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液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9400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8 1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液泵,属于移液装置技术领域。该移液泵包括缸体、丝杆电机、活塞、适配器座和控制板;缸体内设置有容置腔,缸体上设置有用于原点检测的第一传感器,缸体的上端与丝杆电机密封连接,缸体的下端与适配器座密封连接;适配器座内设置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第一气道,内腔与容置腔连通,适配器座上密封连接有适配器,适配器内设置有与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二气道;活塞与丝杆电机的丝杆固定连接,活塞可在内腔和容置腔内上下活动;控制板固定设置在缸体上,第一传感器与控制板信号连接,丝杆电机与控制板电连接并受控制板控制。该移液泵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能够方便、准确地吸取溶液,有效地确保移液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液泵
本技术涉及移液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移液泵。
技术介绍
移液装置是实验室中经常被使用的称量液体的仪器,其中,移液泵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全自动分液设备,移液泵的精密度与准确度等性能对整个实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现有的移液泵在使用过程中,当活塞活动到最低位置时容易引起驱动活塞运动的电机发生堵转,电机堵转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电能浪费,而且堵转会引起电机过热,容易引起电机损坏的同时电机的热量还会传导至移液泵内引起移液泵内部温度变化,从而导致移液泵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下降。另外,移液泵本身的结构问题或连续使用后因热传导造成的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会导致移液泵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有所偏差,使得移液泵性能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故而,急需一种具有稳定的精密度与准确度、能够确保移液泵性能稳定性的移液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液泵,该移液泵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能够方便、准确地吸取溶液,有效地确保移液的精密度与准确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液泵,其包括缸体、丝杆电机、活塞、适配器座和控制板;所述缸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缸体上设置有用于原点检测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缸体的上端与所述丝杆电机密封连接,所述缸体的下端与所述适配器座密封连接;所述适配器座内设置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气道,所述内腔与容置腔连通,所述适配器座远离所述缸体的一端上密封连接有用于装载一次性加样针的适配器,所述适配器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二气道;所述活塞与丝杆电机的丝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可在所述内腔和容置腔内上下活动;所述控制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缸体的一侧上,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信号连接,所述丝杆电机与控制板电连接并受控制板控制。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传感器为光电开关传感器。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缸体是由塑料制成的。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活塞是由陶瓷制成的。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缸体与适配器座之间设置有油封和密封圈。优选地,本技术还包括转接板和用于检测移液泵内气压变化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转接板上,所述转接板设置在所述适配器座上;所述第二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气道内并与所述控制板信号连接。优选地,本技术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抵接在所述适配器座与转接板之间。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述的移液泵通过在缸体上设置具有原点检测功能的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活塞是否到达适配器座内腔的底部,以防止活塞在运动至最低位置时电机发生堵转,使丝杆电机的电流更趋于稳定,从而确保活塞运动的稳定性,且能够使移液泵在每次吸液操作前都能够准确回到初始化位置,最终能够有效确保移液泵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另外,通过采用塑料材质的缸体和陶瓷材质的活塞,能够降低移液泵的热传导性能,避免移液泵在长时间运行时丝杆电机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对适配器座内腔的温度造成变化,由此使移液泵内腔的气体密度更趋于稳定,从而避免内腔气体体积变化对移液泵性能造成影响,进一步确保移液泵的精密度与准确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移液泵的爆炸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移液泵的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1、缸体;2、丝杆电机;21、丝杆;3、活塞;4、适配器座;41、内腔;42、第一气道;5、控制板;6、适配器;61、第二气道;7、第一传感器;8、油封;9、密封圈;10、转接板;11、第二传感器;12、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移液泵,其包括缸体1、丝杆电机2、活塞3、适配器座4和控制板5。缸体1作为移液泵的主体,用于连接丝杠电机和适配器座4。具体地,缸体1的上端与丝杆电机2密封连接,缸体1的下端与适配器座4密封连接。缸体1内设置有容置腔,丝杆电机2的输出端丝杠与活塞3固定连接,活塞3位于容置腔内并与容置腔相配合。适配器座4内设置有内腔41和与内腔41连通的第一气道42,内腔41与容置腔连通以形成供活塞3活动的空间,即活塞3在丝杆电机2的驱动下可在内腔41和容置腔中上下活动。适配器座4远离缸体1的一端上密封连接有用于装载一次性加样针的适配器6,适配器6内设置有与第一气道42连通的第二气道61;随着活塞3的上下运动给移液泵内造成的气压变化,使得一次性加样针能够完成吸液和注液过程;通过丝杠电机精确控制活塞3的进程,从而实现移液的精确控制。控制板5固定设置在缸体1的一侧上,丝杆电机2与控制板5电连接并受控制板5控制。缸体1上设置有用于原点检测的第一传感器7,第一传感器7与控制板5信号连接,当第一传感器7检测到活塞3运动到适配器座4内腔41底部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板5,控制板5接收信号后控制丝杆电机2停止驱动,由此能够很好地防止丝杆电机2发生堵转,使丝杆电机2的电流更趋于稳定,从而确保活塞3运动的稳定性,且能够使移液泵在每次吸液操作前都能够准确回到初始化位置,最终能够有效确保移液泵的精密度与准确度。第一传感器7并不限定于何种传感器,只要能够实现原点检测功能即可。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7为光电开关传感器。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技术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缸体1是由塑料制成的、活塞3是由陶瓷制成的,由于塑料和陶瓷的导热性相对较差,因此通过采用塑料材质的缸体1和陶瓷材质的活塞3能够降低移液泵的热传导性能,避免移液泵在长时间运行时丝杆电机2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对适配器座4内腔41的温度造成变化,由此使移液泵内腔41的气体密度更趋于稳定,从而避免内腔41气体体积变化对移液泵性能造成影响,进一步确保移液泵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另外,活塞3采用陶瓷材质使其表面光滑,能够降低活塞3与缸体1内壁、适配器座4内壁以及油封8的摩擦系数,大大降低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避免内腔41内的气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移液泵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本技术通过移液泵内的气压变化实现吸液和注液过程,因此对于气密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本技术的气密性,缸体1与适配器座4之间设置有油封8和密封圈9。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本技术的精确度,本技术还包括转接板10和用于检测移液泵内气压变化的第二传感器11,第二传感器11设置在转接板10上,转接板10设置在适配器座4上;第二传感器11设于第一气道42内并与控制板5信号连接,第二传感器11实时检测移液泵内的气压值,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板5,控制板5根据测得的气压值调整丝杆电机2的进程,进一步确保移液泵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二传感器11与适配器座4连接的密封性,本技术还包括弹簧12,弹簧12抵接在适配器座4与转接板10之间,使得第二传感器11始终紧密地设置在适配器座4上。在移液泵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控制板5通过对丝杆电机2和第一传感器7的控制使活塞3的位置进行初始化,进行吸液操作前,使用适配器6装载所需的一次性加样针,控制板5控制丝杆电机2带动丝杆21上下运动,从而使活塞3上下运动,由于缸体1与适配器座4之间形成绝对密封连接、适配器6与适配器座4之间形成绝对密封连接、第二传感器11与适配器座4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液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丝杆电机、活塞、适配器座和控制板;所述缸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缸体上设置有用于原点检测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缸体的上端与所述丝杆电机密封连接,所述缸体的下端与所述适配器座密封连接;所述适配器座内设置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气道,所述内腔与容置腔连通,所述适配器座远离所述缸体的一端上密封连接有用于装载一次性加样针的适配器,所述适配器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二气道;所述活塞与丝杆电机的丝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可在所述内腔和容置腔内上下活动;所述控制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缸体的一侧上,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信号连接,所述丝杆电机与控制板电连接并受控制板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液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丝杆电机、活塞、适配器座和控制板;所述缸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缸体上设置有用于原点检测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缸体的上端与所述丝杆电机密封连接,所述缸体的下端与所述适配器座密封连接;所述适配器座内设置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气道,所述内腔与容置腔连通,所述适配器座远离所述缸体的一端上密封连接有用于装载一次性加样针的适配器,所述适配器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二气道;所述活塞与丝杆电机的丝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可在所述内腔和容置腔内上下活动;所述控制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缸体的一侧上,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信号连接,所述丝杆电机与控制板电连接并受控制板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艳柳邦源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