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68526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包括双层结构纱,其中超细聚酯复丝主要排列在外皮部位,而含较粗单根纤维的聚酯复丝主要排列在芯部位,织物的表观比重为0.35至0.7、剪切刚度为0.5至1.2gf/cm.deg。机织织物的制造方法如下:对由含易溶成分(a)与形成超细复丝的成分(b)的并列型或海中岛型复合复丝(Ⅰ)及可高度收缩的复丝(Ⅱ)的双层结构纱制得的机织织物进行溶解处理并除去组分(a),而双层结构纱基本上不发生收缩,然后,机织织物以展开状态进行收缩处理。(*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及制造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的方法。具体地说,涉及具有均匀、紧密织构的并具有柔软感和柔软的表面手感的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以及涉及不用聚氨酯树脂来制造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的方法。作为制造绒面革型或正绒面革型的起绒的机织织物的方法,一种通常已被采用的方法是其中,含超细长丝的机织织物或无纺织物经聚氨酯树脂浸渍、然后经起绒或磨绒处理,以使超细长丝显露在织物的表面上。聚氨酯树脂是用来使织物具有紧密结构的,但使用聚氨酯会产生使织物的手感硬挺、使染色织物的耐光性变差、当熨平时,染料会迁移并因此污染其它织物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不用聚氨酯树脂来制造绒面革状织物的方法。即在Japanese Unexamined Patent Publication(JP—A)5—44137中公开的一种方法。其中,对由当复合长丝分成相应的长丝时,能形成超细长丝的聚酯/聚酰胺复合长丝(I)与聚酯复丝(II)(沸水收缩率至少为25%)组成的复合长丝纱制成的织物在使织物表面收缩达30%或以上的条件下进行收缩处理,然后聚酯/聚酰胺复合长丝部分地溶出以形成超细长丝,在Japanese UnexaminedPatent Publication(JP—A)7—126951中,将由能形成超细长丝的可分丝的复合复丝纱(I)与高旦数、可高度收缩的复丝纱(II)构成的混络复丝纱织造或针织成织物,然后将织物进行热处理、分丝处理以形成具有柔软表面手感及紧密结构的织物。按照上述方法,不采用聚氨酯树脂并可赋予织物以天然绒面革状手感。但是,在JP—A5—44137方法中,在复合长丝部分地溶出前,织物发生了收缩。在JP—A7—126951方法中,几乎在发生复合长丝部分溶解的同时,发生织物的收缩。因此,位于构成织物的复合纱的芯部位的长丝由于热收缩而彼此粘合在一起。长丝的这种粘合对起溶解作用的溶剂向织物渗透及溶剂的循环有阻碍作用,并使大量未分丝的复合长丝保留在织物中。因此,织物不具有紧密结构(即长丝固定在一起的程度不足),表面手感是硬的,且在染色时会发生染色不匀现象。在JP—A2—145857中,公开了制造高密度机织或针织织物的方法。其中,由聚酯/聚酰胺复合长丝制成的机织或针织织物经溶解处理,溶出或除去5~50%(重量)的聚酯,而织物没有收缩,从而在聚酯与聚酰胺间形成了空隙。然后当织物至少在80℃下进行热收缩处理时,织物经折皱—弯曲处理,从而聚酯/聚酰胺复合单丝根据不同的热收缩率而分成超细聚酯长丝及聚酰胺长丝。但是,在上述方法中,只有构成复合长丝的有限的部分长丝溶解后形成了两种超细长丝,因此,长丝间形成的空隙是较小的。当织物进行热收缩处理时,收缩是较小的,因此,织物是具有紧密结构的,只是紧密程度低于用常规方法(包括用聚氨酯树脂浸渍步骤)所得到的程度。其次,在上述方法中,在织物经热收缩处理时又经折皱—弯曲处理,即织物同时受到加热及折皱—弯曲两种作用。因此,由于折皱—弯曲效应引起的应变会保留在成品中。这种残余应变会引起折皱、并使手感变硬、成品质量下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消除传统技术带来的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具有均匀紧密结构的、并有柔软感和柔软的表面手感的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浸渍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者们已进行了种种研究,并找到了一种可制得具有天然正绒面革状手感的机织织物的方法,其中,对包括由复合复丝(I)(由易溶成分(a)及能形成超细聚酯复丝的成分(b)构成)及高收缩率复丝(II)构成的双层结构纱的机织织物进行部分溶解处理,以溶出易溶成分(a)(除去组分(a)),而织物基本上不发生收缩,并在织物表面上形成了超细复丝。然后机织织物在展开状态下进行收缩处理,从而使织物表面上的超细复丝固定在一起而形成高密度。于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得到包括双层结构纱的正绒面革状的机织织物,其中,单根纤维粗度为0.001至0.5旦的超细聚酯复丝主要排列在外皮部位,而单根纤维粗度大于超细聚酯复丝粗度的聚酯复丝主要排列在芯部位;所述机织织物满足了下面(1)与(2)两项要求(1)机织织物的表观比重B为0.35至0.7,B是按照JIS—L1096—1990,通过测定机织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W(g/m2)及厚度t(mm),由下列公式计算而得的B=W/(1000×t)其中,机织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W(g/m2)是按下法确定的在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2%下,称取三个试样(每个试样的尺寸为20厘米×20厘米)的重量(g),然后以每平方米上的平均重量表示之。机织织物的厚度t(毫米)是按照下法测定的在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2%下,并在试样经受初始负载为7克/平方厘米条件下,用厚度测定仪测定每个试样上五个位置的厚度,并以平均厚度用毫米为单位表示之。以及(2)按照KES(川端评价系统,Kawabata Evaluation System)剪切试验方法测得机织织物的剪切刚度G为0.2至1.5gf/cm.deg。根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制造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为(1)对由含易溶成分(a)及溶解度低于成分(a)并能形成超细聚酯复丝的成分(b)的并列型复合复丝和/或海中岛型复合复丝(I)与热收缩率高于复合复丝(I)的可高度收缩的聚酯复丝(II)相混络制得的双层结构纱所制成的机织织物进行部分溶解处理,以溶出易溶成分(a),而双层结构纱基本上不发生收缩,因此从复合复丝(I)中除去了组分(a),从而形成了扁平截面的超细聚酯复丝,接着(2)将上述处理过的机织织物在展开状态下进行收缩处理。附图的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的横截面的实例;图2是传统绒面革状机织织物的横截面实例,在制造这种机织织物的方法中,在复合复丝部分地溶解以形成超细复丝前,织物经过收缩处理;图3是并列型复合单丝的横截面实例;及图4是海中岛型复合单丝的横截面实例。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现在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长丝是由易溶成份(a)及溶解度低于组分(a)、并能形成超细聚酯复丝的成分(b)构成的,复合长丝是并列型复合长丝(如图3所示),在该长丝的横截面中,成分B被另一成分A分成许多根长丝,或者复合长丝是海中岛型复合长丝(如图4所示),它是由海成分C及岛成分D构成的。并列型复合长丝中的成分A及成分B两种成分中至少一种是聚酯,海中岛型复合单丝中岛成分D也是聚酯。图3所示的并列型复合长丝中的成分A或成分B是易溶的,通过从复合长丝中溶出易溶成分A或成分B,形成含有成分B或成分A的超细聚酯复丝。图4所示的海中岛型复合长丝中的海成分C是易溶的,通过从复合长丝中溶出海成分C,形成了含岛成分D的超细聚酯复丝。作为复合长丝中易溶成分的具体实例,可提及的有尼龙—6、聚苯乙烯、含有磺基间苯二甲酸—5钠共聚成分的聚酯、含有聚氧亚烷基二醇掺合成分的聚酯、含有由二元羧酸成分与聚氧亚烷基二醇成分形成的聚醚酯掺合成分的聚酯。作为复合长丝中形成超细聚酯复丝成分的具体实例,可提及的有主要含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的聚酯及主要含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单元的聚酯。图3所示的并列型复合长丝中成分A与成分B的具体复合与A/B的比率以及图3所示的海中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正绒面革状机织织物包括双层结构纱,其中,单根纤维粗度为0.001至0.5旦的超细聚酯复丝主要排列在外皮部位,而单根纤维粗度大于超细聚酯复丝的聚酯复丝主要排列在芯部位;所述机织织物满足下面(1)与(2)两项要求: (1)机织织物的表观比重B为0.35至0.7,B是按照JIS-L1096-1990,通过测定机织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W(克/平方米)及厚度t(毫米),由下述关系式计算而得的: B=W/(1000×t) 式中,机织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W(克/平方米)是按下法确定的:在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2%下,称取三个试样(每个试样的尺寸为20厘米×20厘米)的重量(克),然后以每平方米上的平均重量表示之。机织织物的厚度t(毫米)是按照下法测定的:在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2%下,并在试样经受初始负载为7克/平方厘米条件下,用厚度测定仪测定每个试样上五个位置的厚度(毫米),并以平均厚度用毫米表示之。以及 (2)按照KES(Kawabata Evaluation System)剪切试验方法测得机织织物的剪切刚度G为0.2至1.5gf/cm.deg。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典雄嶋田幸二郎柴田二三男田近诚二
申请(专利权)人:帝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