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检测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3736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5:43
静电检测传感器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控制部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并施加第一驱动电压来获得第一灵敏度。控制部在将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设为地电位的状态下对第一电极施加第二驱动电压来获得第二灵敏度。控制部在将第一电极与地电位连接并将第二电极开放的状态下对第三电极施加第三驱动电压来获得第三灵敏度。而且,控制部基于对第一灵敏度到第三灵敏度各自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一运算值到第三运算值,来判定对象物是否正在接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静电检测传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搭载于车辆、各种电子设备等的静电检测传感器。
技术介绍
以下提案正在增加:在车辆、各种电子设备中搭载静电检测传感器,利用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能够进行规定操作。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下结构:具有能够相对于车辆的车身以可动的方式安装的门把手,在该把手壳体内具备静电检测传感器。图7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俯视图。图8是说明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流程的图。静电检测传感器的结构如图7所示,具备矩形第一电极1以及在该第一电极1的周围隔开间隔地以线状包围该第一电极1的第二电极2。使用者以用手指等触摸与该传感器体相应的位置来进行操作。通过该操作,第一电极1及第二电极2与附近的导体之间形成的静电容量发生变化。公开了以下结构:未图示的控制部基于该静电容量的变化按照图8所示的检测流程依次进行处理S101至处理S107来检测操作状态。并且,在以往的静电检测传感器中,存在被设置为露出于车辆的车身表面的静电检测传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由传感器外壳、检测电极、触摸电极、差分校正用检测电极、差分校正用触摸电极、检测电路等构成。检测电极配置于传感器外壳的前面部的内表面。触摸电极配置于前面部的外表面。差分校正用检测电极配置于传感器外壳的侧壁部的内表面。差分校正用触摸电极配置于侧壁部的外表面。检测电路计算同检测电极与接地之间的静电容量相应的值、同差分校正用检测电极与接地之间的静电容量相应的值的差值,基于该差值的变化来检测物体对触摸电极的接触。另外,在传感器外壳的前面部的侧缘,形成有向传感器外壳的侧方突出的檐状部,以抑制水以连续地覆盖至车身的方式附着或者流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362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406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另外,车辆的门把手暴露于下雨、洗车时的水。有时该水在把手壳体上流动,也有时该水渗入到门把手内后在传感器体上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图8所示的以往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流程中,有时即使用手指对与传感器体相应的位置进行了操作也无法检测到该手指。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暴露于水的状态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手指等的静电检测传感器。并且,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静电检测传感器中,在配置为触摸电极与差分校正用触摸电极彼此正交的结构的情况下,两电极是不同的构造。因此,存在以下担忧:当对静电检测传感器施加振动、热冲击时,由于该振动、热冲击,触摸电极与差分校正用触摸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两触摸电极的位置关系发生错位),从而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下降。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另一方面是鉴于上述的专利文献2的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即使对静电检测传感器施加振动、热冲击也使电极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来提高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本公开的静电检测传感器包括以下的部件。即,具备:传感器体,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备第一平面,所述第二电极具备与第一平面平行的第二平面,并且被配置为以与第一电极分离的状态包围第一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具备与第二平面具有规定的角度的外周面,并且被配置为以与第二电极分离的状态包围第二电极;以及控制部,其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连接。控制部在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并使第三电极开放的状态下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第一驱动电压,来获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一灵敏度,控制部使第二电极及第三电极与地电位连接并对第一电极施加第二驱动电压,来获得与第一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二灵敏度,控制部在使第一电极与地电位连接并使第二电极开放的状态下对第三电极施加第三驱动电压,来获得与第三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三灵敏度。而且,控制部基于对第一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一运算值、对第二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二运算值以及对第三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三运算值,来判定对象物是否正在接近传感器体。与以往技术相比该静电检测传感器高精度地检测进行操作的对象物。另外,在本公开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其它方面,传感器体具有形成有第一电极~第三电极的基板以及用于对基板进行固定支承的固定构件。本公开的静电检测传感器即使在暴露于水的状态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手指等。在本公开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其它方面,固定构件对基板进行固定支承,因此即使对静电检测传感器施加振动、热冲击,也能够将形成于基板的第一电极~第三电极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能够维持第一电极~第三电极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降低对静电检测传感器施加的振动、热冲击所引起的静电容量变化,能够提高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设置状态的图。图2是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静电检测传感器与控制部的连接状态的框图。图4是表示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流程的图。图5是表示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伴随时间经过的静电容量值的变化的图。图6是表示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伴随时间经过的静电容量的差值的变化的图。图7是以往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流程的图。图9是表示例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设置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截面图。图12是表示例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该静电检测传感器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使用附图来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检测传感器。图1是表示将静电检测传感器设置于树脂缓冲器(bumper)11内部的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设置状态的图。在该图1中,标记10是静电检测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安装于车身后部的行李箱门(trunkdoor)的金属门体12侧。例如,当使手指等接近树脂缓冲器11时,静电检测传感器10做出反应从而行李箱门打开。静电检测传感器10由于难以安装于树脂缓冲器11的内表面11A来固定,因此被设置在车身后部的金属门体12的凹面上。图2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静电检测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静电检测传感器10由表面外壳20、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第一支承构件127、控制基板129、第三电极23、第四电极24、第二支承构件128、第五电极25、背面外壳126构成。树脂制的第一支承构件127具备未图示的销,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四角具备孔。在使第一支承构件127所具备的销通过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所具备的孔之后使销的前端熔融,由此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被第一支承构件127固定支承。同样地,第四电极24和第五电极25被第二支承构件128固定支承。第三电极23利用自身的弹力嵌入于支承构件127从而被固定支承。另外,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第三电极23、第四电极24、第五电极25分别具有第一脚部21b、第二脚部22b、第三脚部23b、第四脚部24b、第五脚部25b。控制基板129具有第一开孔部129a、第二开孔部129b、第三开孔部129c、第四开孔部129d、第五开孔部129e。而且,第一脚部21b至第五脚部25b分别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电检测传感器,具备:传感器体,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备第一平面,所述第二电极具备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的第二平面,并且被配置为以与所述第一电极分离的状态包围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具备与所述第二平面具有规定的角度的外周面,并且被配置为以与所述第二电极分离的状态包围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控制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连接,其中,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并使所述第三电极开放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施加第一驱动电压,来获得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一灵敏度,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第三电极与地电位连接并对所述第一电极施加第二驱动电压,来获得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二灵敏度,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一电极与地电位连接并使所述第二电极开放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三电极施加第三驱动电压,来获得与所述第三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三灵敏度,所述控制部基于对所述第一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一运算值、对所述第二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二运算值以及对所述第三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三运算值,来判定对象物是否正在接近所述传感器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2 JP 2015-250138;2016.02.16 JP 2016-027281.一种静电检测传感器,具备:传感器体,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备第一平面,所述第二电极具备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的第二平面,并且被配置为以与所述第一电极分离的状态包围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具备与所述第二平面具有规定的角度的外周面,并且被配置为以与所述第二电极分离的状态包围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控制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连接,其中,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并使所述第三电极开放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施加第一驱动电压,来获得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一灵敏度,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第三电极与地电位连接并对所述第一电极施加第二驱动电压,来获得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二灵敏度,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一电极与地电位连接并使所述第二电极开放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三电极施加第三驱动电压,来获得与所述第三电极的静电容量对应的第三灵敏度,所述控制部基于对所述第一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一运算值、对所述第二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二运算值以及对所述第三灵敏度的时间性的变化量进行运算所得到的第三运算值,来判定对象物是否正在接近所述传感器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五电极,该第五电极具备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的第五平面,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平面的背面相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四电极,该第四电极具备与所述第五平面平行的第四平面,并且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五电极之间,所述控制部在对所述第四电极施加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同电位、相同相位的波形的状态下获得所述第一灵敏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体具有:基板,其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以及固定构件,其用于对所述基板进行固定支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包含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的第三平面,所述基板具有:第一基板,在该第一基板的表面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以及第二基板,其以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泽田刚辉山下康弘别司琢磨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