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69239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8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属于人工湿地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蓄水净化池,蓄水净化池的一端上部设有进水管,蓄水净化池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石砾层、生物填料层、砂滤层,其池底设有集水管,集水管与输水管连接;跌水充氧池为立体结构,包括溢流池,输水管的另一端与溢流池连通,溢流池的上部设有溢流口,跌水充氧池通过输水渠与塘式人工湿地相连通,塘式人工湿地底部设有砾石层、细沙层,塘式人工湿地从内到外依次栽种有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具有抵御与调节洪水、净化水质、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优点,同时能够与周围环境较好的融合,达到人工湿地的景观美学与生态兼顾。

An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constructed wetland.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water storage purifying pool, one end of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n inlet pipe, and the water storage purifying pool is successively provided with a gravel layer, a biological packing layer and a sand filter layer from top to bottom. The bottom of the pool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collecting pipe, a water collecting pipe and a transportation pipe. The bottom of the pond constructed wetland is provided with gravel layer and fine sand layer, and the pond constructed wetland is successively arranged from inside to outside. The utility model not only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sisting and regulating floods, purifying water quality, controlling pollution and degrading pollutants, but also can better integrate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
本技术属于人工湿地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介绍
湿地在抵御与调节洪水、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而人工湿地不仅可作为自然湿地在量上的有效补充,更可缓解先存在自然湿地所受到的威胁和环境压力,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近年来,人工湿地正越来越多地以公园、科普教育区、生态农业园区、甚至小区主景观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人工湿地大多着重于湿地的生态、降解污染物等方面,而较少考虑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如何与生态协调并重,人工湿地多为混泥土砌筑,不仅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人工湿地在运用于公园、小区等人们生活环境中时,其与人类生活环境缺少良好的结合点,难以做到景观美学与生态兼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适合以景观运用于公园、科普教育区、生态农业园区、小区等人类生活环境中,不仅具有抵御与调节洪水、净化水质、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优点,同时能够与周围环境较好的融合,达到人工湿地的景观美学与生态兼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包括蓄水净化池1、跌水充氧池2、塘式人工湿地3,所述蓄水净化池1的一端上部设有进水管4,蓄水净化池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石砾层5、生物填料层6、砂滤层7,其池底设有集水管8,所述集水管8上均匀设有出水孔洞,集水管8延伸至蓄水净化池1的外部与输水管9连接;所述跌水充氧池2为立体结构,包括溢流池10、溢流口11、导流槽12、环形输水通道13、格栅14、输水渠15,所述输水管9的另一端与溢流池10连通,所述溢流池10的上部设有溢流口11,溢流口11的外围设有导流槽12,导流槽12与其下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相通,所述环形输水通道13的出水口均设有格栅14,最底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与输水渠15相连;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为凹型结构,其底部铺设有砾石层16,其中部的砾石层16上还铺设有细沙层17;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从内到外依次栽种有沉水植物18、浮叶植物19、挺水植物20;所述跌水充氧池2通过输水渠15与塘式人工湿地3相连通。作为优选,所述蓄水净化池1内栽种有浮叶植物19。作为优选,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四周还栽种有岸边耐湿植物21。作为优选,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中心水深为90-120cm。作为优选,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边岸设有指状缓冲带22。作为优选,所述岸边耐湿植物21为落羽松、水松、红树、水杉、垂柳、枫杨、萱草、竹类中的两种或多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适合运用于公园、科普教育区、生态农业园区、小区等人类生活环境中,不仅具有抵御与调节洪水、净化水质、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优点,同时能够与周围环境较好的融合,形成自然的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空间和生活环境,达到人工湿地的景观美学与生态兼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蓄水净化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跌水充氧池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塘式人工湿地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蓄水净化池、2-跌水充氧池、3-塘式人工湿地、4-进水管、5-石砾层、6-生物填料层、7-砂滤层、8-集水管、9-输水管、10-溢流池、11-溢流口、12-导流槽、13-环形输水通道、14-格栅、15-输水渠、16-砾石层、17-细沙层、18-沉水植物、19-浮叶植物、20-挺水植物、21-岸边耐湿植物、22-指状缓冲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如图1-4所示,所述的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包括蓄水净化池1、跌水充氧池2、塘式人工湿地3,所述蓄水净化池1的一端上部设有进水管4,蓄水净化池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石砾层5、生物填料层6、砂滤层7,其池底设有集水管8,所述集水管8上均匀设有出水孔洞,集水管8延伸至蓄水净化池1的外部与输水管9连接。所述蓄水净化池1内栽种有浮叶植物19,浮叶植物19主要包括凤眼莲、满江红、水花生、菱、水鳖、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所述跌水充氧池2为立体结构,包括溢流池10、溢流口11、导流槽12、环形输水通道13、格栅14、输水渠15,所述输水管9的另一端与溢流池10连通,所述溢流池10的上部设有溢流口11,溢流口11的外围设有导流槽12,导流槽12与其下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相连通,所述环形输水通道13为多层,其出水口均设有格栅14,最底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与输水渠15相连。蓄水净化池1内的水体流经输水管9通过水泵进入溢流池10中,再从溢流口11溢出,顺着导流槽12流入第一层环形输水通道13内,沿着环形输水通道13顺时针逐层向下,直至流入与输水渠15内。期间,实现水体跌落曝气充氧的目的,以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所述跌水充氧池2通过输水渠15与塘式人工湿地3相连通,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为凹型结构,其底部铺设有砾石层16,其中部的砾石层16上还铺设有细沙层17。水流通过输水渠15流入塘式人工湿地3内,塘式人工湿地3的外围区域为浅滩地水流急而浅,细纱被水流冲走,砾石悬摆浮搁,孔隙较大,成为水生昆虫及附着藻类等多种生物的栖息地;而在深潭处,即塘式人工湿地3的中心处,水流深而流速缓慢,为鱼类休息、幼鱼成长的场所。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中心水深为90-120cm,而四周较浅。根据水的深浅,塘式人工湿地3从内到外依次栽种有沉水植物18、浮叶植物19、挺水植物20,以符合各种水生植物不同的生长特性,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浮叶植物主要包括凤眼莲、满江红、水花生、菱、水鳖、浮萍、马来眼子菜等;而挺水植物包括茭白、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灯心草、石菖蒲、慈菇等。根据其生长环境、耐污能力、去除特定污染物的功能等,分为优势种和点缀种进行搭配种植,再配合必要的管理与控制,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绿色空间和生活环境,同时还可达到很好的生态净化的效果。水流入人造湿地区,挺水植物如芦苇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砾石之间。水从砾石之间流过,污染物就被吸附住了。岩石有吸附的作用,而且石头上也生长着微生物,它们将污染物分解成为对植物有用的营养,植物依靠水中的污染物生长,植物枯萎时被清除掉,污染物也就清除掉了。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四周还栽种有岸边耐湿植物21,岸边耐湿植物21为落羽松、水松、红树、水杉、垂柳、枫杨、萱草、竹类中的两种或多种。岸边耐湿植物21使水岸线条更为柔和优美,景色富于变化,并形成从湿地到岸边的自然生态过渡,更好的保护湿地。相比于规整的湿地边岸,塘式人工湿地3的边岸设有指状缓冲带22,更接近于自然湿地的状态,可有效增大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界面,为边缘物种提供较多活动空间和较为完整的生态栖息地。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包括蓄水净化池(1)、跌水充氧池(2)、塘式人工湿地(3),所述蓄水净化池(1)的一端上部设有进水管(4),蓄水净化池(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石砾层(5)、生物填料层(6)、砂滤层(7),其池底设有集水管(8),所述集水管(8)上均匀设有出水孔洞,集水管(8)延伸至蓄水净化池(1)的外部与输水管(9)连接;所述跌水充氧池(2)为立体结构,包括溢流池(10)、溢流口(11)、导流槽(12)、环形输水通道(13)、格栅(14)、输水渠(15),所述输水管(9)的另一端与溢流池(10)连通,所述溢流池(10)的上部设有溢流口(11),溢流口(11)的外围设有导流槽(12),导流槽(12)与其下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相通,所述环形输水通道(13)的出水口均设有格栅(14),最底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与输水渠(15)相连;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为凹型结构,其底部铺设有砾石层(16),其中部的砾石层(16)上还铺设有细沙层(17);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从内到外依次栽种有沉水植物(18)、浮叶植物(19)、挺水植物(20);所述跌水充氧池(2)通过输水渠(15)与塘式人工湿地(3)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包括蓄水净化池(1)、跌水充氧池(2)、塘式人工湿地(3),所述蓄水净化池(1)的一端上部设有进水管(4),蓄水净化池(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石砾层(5)、生物填料层(6)、砂滤层(7),其池底设有集水管(8),所述集水管(8)上均匀设有出水孔洞,集水管(8)延伸至蓄水净化池(1)的外部与输水管(9)连接;所述跌水充氧池(2)为立体结构,包括溢流池(10)、溢流口(11)、导流槽(12)、环形输水通道(13)、格栅(14)、输水渠(15),所述输水管(9)的另一端与溢流池(10)连通,所述溢流池(10)的上部设有溢流口(11),溢流口(11)的外围设有导流槽(12),导流槽(12)与其下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相通,所述环形输水通道(13)的出水口均设有格栅(14),最底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与输水渠(15)相连;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为凹型结构,其底部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奂琦钟岚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长江绿海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