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8104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6:05
一种曲面电极结构,包含压电材料层、第一导电层、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压电材料层位于第二导电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第一导电层位于压电材料层上,每一第一导电层与压电材料层具有第一接触面,两第一接触面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第一保护层位于第一导电层上,每一第一保护层与第一导电层具有第二接触面,两第二接触面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因此当曲面电极结构受力时,可降低压电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应力累积的状况,避免因应力累积造成不可预期的形变,并降低串音现象。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之曲面电极结构可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准度与灵敏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曲面电极结构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曲面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具备触控感应功能的相关产品陆续出现,相对应的软件应用愈来愈多元,若将相关的触觉传感器架构设计为软性且可挠曲,将可进一步应用于人体生理监控设备。压电材料传感器为目前广泛运用的产品设计。当机械应力作用于压电材料而产生应变时,材料会产生电荷变化,而能够感测位置与压力大小。传感器的电极结构边缘所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会对邻近电极产生一反相的感应电压讯号,因而造成串音(crosstalk)现象,使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精确性难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一技术态样为一种曲面电极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一种曲面电极结构包含压电材料层、第一导电层、第一保护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位于压电材料层上,且第一导电层与压电材料层之接触截面为圆弧形。第一保护层位于第一导电层上,且第一保护层与第一导电层之接触截面为圆弧形。压电材料层位于第二导电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电层的俯视形状为圆弧形。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保护层还具有凸部,凸部接触第一导电层,且凸部的侧壁轮廓为圆弧形。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保护层还具有平坦部,凸部位于平坦部与第一导电层之间,且平坦部与压电材料层完全重叠。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保护层之凸部在靠近第一保护层之平坦部的位置具有第一宽度,第一导电层在靠近压电材料层的位置具有第二宽度,且第一宽度大于第二宽度。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平坦部与压电材料层之间具有一距离,凸部在邻接平坦部的位置具有一曲率半径,且A(R-t)=BR,其中A为第一宽度,R为曲率半径,t为距离,B为第二宽度。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电层与凸部的宽度从压电材料层往平坦部的方向逐渐变宽。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当上述曲面电极结构弯折时,压电材料层、第一导电层、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具有相同的曲率。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曲面电极结构还包含第二保护层,且第二导电层位于第二保护层与压电材料层之间,且第二保护层具有与压电材料层、第一导电层、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相同之曲率。在本专利技术之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保护层与第一导电层之接触面积大于第一导电层与压电材料层之接触面积。在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电层与压电材料层的两第一接触面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第一保护层与第一导电层的两第二接触面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因此当曲面电极结构受力时,可降低压电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应力累积的状况,避免因应力累积造成不可预期的形变,并降低串音现象。此外,电极(例如第一导电层与压电材料层)由外而内的面积随同一圆心缩减,因此可以降低电极间的串音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之曲面电极结构可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准度与灵敏性。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之曲面电极结构之剖面图。图2为图1之第一保护层与第一导电层之局部立体图。图3为图1之曲面电极结构受力时的应力分布图。图4为传统电极结构受力时的应力分布图。图5为图1之曲面电极结构弯折时的剖面图。附图标记:100:电极结构110:压电材料层120:第一导电层130:第一保护层131:凸部132:侧壁133:平坦部140:第二导电层150:第二保护层160:第一接触面170:第二接触面180:连接面D1、D2、D3、D4、D5:宽度P1、P2:位置Fa:力量A、B、C:弧长t:厚度r1、r2:线段O:中心R、(R-t):曲率半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专利技术之复数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且为了清楚起见,图式中之层和区域的厚度可能被夸大,并且在图式的描述中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图1为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曲面电极结构100之剖面图。图2为图1之第一保护层130与第一导电层120之局部立体图。同时参阅图1与图2,曲面电极结构100包含压电材料层110、第一导电层120、第一保护层130、第二导电层140以及第二保护层150。压电材料层110位于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40之间,且第一导电层120与压电材料层110各别具有第一接触面160,两第一接触面160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第一导电层120位于第一保护层130与压电材料层110之间,且第一保护层130与第一导电层120各别具有第二接触面170,两第二接触面170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第二导电层140位于压电材料层110与第二保护层150之间。由于第一导电层120与压电材料层110的两第一接触面160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第一保护层130与第一导电层120的两第二接触面170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因此当曲面电极结构100受力时,可降低压电材料层110在受力过程中应力累积的状况,避免因应力累积造成不可预期的形变,并降低串音现象。因此,本专利技术之曲面电极结构100可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准度与灵敏性。于本实施例中,电极结构100之第一导电层120的俯视形状为圆弧形。第一导电层120与压电材料层110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60具有宽度D1。第一保护层130与第一导电层120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170具有宽度D2。第二接触面170的宽度D2大于第一接触面160的宽度D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20的宽度从第一接触面160往第二接触面170的方向逐渐变宽。也就是说,第一导电层120的俯视形状的大小从第一接触面160往第二接触面170的方向逐渐变大。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曲面电极结构100之第一保护层130包含凸部131以及平坦部133。凸部131位在第一保护层130的下半部,靠近第一导电层120。第一保护层130之第二接触面170为凸部131的底面。凸部131具有侧壁132,且侧壁132的轮廓为圆弧形。平坦部133位于第一保护层130的上半部,与凸部131相连于连接面180,也就是说,凸部131是位在平坦部133与第一导电层120之间。连接面180具有宽度D3,连接面180之宽度D3大于第二接触面170之宽度D2。于本实施例中,凸部131的宽度从第二接触面170往连接面180的方向逐渐变宽。也就是说,凸部131之侧壁132的轮廓大小从第二接触面170往连接面180的方向逐渐变大。此外,平坦部133可与压电材料层110完全重叠,且平坦部133覆盖凸部131。更进一步来说,于本实施例中,从第一接触面160至第一保护层130之凸部131及平坦部133间的连接面180之间具有厚度t。在厚度t的范围内,第一保护层130之凸部131在靠近平坦部133的位置P1具有宽度D4,第一保护层130之凸部131在靠近压电材料层110的位置P2具有宽度D5,且宽度D4大于宽度D5。于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面180之宽度D3大于第二接触面170之宽度D2,且第二接触面170之宽度D2大于第一接触面160之宽度D1,因此当曲面电极结构100为弯折状态受压感测时,可避免电极间的互相干扰,进而提高感测的灵敏度与精准度。图3为图1之曲面电极结构100受力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曲面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压电材料层;一第一导电层,位于该压电材料层上,且每一该第一导电层与该压电材料层具有一第一接触面,该两第一接触面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一第一保护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且每一该第一保护层与该第一导电层具有一第二接触面,该两第二接触面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以及一第二导电层,其中该压电材料层位于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曲面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压电材料层;一第一导电层,位于该压电材料层上,且每一该第一导电层与该压电材料层具有一第一接触面,该两第一接触面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一第一保护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且每一该第一保护层与该第一导电层具有一第二接触面,该两第二接触面彼此接触且均为圆弧形;以及一第二导电层,其中该压电材料层位于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曲面电极结构,其中该第一导电层的俯视形状为圆弧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曲面电极结构,其中该第一保护层具有一凸部,该凸部接触该第一导电层,且该凸部的侧壁轮廓为圆弧形。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曲面电极结构,其中该第一保护层具有一平坦部,该凸部位于该平坦部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该平坦部与该压电材料层完全重叠。5.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曲面电极结构,其中该凸部在靠近该平坦部的位置具有一第一宽度,该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柏青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