻折流通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少。可选地,贴近壳体上端的折流通道的流通面积大于其他折流通道的流通面积。可选地,管壳式冷凝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侧的多个换热管束,多个换热管束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壳体上、下两端的管板,且多个换热管束贯穿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导流板。可选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上端分别镶嵌在贴近壳体上端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上,且上端均位于相应折流板的分液孔和贴近壳体的换热管束之间,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左右两端均与壳体内侧壁紧密相连,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下端通过第三导流板相连,第三导流板与壳体下端的内侧壁紧密相连。可选地,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导流板的螺栓固定销,螺栓固定销贯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螺栓固定销的头部位于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侧,螺栓固定销的尾部螺纹深入壳体内侧壁或贴近壳体下端的管板。可选地,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冷凝液沟槽,冷凝液沟槽布置在上表面的换热管束之间。可选地,冷凝液沟槽的沟槽高于第一折流板或第二折流板的上表面,冷凝液沟槽的槽体高于所述沟槽。可选地,壳体侧壁的下端部设置壳程进口管,壳体侧壁的上端部设置壳程出口管,靠近壳体上端的封头设置有管程进口管,靠近壳体下端的封头设置有管程出口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逆流设置管壳式冷凝器,在管壳式冷凝器壳体内部的每个折流板底部设置分液孔,使得壳程冷凝液在重力和气态介质的推力双重作用下迅速从分液孔排出,冷凝液从由导流板、壳体侧壁和管板形成的密闭通道引出,不参与接下来的换热过程。不断排出的冷凝液一方面降低了凝结液膜的厚度,有助于降低换热热阻,另一方面解决了冷凝液在壳体底部积聚的问题,极大提升了换热效果,同时,使工质蒸汽能够在较高干度下进行冷凝换热,保持较高的换热系数,达到了强化传热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立体透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冷凝液沟槽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一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二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专利技术。这里使用的词语“一”、“一个(种)”和“该”等也应包括“多个”、“多种”的意思,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此外,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立体透视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管壳式冷凝器包括:竖直布置的壳体9,壳体9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管板8和封头16、20;设置在壳体9内侧壁上的第一折流板7、14和第二折流板12、13,第一折流板7、14和第二折流板12、13上贴近壳体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分液孔5,所述分液孔5为圆形,以便于冷凝液的排出;竖直设置在壳体9内侧壁的第一导流板10、第二导流板18和水平设置在贴近壳体9下端侧的管板8上侧的第三导流板19,第一导流板10和第二导流板18通过第三导流板19连接固定,由壳体9内侧壁、管板8、第一导流板10、第二导流板18和第三导流板19组成的密闭空间形成冷凝液的通道;和设置在壳体9下端部并与通道相通的冷凝液排液管17,冷凝液从第一折流板7、14和第二折流板12、13上的分液孔5流向通道,通过冷凝液排液管17流出冷凝器。本实施例采用逆流设置管壳式冷凝器,在管壳式冷凝器壳体内部的每个折流板底部设置分液孔,使得壳程冷凝液在重力和气态介质的推力双重作用下迅速从分液孔排出,冷凝液从由导流板、壳体侧壁和管板形成的通道引出,不参与接下来的换热过程。不断排出的冷凝液一方面降低了凝结液膜的厚度,有助于降低换热热阻,另一方面解决了冷凝液在壳体底部积聚的问题,极大提升了换热效果,同时,使蒸汽能够在较高干度下进行冷凝换热,保持较高的换热系数,达到了强化传热的目的。参考图1,壳体9上端设置有上封头16,壳体9下端设置有下封头20,壳体上端口和上封头16之间封盖有上管板(未标示),壳体下端口和下封头20之间封盖有下管板8,壳体9侧壁的下端部设置壳程进口管1,壳体侧壁的上端部设置壳程出口管2,靠近壳体9上端的封头(即上封头16)设置有管程进口管3,靠近壳体9下端的封头(即下封头20)设置有管程出口管4;本实施例中的管程用于输送冷却流体,壳程用于输送冷凝流体。为使冷凝液在重力作用下从折流板上的分液孔排出,本实施例中,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呈向上倾斜并相对交错地固定在壳体内侧壁上,且相对交错设置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之间存在折流通道,向上倾斜设置的折流板有利于冷凝液借助重力作用沿着折流板的分液孔顺流而下。其中向上倾斜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一般为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布置的壳体,所述壳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管板和封头;设置在壳体内侧壁上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上贴近壳体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分液孔;竖直设置在壳体内侧壁的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水平设置在贴近壳体下端侧的管板上侧的第三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通过第三导流板连接固定,由所述壳体内侧壁、管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组成的密闭空间形成冷凝液的通道;设置在壳体下端部并与所述通道相通的冷凝液排液管,冷凝液从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上的分液孔流向所述通道,通过所述冷凝液排液管流出冷凝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布置的壳体,所述壳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管板和封头;设置在壳体内侧壁上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上贴近壳体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分液孔;竖直设置在壳体内侧壁的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水平设置在贴近壳体下端侧的管板上侧的第三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通过第三导流板连接固定,由所述壳体内侧壁、管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组成的密闭空间形成冷凝液的通道;设置在壳体下端部并与所述通道相通的冷凝液排液管,冷凝液从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上的分液孔流向所述通道,通过所述冷凝液排液管流出冷凝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呈向上倾斜并相对交错地固定在壳体内侧壁上,且相对交错设置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之间存在折流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自下而上方向上,所述壳体内侧壁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折流板和多个所述第二折流板,相邻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相邻折流通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贴近壳体上端的折流通道的流通面积大于其他折流通道的流通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侧的多个换热管束,所述多个换热管束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壳体上、下两端的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知通王卫宏张永春张伟廷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智光节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