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38721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4 2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的重量比为1‑50:50‑1,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瓜类枯萎病,增效效果明显。

A composition for preventing plant diseases caused by Fusariu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mposition for controlling plant diseases caused by Fusarium. The composition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weight ratio of cyanate ester to Azadirachtin is 1_50:50_1 and is used for controlling wheat scab, rice cachexia and Melon Fusarium Wilt with obvious synergistic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杀菌剂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组合物,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瓜类枯萎病。
技术介绍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都有发生,在我国主要发生在江淮及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呈北扩西移态势,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病害流行加剧;该病不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而其在病粒中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食品安全。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是一种种传病害,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因此,该病严重威胁着水稻的产量,给世界粮食安全生产带来严重挑战。瓜类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是瓜类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黄瓜、西瓜发病最重,冬瓜、甜瓜次之。植株开花结果后症状即陆续出现,发病初期病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萎蔫、似缺水状,晚间萎蔫尚能恢复,数日后整株叶片枯萎死亡。有时同一病枯上还会出现半边发病,半边不发病的现象。病株的茎基部稍有缢缩,茎节部出现褐色条斑,常流出松香状胶质物,茎基部表皮多纵裂。潮湿进,病部表生白或粉红色霉层。纵部病茎检视,维管束呈褐色。幼苗发病呈失水萎垂状,茎基变褐缢缩而猝倒。目前,由于抗病育种基因资源缺乏,化学防治仍是控制植物病害的一种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然而,化学药剂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导致用量不断加大,风险增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了延缓或克服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应尽量避免连续使用单一杀菌剂,而应与其他类型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使用,而农药复配是解决抗性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经申请人的初步检索,没有发现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组合使用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瓜类枯萎病的报道。专利技术人在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将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进行复配,发现对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瓜类枯萎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杀菌谱广、对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瓜类枯萎病具有显著增效效果的组合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的重量比为1-30:30-1,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的重量比可以为1:50,1:40,1:30,1:20,1:10,1:1,10:1,20:1,30:1,40:1,50:1;有效成分的含量为1-90%,优选20-75%。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瓜类枯萎病,还可以用于防治同期发生的真菌性病害,例如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水稻纹枯病等。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可以按照本
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等,在制备上述制剂时,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中加入已知的助剂,例如乳化剂、润湿分散剂、助悬剂、崩解剂、粘结剂、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等农药中合适的助剂均可以用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1、本专利技术的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之间无拮抗作用,对小麦赤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瓜类枯萎病菌增效作用显著;2、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扩大了杀菌谱,杀菌效果更好;3、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复配增效可降低各单剂的使用量,成本低,易推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比,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1、室内活性测定:室内毒力测定方法为:将氰烯菌酯、灭菌丹及唑嘧菌胺原药,根据设定的配比浓度,配置成所需的药液,备用。试验方法参考《NY/T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在无菌条件下,将预先融化的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重复4次。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打孔器,自菌落边缘打取菌碟,用接种针将菌碟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温度25℃下培养4天,十字交叉法测定测量菌落直径,根据下面公式计算不同处理抑制病菌生长50%的有效中剂量(EC50值),并比较抑菌活性。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含氰烯菌酯和灭菌丹、唑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对小麦赤霉病菌及水稻恶苗病菌的增效作用,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和防效几率值求回归方程,并计算得出药剂对的EC50值,然后求得共毒系数。以共毒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及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作用,共毒系数>120表示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为拮抗作用。表1不同配比的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表2不同配比的组合物对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表1和表2的测定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灭菌丹、唑嘧菌胺的组合物在1-50:50-1的比例范围内,对小麦赤霉病菌及水稻恶苗病菌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药效明显好于各自单剂单独试验效果。2、制剂实施例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比,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本专利技术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20%悬浮剂成分实施例1实施例2氰烯菌酯1010灭菌丹10—唑嘧菌胺—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112木质素磺酸钙109十二烷基苯磺酸钙77黄原胶11水补足100补足10040%可湿性粉剂40%水分散粒剂成分实施例5实施例6氰烯菌酯1010灭菌丹30—唑嘧菌胺—30乙氧基蓖麻油910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67十二烷基硫酸钠32丙二醇0.50.5硅藻土补足100补足10050%水乳剂成分实施例7实施例8氰烯菌酯2020灭菌丹30—唑嘧菌胺—3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8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6黄原胶11丙二醇0.50.5水补足100补足10050%乳油3、田间药效试验试验实施例1供试药剂:实施例1-10及对照药剂。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照药剂1);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对照药剂2);50%唑嘧菌胺悬浮剂(对照药剂3)。防治作物:小麦。防除对象:小麦赤霉病赤霉病试验方法:按照试验小区的面积(约为20m2),准确称量好各药剂,兑水稀释后,利用背负式喷雾器,于扬花初期施药一次,7天后施药一次,共施药两次,约15天后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结果见表3。表3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的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与对照例相比,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增效作用明显,用药量降低。根据田间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作物生长正常,未见植株产生药害及异常现象,对小麦安全。试验实施例2供试药剂:实施例1-10及对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的重量比为1‑30:3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氰烯菌酯和灭菌丹或唑嘧菌胺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的重量比为1-30:30-1。2.根据权利要求1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氰烯菌酯和灭菌丹。3.根据权利要求1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氰烯菌酯和唑嘧菌胺。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组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国段亚冰王建新武健李涛杨莹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