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延龄专利>正文

防风罩和具有防风罩的炉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9499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8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风罩,涉及炉灶的零部件技术领域,解决了如何使防风罩内空气流形成环流的技术问题。该装置位于火焰的外围,包括罩本体和多个用于引导风向的导向部,所述罩本体的周向侧壁上匀均开设多个安装孔,多个所述导向部分别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安装孔处的所述罩本体上;所述罩本体的内壁设置为圆弧状,多个所述导向部为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进入所述罩本体内的风能够沿所述罩本体内壁形成环状流体并包绕所述火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防风和利用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风罩和具有防风罩的炉架
本技术涉及炉灶的零部件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防风罩和具有防风罩的炉架。
技术介绍
在使用燃气炉或酒精炉时,风从一个方向吹向火焰会将火焰熄灭。而现有技术中的防风罩只能起到防风的目的,而不能够利用防风罩内的空气流动使防风罩内的火焰更好的燃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风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何使防风罩内空气流形成环流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防风罩,位于火焰的外围,包括罩本体和多个用于引导风向的导向部,所述罩本体的周向侧壁上匀均开设多个安装孔,多个所述导向部分别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安装孔处的所述罩本体上;所述罩本体的内壁设置为圆弧状,多个所述导向部为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进入所述罩本体内的风能够沿所述罩本体内壁形成环状流体并包绕所述火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导向部为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以及罩本体的内壁设置为圆弧状,能够使罩本体周围的空气流体分别沿导向部的倾斜向内的方向进入罩本体,从而使空气顺着罩本体内壁流动形成环状流体且包绕火焰以使空气和燃料混合充分。火焰的热力令空气上升,火焰周围的环状流体与火焰形成幅合,从而使火焰形成火龙卷的形式,进而使燃料充分燃烧。由于罩本体位于火焰的外围将火焰包绕,从而防止火焰产生的光能、热能辐射外泄,进而提高能效。也就是说,本技术在防风的同时引导进入罩本体内的空气沿内壁流动,并形成火龙卷,从而使燃料充分燃烧。变不利为有利,不仅防风,还能够利用风。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风罩,多个所述导向部顺时针方向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火焰周围的热空气做顺时针流动,将导向部设置为顺时针方向倾斜向内,从而能够使进入罩本体内的风能够顺时针方向沿罩本体内壁流动,进而容易形成火龙卷。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风罩,所述导向部包括推拉部和挡板,所述推拉部的一端与所述挡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推拉部另一端能够固定在所述罩本体上;所述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一端的所述罩本体转动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推拉部和挡板的设置,能够使推拉部推动挡板从而控制安装孔的开合,进而控制进入罩本体内的空气流量的大小。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风罩,所述推拉部采用环状结构。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推拉部环状结构的设置能够使空气从推拉部的中空位置进入罩本体。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风罩,所述推拉部的一端与所述挡板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一端的所述罩本体铰链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铰链连接能够实现挡板在安装孔处的移动从而实现对安装孔的开合。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风罩,所述导向部包括向内倾斜凹陷的导向板和开设有进风孔的连接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连接板固连;所述导向板和所述连接板覆盖所述安装孔并分别与所述罩本体固连。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导向板和连接板的设置,能够使罩本体周围的空气沿导向板的方向通过进风孔进入罩本体。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风罩,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罩本体具有活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上开设有滑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部分重叠并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内侧,所述调节组件穿设所述滑孔并与所述第一端部固连。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节组件的设置,能够调节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重叠的部分,从而调节罩本体内部的空间大小。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风罩,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栓的一端穿设所述滑孔并与所述第一端部固连,所述螺栓的另一端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螺栓和螺母的设置,能够方便的对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重叠部进行调节从而调节罩本体的内部空间大小。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风罩,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通过分别穿设其一端的螺栓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板的另一端穿设所述滑孔并与所述第一端部固连,所述第二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部固连。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设置不仅能够调节罩本体内部空间的大小,还能够通过第一板和第二板起到防烫的作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风罩的炉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使炉架的防风罩内空气流形成环流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具有防风罩的炉架,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防风罩和炉架本体,所述防风罩的下部与所述炉架本体的架体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第一方面能够在防风的同时引导进入罩本体内的空气沿内壁流动,并形成火龙卷从而能够利用风。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炉架具有防风罩,同样具有防风和利用风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导向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炉架的主视示意图。图中1-罩本体,2-导向部,3-调节组件,4-炉架本体,5-火焰,11-安装孔,12-第一端部,13-第二端部,21-推拉部,22-挡板,23-导向板,24-连接板,241-进风孔,31-螺栓,32-螺母,33-第一板,34-第二板,35-螺栓组件,00-防风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风罩,位于火焰5的外围。包括罩本体1和多个用于引导风向的导向部2。罩本体1的周向侧壁上匀均开设多个安装孔11。多个导向部2分别对应安装于多个安装孔11处的罩本体1上。罩本体1的内壁设置为圆弧状。多个导向部2为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进入罩本体1内的风能够沿罩本体1内壁形成环状流体并包绕火焰5。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由于导向部2为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以及罩本体1的内壁设置为圆弧状,能够使罩本体1周围的空气流体分别沿导向部2的倾斜向内的方向进入罩本体1,从而使空气顺着罩本体1内壁流动形成环状流体且包绕火焰5以使空气和燃料混合充分。火焰5的热力令空气上升,火焰5周围的环状流体与火焰5形成幅合,从而使火焰5形成火龙卷的形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风罩,位于火焰(5)的外围,其特征在于,包括罩本体(1)和多个用于引导风向的导向部(2),所述罩本体(1)的周向侧壁上匀均开设多个安装孔(11),多个所述导向部(2)分别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安装孔(11)处的所述罩本体(1)上;所述罩本体(1)的内壁设置为圆弧状,多个所述导向部(2)为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进入所述罩本体(1)内的风能够沿所述罩本体(1)内壁形成环状流体并包绕所述火焰(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风罩,位于火焰(5)的外围,其特征在于,包括罩本体(1)和多个用于引导风向的导向部(2),所述罩本体(1)的周向侧壁上匀均开设多个安装孔(11),多个所述导向部(2)分别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安装孔(11)处的所述罩本体(1)上;所述罩本体(1)的内壁设置为圆弧状,多个所述导向部(2)为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进入所述罩本体(1)内的风能够沿所述罩本体(1)内壁形成环状流体并包绕所述火焰(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罩,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向部(2)顺时针方向顺次沿圆周方向倾斜向内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2)包括推拉部(21)和挡板(22),所述推拉部(21)的一端与所述挡板(2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推拉部(21)另一端能够固定在所述罩本体(1)上;所述挡板(22)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11)一端的所述罩本体(1)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部(21)采用环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部(21)的一端与所述挡板(22)的一端铰链连接;所述挡板(22)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11)一端的所述罩本体(1)铰链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2)包括向内倾斜凹陷的导向板(23)和开设有进风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延龄
申请(专利权)人:邓延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