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13739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调节池、厌氧池、生物滴滤池、沉淀池、人工湿地,调节池内设有格栅、提升泵,厌氧池的上部分别设有进水管、溢流口,厌氧池内自上而下依次设于火山岩生物填料、陶粒层、石英砂层、承托层、滤板,提升泵通过进水管与厌氧池连接;生物滴滤池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腐殖土层、蚯蚓生活区、过滤层、导流层、集水区;生物滴滤池的底部设有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沉淀池连通;人工湿地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防渗层、基质层、水生植物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厌氧池、蚯蚓生物滴滤池、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综合净水处理,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提升了净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生活污水处理是环境工程的主要任务,相关处理工艺有很多,国内外一般都采用生化方法处理生活污水,因为生活污水的可生化性强。其中,采用分层生物滴滤技术的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处理效果比较好的方法。现有采用分层生物滴滤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一般包括集水池、调节池、分层生物滴滤池等组件,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稳定的处理效果和维持系统的长期正常运行,通常存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较低,容易发生堵塞情况,导致处理效率低。同时,还存在除磷脱氮效果不佳的问题,极大的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厌氧池、蚯蚓生物滴滤池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等进行预处理,再利用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氮、磷和剩余有机物进一步进行处理,达到综合净化水质的目的;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同时提升了污水处理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调节池1、厌氧池2、生物滴滤池3、沉淀池4、人工湿地5,所述调节池1的侧壁上设有污水管道6,调节池1内设有格栅7、提升泵8,调节池1的左侧底部设有排污口9,所述排污口9的上方设有排污板10;所述厌氧池2上部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管11、溢流口12,厌氧池2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于火山岩生物填料13、陶粒层14、石英砂层15、承托层16、滤板17,所述提升泵8通过进水管11与厌氧池2连接,且进水管11的出水端设于滤板17的下方;所述生物滴滤池3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腐殖土层18、蚯蚓生活区19、过滤层20、导流层21、集水区22,所述蚯蚓生活区19由木屑、苔藓泥炭土、火山岩颗粒混合而成,所述过滤层20包括小石英砂和火山岩颗粒,所述导流层21为砂砾层;所述生物滴滤池3的上部设有输水管23,输水管23的一端与溢流口12连接,其另一端设有布水器24,且布水器24设于腐殖土层18的上方;所述生物滴滤池3的底部设有出水口25,出水口25通过管道与沉淀池4连通;所述人工湿地5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防渗层26、基质层27、水生植物层28,所述人工湿地5的右侧设有集水槽29。作为优选,所述腐殖土层18与蚯蚓生活区19之间、导流层21和集水区22之间均设滤网。作为优选,所述蚯蚓生活区19由木屑、苔藓泥炭土、火山岩颗粒按体积比1:2:1混合而成。作为优选,所述布水器24为旋转式布水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采用调节池均衡水量和水质、厌氧水解、生物滴滤和人工湿地的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系统只需提升泵,无其他动力设备,低能耗,处理水质稳定,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达到净化目的,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水质,处理费用较低,具有处理污水同时又美化环境的作用。2、本技术采用蚯蚓生物滴滤池,蚓生活区由木屑、苔藓泥炭、火山岩颗粒混合,添加火山岩无机滤料,可以改善一般蚯蚓生物滤池中有机滤料的持水性高,通风供氧不足而导致的蚯蚓缺氧逃逸现象。在蚯蚓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有效地提高了滤池有机物的分解能力,提高了滤池的污水处理效果,还克服了普通生物滤池运行中污泥堵塞的缺点。3、本技术采用升流式厌氧池预先处理污水,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能够极大地去除污水中SS的含量,可有效预防生物滴滤池、人工湿地的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排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调节池、2-厌氧池、3-生物滴滤池、4-沉淀池、5-人工湿地、6-污水管道、7-格栅、8-提升泵、9-排污口、10-排污板、11-进水管、12-溢流口、13-火山岩生物填料、14-陶粒层、15-石英砂层、16-承托层、17-滤板、18-腐殖土层、19-蚯蚓生活区、20-过滤层、21-导流层、22-集水区、23-输水管、24-布水器、25-出水口、26-防渗层、27-基质层、28-水生植物层、29-集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如图1-2所示,所述的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调节池1、厌氧池2、生物滴滤池3、沉淀池4、人工湿地5,所述调节池1的侧壁上设有污水管道6,调节池1内设有格栅7、提升泵8,调节池1的左侧底部设有排污口9,所述排污口9的上方设有排污板10。格栅7能够滤除污水中大部分的悬浮物。排污板10上的排污孔采用转角设计,既能保证污泥能够顺着排污孔向下移动,又能避免污水汇入冲击到已沉淀的污泥,所述厌氧池2上部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管11、溢流口12,厌氧池2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于火山岩生物填料13、陶粒层14、石英砂层15、承托层16、滤板17,承托层16可以为砾石层。火山岩和陶粒对COD、氨氮的较好的处理效果,再者多种不同填料组合使用,形成互补作用,比起单一填料来说对生活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有更好的去除效果。所述提升泵8通过进水管11与厌氧池2连接,且进水管11的出水端设于滤板17的下方。采用升流式厌氧池预先处理污水,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能够极大地去除污水中SS的含量,可有效预防生物滴滤池、人工湿地的堵塞。所述生物滴滤池3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腐殖土层18、蚯蚓生活区19、过滤层20、导流层21、集水区22,作为优选,所述腐殖土层18与蚯蚓生活区19之间、导流层21和集水区22之间均设滤网。所述蚯蚓生活区19由木屑、苔藓泥炭土、火山岩颗粒按体积比1:2:1混合而成,可以改善一般蚯蚓生物滤池中有机滤料的持水性高,通风供氧不足而导致的蚯蚓缺氧逃逸现象。所述过滤层20包括小石英砂和火山岩颗粒,所述导流层21为砂砾层。所述生物滴滤池3的上部设有输水管23,输水管23的一端与溢流口12连接,其另一端设有布水器24,且布水器24设于腐殖土层18的上方。作为优选,所述布水器24为旋转式布水器。本技术采用蚯蚓生物滴滤池,在蚯蚓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有效地提高了滤池有机物的分解能力,提高了滤池的污水处理效果,还克服了普通生物滤池运行中污泥堵塞的缺点。所述生物滴滤池3的底部设有出水口25,出水口25通过管道与沉淀池4连通。沉淀池4可沉淀去除生物滤池中脱落的生物膜后进入人工湿地系统,进一步去除水中污染物。所述人工湿地5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防渗层26、基质层27、水生植物层28。水生植物可选择芦苇、本地茭白、黄花鸢尾、美人蕉等湿地植物,针对污水中的氮、磷和剩余有机物进一步进行处理,达到综合净化水质的目的;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同时提升了污水处理效果。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污水通过格栅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预处理,进入调节池均衡水量和水质,厌氧池利用火山岩和陶粒对COD、氨氮的较好的处理效果,对生活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去除后,自流进入蚯蚓生物滤池,其中的污染物被吸附、降解,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氨氮、部分磷在这里得到去除。再进入沉淀池,沉淀去除生物滤池脱落的生物膜后进入人工湿地系统,进一步去除水中污染物。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调节池(1)、厌氧池(2)、生物滴滤池(3)、沉淀池(4)、人工湿地(5),所述调节池(1)的侧壁上设有污水管道(6),调节池(1)内设有格栅(7)、提升泵(8),调节池(1)的左侧底部设有排污口(9),所述排污口(9)的上方设有排污板(10);所述厌氧池(2)上部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管(11)、溢流口(12),厌氧池(2)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于火山岩生物填料(13)、陶粒层(14)、石英砂层(15)、承托层(16)、滤板(17),所述提升泵(8)通过进水管(11)与厌氧池(2)连接,且进水管(11)的出水端设于滤板(17)的下方;所述生物滴滤池(3)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腐殖土层(18)、蚯蚓生活区(19)、过滤层(20)、导流层(21)、集水区(22),所述导流层(21)为砂砾层;所述生物滴滤池(3)的上部设有输水管(23),输水管(23)的一端与溢流口(12)连接,其另一端设有布水器(24),且布水器(24)设于腐殖土层(18)的上方;所述生物滴滤池(3)的底部设有出水口(25),出水口(25)通过管道与沉淀池(4)连通;所述人工湿地(5)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防渗层(26)、基质层(27)、水生植物层(28),所述人工湿地(5)的右侧设有集水槽(2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块化分层生物滴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调节池(1)、厌氧池(2)、生物滴滤池(3)、沉淀池(4)、人工湿地(5),所述调节池(1)的侧壁上设有污水管道(6),调节池(1)内设有格栅(7)、提升泵(8),调节池(1)的左侧底部设有排污口(9),所述排污口(9)的上方设有排污板(10);所述厌氧池(2)上部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水管(11)、溢流口(12),厌氧池(2)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于火山岩生物填料(13)、陶粒层(14)、石英砂层(15)、承托层(16)、滤板(17),所述提升泵(8)通过进水管(11)与厌氧池(2)连接,且进水管(11)的出水端设于滤板(17)的下方;所述生物滴滤池(3)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腐殖土层(18)、蚯蚓生活区(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奂琦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长江绿海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