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91333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包含底盖,底盖上设有导风系统、风扇、进风口、主出风口、侧出风口,底盖左下角设有风扇,风扇上设有向内相连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导风系统包括若干导风条,进风口里侧设置有隔热挡风板,隔热挡风板一端连接底盖底部,隔热挡风板另一端连接风扇吹风口顶端;导风系统通过七个弧度不同的导风条在壳体内部形成八个不同侧壁设有位置的导通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提高风扇导风以及散热元件散发的气流的导通率,风机主出风口、侧出风口采用斜位方式定位,合理解决散热问题;电磁炉各部位散热较佳。

A kind of air duct structure for heat dissipation in electromagnetic furnace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bottom cover, a bottom cover, a fan, an air inlet, a main outlet, a side outlet, a fan in the lower left corner of the bottom cover, a A blowing vent, a B blowing vent and a C blowing outlet on the fan, and the air guide system including a number of air guide bars and air inlet. An insulated wind shield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mouth, one end of the insulation windshield is connected to the bottom of the bottom cover,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insulated windshield is connected to the top of the fan blower, and the air guide system forms a conducting area with eight different side walls in the shell through seven different radians in the shell. The utility model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air conduction of the fan and the air flow emitted by the heat dissipation element. The main outlet of the fan and the side outlet of the fan are positioned in the oblique position, 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is solved reasonably, 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of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urnace is be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磁炉
,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电磁炉一般利用电磁辐射对锅具进行加热,电磁炉的炉面可采用耐热陶瓷板,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穿过铁锅、不锈钢锅等底部时产生涡流,令锅底迅速发热,从而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其中的灶台台面是一块高强度、耐冲击的陶瓷平板,台面下边装有高频感应加热线圈、电力转换装置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台面的上面放有平底烹饪锅。现有的电磁炉的工作过程一般为:电流电压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又经电力转换装置使直流电变为超过音频的高频交流电,将高频交流电加在扁平空心螺旋状的感应加热线圈上,由此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其磁力线穿透灶台的陶瓷台板而作用于金属锅,锅的材质必须为铁质或合金钢,以其高磁导率来加强磁感,从而大大增强涡旋电场及涡流热功率。然而,现有的电磁炉在非运转状态下不存在较大的性能问题,但是在运转的状态下,其内部的散热通道以及散热方式的配合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导致电磁炉运转时的散热性能下降,同时也会影响与散热风道相关的散热结构的稳定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现有公知技术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包括:⑴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炉产品,由于风道走向以及风道结构设计等问题,导致散热不佳,功率提升困难;⑵在使用运转的过程中,当达到一定功率后,由于散热不佳,内部电子元件,线盘温升高,此时只能通过降低产品功率来保证电磁炉的稳定性,但会影响消费者使用效果,会加热不稳定的现象;⑶现有电磁炉产品的风道设计不合理,造成散热不均,风道不顺畅现象。综上,本技术正是在现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验证,对同一
内的产品结构提出进一步研发与改进的技术方案,这些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完全能够满足对现有技术缺陷的弥补,同时也有利于同一
的众多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提高技术方案的可拓展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使其外部美观、同时解决进风与出风的流畅程度、有利于确保风流向均匀、便于其内部安装不同型号的风机,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包含底盖,底盖上设有导风系统、风扇、进风口、主出风口、侧出风口,底盖左下角设有风扇,风扇上设有向内相连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导风系统包括若干导风条,进风口里侧设置有隔热挡风板,从而在进风口与隔热挡风板之间形成一片引风通道,隔热挡风板一端连接底盖底部,隔热挡风板另一端连接风扇吹风口顶端;导风系统包括侧边导风条、主导风条;A区导风条;侧边导风条一端连接风扇的B吹风口与C吹风口分界处,侧边导风条另一端凹型延伸至底盖右侧边(侧出风口)离底端三分之二处;侧边导风条与底盖的底部、右侧边形成对电子线路板散热的旋流风区;较佳在侧边导风条与连接风扇的B吹风口与C吹风口分界处设置一短距全封挡板,更好引导风扇的C吹风口吹入侧边导风条的分隔区;侧边导风条与底盖的底部、右侧边之间区域设有控制电磁炉的电子线路板;隔热挡风板侧壁设有主导风条,主导风条一端位于风扇的A吹风口前方,主导风条与隔热挡风板侧壁连接处设有大于风条高度的第一引风块,第一引风块高度:主导风条高度为1.5~2:1,较佳为第一引风块高度:主导风条高度为1.7:1;第一引风块宽度:主导风条高度为1.2~1.6:1,较佳为第一引风块宽度:主导风条高度为1.3:1;主导风条另一端抛物线延伸至底盖右侧边(侧出风口)离底端三分之二处,主导风条与风扇的A吹风口在电磁炉盘底部形成侧风(侧向风)与回风(向后旋流)涡旋气流,把电磁炉盘底部的部分旋流风量通过主导风条引入侧出风口,增大侧出风口的散热量;隔热挡风板侧壁位于主导风条前面设有A区导风条,A区导风条一端位于主导风条前面,A区导风条与隔热挡风板侧壁连接处设有大于风条高度的第二引风块,第二引风块高度与隔热挡风板高度齐平,第二引风块宽度:A区导风条高度为1~1.2:1,较佳为第二引风块宽度:A区导风条高度为1.1:1;A区导风条另一端抛物线延伸至底盖中部,A区导风条与主导风条形成斜向热交换风区,更好将电磁炉盘底部的热量充分吸附后引入主出风口。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挡风板另一端连接风扇的A吹风口外侧壁端,引风通道与风扇相接处具有风扇固定端卡位,风扇与壳体固定段之间设置卡孔,主出风口、侧出风口的每个槽口倾斜设置。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侧边导风条内侧设有大于其高度的第一导风条,第一导风条两端侧边导风条两端相连,第一导风条的凹型曲线幅度小于侧边导风条,第一导风条与侧边导风条形成扰流风区,导风条的侧边导风条与第一导风条直接将风导向底盖壳体外边缘长边一侧的侧出风口。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系统还包括第一导风条、第二导风条、第三导风条与回旋导风条;导风系统通过七个弧度不同的导风条在壳体内部形成八个不同侧壁设有位置的导通区域。A区导风条与回旋导风条组成的导通区域形成高热交换的旋流,然后被主风力导向至底盖壳体外边缘短边一侧的主出风口。导风条均具有不同的弧度并且每一段导风条顶沿处分别开设一段缺口。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槽口下部设置为底部出孔,该槽口上部设置为顶部出孔,其中的底部出孔与顶部出孔的孔径不同。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导风条、A区导风条、回旋导风条与高温隔离条组成主出风口,用于将线盘高温风隔离。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底部设置若干风扇支撑柱,风扇设置于壳体内部的隔热挡风板、导风系统以及底盖前侧这三者的交汇处。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孔相邻一侧设置风扇出风口端卡位;侧边导风条与第一导风条直接将风导向壳体外边缘长边一侧的侧出风口;导风条均具有不同的弧度并且每一段导风条顶沿处分别开设一段缺口。本技术的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的有益效果为:⑴采用进风口及主出风口、侧出风口侧进侧出的结构,有利于提高风扇导风以及散热元件散发的气流的导通率,大大提高了进、出风的顺畅程度,同时也提高产品的外部美观;⑵在导风系统的外侧布置风机安装口及其卡位结构,便于生产安装的同时,也有利于将风机疏导的方向合理化,使风力直接排出;⑶风机主出风口、侧出风口采用斜位方式定位,合理解决散热问题;⑷设置七段不同弧度方向的导风条,在壳体内部形成不同的引导区域,有利于确保风流向均匀,尤其是风扇侧面等排风原本不顺畅的角落,使电磁炉各部位散热较佳;⑸在该散热风道结构中,风机的固定组件设置与导风系统密切相关,因而,合理设置风机的固定组件有助于加强导风系统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50部分放大示意图。图中标记:侧边导风条01,第一导风条02,第二导风条03,第三导风条04,主导风条05,A区导风条06,回旋导风条07,隔热挡风板08,风扇固定端卡位09,风扇固定柱10,风扇支撑柱11,进风口12,风扇出风口端卡位13,卡孔14,出线口16,线路走向卡槽17,缺口18,高温隔离条20,导热隔离条21,密封板22,风扇30,第一引风块32,第二引风块33,槽口151,底部出孔152,顶部出孔153,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包含:底盖,底盖上设有导风系统、风扇(30)、进风口(12)、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左下角设有风扇(30),风扇(30)上设有向内相连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导风系统包括若干导风条,进风口(12)里侧设置有隔热挡风板(08),隔热挡风板(08)一端连接底盖底部,隔热挡风板(08)另一端连接风扇(30)吹风口顶端;导风系统包括侧边导风条(01)、主导风条(05);A区导风条(06);侧边导风条(01)一端连接风扇(30)的B吹风口与C吹风口分界处,侧边导风条(01)另一端凹型延伸至底盖右侧边的侧出风口(155);侧边导风条(01)与底盖的底部、右侧边形成对电子线路板散热的旋流风区;侧边导风条(01)与连接风扇(30)的B吹风口与C吹风口分界处设置一短距全封挡板;隔热挡风板(08)侧壁设有主导风条(05),主导风条(05)一端位于风扇(30)的A吹风口前方,主导风条(05)另一端抛物线延伸至底盖右侧边侧出风口(155),主导风条(05)与风扇(30)的A吹风口在电磁炉盘底部形成侧风与回风涡旋气流区;隔热挡风板(08)侧壁位于主导风条(05)前面设有A区导风条(06),A区导风条(06)一端位于主导风条(05)前面,A区导风条(06)另一端抛物线延伸至底盖中部,A区导风条(06)与主导风条(05)形成斜向热交换风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包含:底盖,底盖上设有导风系统、风扇(30)、进风口(12)、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左下角设有风扇(30),风扇(30)上设有向内相连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导风系统包括若干导风条,进风口(12)里侧设置有隔热挡风板(08),隔热挡风板(08)一端连接底盖底部,隔热挡风板(08)另一端连接风扇(30)吹风口顶端;导风系统包括侧边导风条(01)、主导风条(05);A区导风条(06);侧边导风条(01)一端连接风扇(30)的B吹风口与C吹风口分界处,侧边导风条(01)另一端凹型延伸至底盖右侧边的侧出风口(155);侧边导风条(01)与底盖的底部、右侧边形成对电子线路板散热的旋流风区;侧边导风条(01)与连接风扇(30)的B吹风口与C吹风口分界处设置一短距全封挡板;隔热挡风板(08)侧壁设有主导风条(05),主导风条(05)一端位于风扇(30)的A吹风口前方,主导风条(05)另一端抛物线延伸至底盖右侧边侧出风口(155),主导风条(05)与风扇(30)的A吹风口在电磁炉盘底部形成侧风与回风涡旋气流区;隔热挡风板(08)侧壁位于主导风条(05)前面设有A区导风条(06),A区导风条(06)一端位于主导风条(05)前面,A区导风条(06)另一端抛物线延伸至底盖中部,A区导风条(06)与主导风条(05)形成斜向热交换风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条(05)与隔热挡风板(08)侧壁连接处设有大于风条高度的第一引风块(32),第一引风块(32)高度:主导风条(05)高度为1.5~2:1,第一引风块(32)宽度:主导风条(05)高度为1.2~1.6:1;A区导风条(06)与隔热挡风板(08)侧壁连接处设有大于风条高度的第二引风块(33),第二引风块(33)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伟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旭恒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