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73269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抗震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在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下,建立了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在内力计算时,基于真实弹塑性状态,直接调研相应弹塑性地震反应谱,解决了性能化设计时,内力提取与结构弹塑性状态不符的问题;位移采用单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获得的三维弹塑性位移谱,解决了抗震规范中大震或中震位移计算需凭借经验计算,误差大的问题。显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在性能化抗震设计时,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更加科学,计算精度显著提高。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based on 3D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eismic design, in particular to a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which establishes three-dimensional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under different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nd directly investigates corresponding Elasto-Plastic Earthquake Based on real elasto-plastic state in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The response spectrum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extraction of internal forc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elastic-plastic state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and the displacement is calculated by the elastic-plastic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 Obviously, in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internal force and displacement is more scientific, and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震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中规、美规和欧规等世界先进水平抗震设计规范表明,无论是静力设计的底部剪力法还是动力设计的振型分解法都是基于二维弹性地震反应谱,完成抗震设计的。中国抗震规范(GB50011-2016)是以抗震烈度(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采用50年超越概率为10%、63%和2%的地震烈度分别是小震、中震和大震烈度,按照三水准设防: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采用两阶段法,第一阶段为弹性设计,第二阶段为弹塑性设计:第一阶段是在小震作用下采用弹性设计,基于二维弹性地震反应谱,采用振型分解法或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计算小震结构位移,与重力等其他荷载组合后,求解结构内力;第二阶段验证大震下的弹塑性变形,要求结构变形不超过规范所规定的变形限值来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对特定结构,基于二维弹性地震反应谱,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大震结构位移。美国ASCE7,IBC基于两水准设防转换,将最大应考虑地震(对应中国规范中的“大震”)的2/3转换为设计地震(对应中国规范中的“中震”),采用单一阶段设计,进行强度抗震验算,假定结构处于弹塑性工作状态,基于反应谱采用静力设计的底部剪力法(等效侧向力法)和动力设计的振型分解法,通过结构调整系数R考虑不同结构类型的延性性能,将设计地震作用折算为弹性范围,进行内力承载力验算和位移计算;采用结构位移放大系数Cd换算为弹塑性变形,来验算结构刚度和是否作P-Δ分析。欧洲抗规与美国类似,设计地震设计地震作用折算是通过性能系数q,在设计反应谱内以q的显函数形式呈现,进行内力承载力验算和位移计算;采用结构位移放大系数qe计算弹塑性变形。以上事实表明,在内力方面,中国规范直接采用小震弹性二维谱进行内力计算,欧美是将设计谱转化为小震弹性二维谱进行内力计算,这与性能化设计时,结构已进入塑性阶段的事实明显不符;在位移方面,规范采用实用化工程设计方法时,中国规范采用二维大震谱按弹性计算层间位移,经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ηp等效为大震的层间位移,欧美是采用二维设计谱,首先转化为小震弹性二维谱进行位移计算,通过采用结构位移放大系数qe或结构位移放大系数Cd,等效为设计的位移(中震位移),这种等效经验性明显,带来的误差会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有关地震动作用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更加科学,计算精度显著提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按照抗震设计场地的地震环境特征,选出一组地震动记录;S2.将地震动记录按照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输入到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塑性结构体系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获得地震动记录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S3.以结构周期为X轴,以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为Y轴,分别建立以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为Z轴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S4.对设计结构进行动力特征分析,获得不同振型下结构周期、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S5.根据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和不同振型下的结构周期,在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中提取加速度和位移;S6.在不同设防烈度下,计算不同振型的相应地震作用内力和位移。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地震环境特征包括地震震级、断层机制、断层距和场地条件。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将选出的地震动记录按照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输入到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塑性结构体系之前,先将每条地震动记录的时程加速度峰值调整到中国抗震规范规定的该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的加速度峰值。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塑性结构体系为,其中,m、c、k分别表示结构本身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u表示各楼层相对于结构基础的位移向量,表示地面加速度时程,ι表示影响系数。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根据动力特征方程对设计结构进行动力特征分析,动力特征方程为,其中为振型,结构频率ωn,结构周期振型参与系数其中N为结构振型阶数,mj为结构第j层的质量,为结构结构第j层的振型。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中,采用平方和开平方法或者完全二次组合法进行振型组合,获得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下的地震动作用内力和位移。本专利技术的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在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下,建立了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在内力计算时,基于真实弹塑性状态,直接调研相应弹塑性地震反应谱,解决了性能化设计时,内力提取与结构弹塑性状态不符的问题;位移采用单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获得的三维弹塑性位移谱,解决了抗震规范中大震或中震位移计算需凭借经验计算,误差大的问题。显然,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在性能化抗震设计时,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更加科学,计算精度显著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三维弹塑性加速度地震反应谱;图2为三维弹塑性速度地震反应谱;图3为三维弹塑性位移地震反应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按照抗震设计场地的地震环境特征,选出一组地震动记录;其中,地震环境特征包括地震震级、断层机制、断层距和场地条件。S2.将地震动记录按照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输入到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塑性结构体系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获得地震动记录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所述步骤S2中,将选出的地震动记录按照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输入到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塑性结构体系之前,先将每条地震动记录的时程加速度峰值调整到中国抗震规范规定的该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的加速度峰值。所述步骤S2中,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塑性结构体系为,其中,m、c、k分别表示结构本身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u表示各楼层相对于结构基础的位移向量,表示地震动记录,ι表示影响系数。将地震动记录输入,即可获得地震动记录在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下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S3.以结构周期为X轴,以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为Y轴,分别建立以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为Z轴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分别得到三维弹塑性加速度地震反应谱,如图1所示,三维弹塑性速度地震反应谱,如图2所示,三维弹塑性位移地震反应谱,如图3所示。S4.对设计结构进行动力特征分析,获得不同振型下结构周期、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所述步骤S4中,根据动力特征方程对设计结构进行动力特征分析,动力特征方程为,其中,为振型,结构频率ωn,结构周期振型参与系数其中,N为结构振型阶数,mj为结构第j层的质量,为结构结构第j层的振型。根据动力特征方程,能够得到n个特征值,以及每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特征值对应结构周期ωn,特征向量对应振型S5.根据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和不同振型下的结构周期,在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中提取加速度和位移;第n个振型下,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位移)峰值其中,第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按照抗震设计场地的地震环境特征,选出一组地震动记录;S2.将地震动记录按照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输入到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塑性结构体系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获得地震动记录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S3.以结构周期为X轴,以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为Y轴,分别建立以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为Z轴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S4.对设计结构进行动力特征分析,获得不同振型下结构周期、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S5.根据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和不同振型下的结构周期,在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中提取加速度和位移;S6.在不同设防烈度下,计算不同振型的相应地震作用内力和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按照抗震设计场地的地震环境特征,选出一组地震动记录;S2.将地震动记录按照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输入到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塑性结构体系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获得地震动记录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S3.以结构周期为X轴,以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为Y轴,分别建立以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为Z轴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S4.对设计结构进行动力特征分析,获得不同振型下结构周期、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S5.根据不同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和不同振型下的结构周期,在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中提取加速度和位移;S6.在不同设防烈度下,计算不同振型的相应地震作用内力和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地震环境特征包括地震震级、断层机制、断层距和场地条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将选出的地震动记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锋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