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6517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1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预制钢塔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两个节段,方法包括:S1、节段预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S2、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节段的外形得到节段点云数据;S3、利用点云数据处理软件将节段点云数据转化为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S4、将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与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安装偏差值,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利用设计数据构建形成;S5、根据偏差值调整节段与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的相对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通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结果得到安装偏差值,根据安装偏差值调整节段与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的相对位置,实现节段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精确定位调整,提高了工作效率。

Method for installing precast steel tower of cable stayed bridge on concrete tower colum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prefabricated steel tower of a cable-stayed bridge to a concrete tower column. The prefabricated steel tower comprises at least two sections symmetrically arranged. The method comprises: S1, the section is prefabricated to the upper end of the concrete tower column; S2, the section point cloud data are obtained by scanning the section shape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device; The point cloud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is used to transform the segment point cloud data into the measurement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S4. The installation deviation value is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measurement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with the design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and the design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design data. S5. Adjusting the segment and concrete tower column according to the deviation value.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upper end face. The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obtains the installation deviation value by using the scanning resul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equipment, adjusts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section and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concrete tower column according to the installation deviation value, realizes the precise location adjustment of the section installed in the concrete tower column, and improves the work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安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桥梁工程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桥梁作为交通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桥梁受到设计标准、使用年限、施工质量、环境侵蚀、维护、偶然事故以及道路通行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使用期内可能发生沉降、开裂、破损和变形过大等安全问题。桥梁的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斜拉桥的钢混塔柱,由钢制塔柱和混凝土塔柱拼接而成,在安装过程中,钢制塔柱中的钢混结合节段的安装定位精度对桥梁的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塔柱的钢混结合节段的安装定位是采用全站仪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等方法进行位置偏差检测,近景摄影测量数据精度和工作效率都比较低,同时数据后处理过程复杂,全站仪测量检测时间长,检测费用高,一般仅能采集几个比较典型的特征点,测量精度比较低,而且对异形塔柱如斜拉桥塔柱的测量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在桥梁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中也存在缺乏可视化的有效监控、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较少、材料物资缺乏有效的监管、信息交流不畅和信息有效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塔柱的钢混结合节段的安装定位精度低以及测量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所述预制钢塔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两个节段,所述方法包括:S1、将所述节段预安装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S2、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所述节段的外形得到节段点云数据;S3、利用点云数据处理软件将所述节段点云数据转化为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S4、将所述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与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安装偏差值,所述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利用设计数据构建形成;S5、根据所述安装偏差值调整所述节段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的相对位置。较佳地,所述节段包括钢混结合节段,所述钢混结合节段安装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较佳地,对称设置的所述两个节段分别为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相对的一侧为第一内侧面,所述第一节段中与所述第一内侧面相对的侧面为第一外侧面,所述第二节段与所述第一节段相对的一侧为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二节段中与所述第二内侧面相对的侧面为第二外侧面,所述安装偏差值包括所述节段间的相对内侧偏差值和相对外侧偏差值,所述相对内侧偏差值为所述第一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间的距离,所述相对外侧偏差值为所述第一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外侧面间的距离。较佳地,所述步骤S4包括:在所述第一内侧面上设置若干第一测试点,分别测量所述第一测试点与所述第二内侧面的距离得到多组内侧距离值,所述多组内侧距离值中距离值最大的内侧距离值为所述相对内侧偏差值;在所述第一外侧面上设置若干第二测试点,分别测量所述第二测试点与所述第二外侧面的距离得到多组外侧距离值,所述多组外侧距离值中最大的外侧距离值为所述相对外侧偏差值。较佳地,所述步骤S5包括:根据所述相对内侧偏差值和所述相对外侧偏差值调整所述节段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的相对位置。较佳地,所述点云数据处理软件为RealWorks。较佳地,所述步骤S5包括:利用千斤顶根据所述安装偏差值调整所述节段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的相对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通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预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的节段的外形得到节段点云数据,利用点云数据处理软件将所述节段点云数据转化为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将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与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安装偏差值,根据安装偏差值调整节段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节段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精确定位调整,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直接利用点云数据处理软件根据点云数据建立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并与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安装偏差值,与人工多次测量计算得到安装偏差值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的塔柱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的相对内侧偏差值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的相对外侧偏差值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本实施例中的斜拉桥包括塔柱,塔柱为钢-混组合塔柱,如图1所示,塔柱由预制钢塔2和混凝土塔柱1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拼装而成。因为受到运输以及吊装等条件的限制,预制钢塔的结构一般都是分段进行制作、运输以及安装的。安装时将预制钢塔2按照设计把各分段分别进行吊装拼装,拼装于混凝土塔柱1上方,预制钢塔2与混凝土塔柱1连接的一段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最后拼装为塔柱。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塔柱呈帆型,塔柱包括预制钢塔2和混凝土塔柱1,其中混凝土塔柱1高25.26m,上部的预制钢塔2高58.54m,总高83.8m。预制钢塔2与混凝土塔柱1连接的一段称为钢混结合节段21,图1中,虚线与预埋承压钢板3之间的范围为钢混结合节段21,本实施例中的预制钢塔2分为16个节段(GT1-GT16),钢混结合节段21设置于GT1节段上,两个GT1节段分别设置于帆型预制钢塔2的两个支叉上,两个GT1节段同步施工拼装,拼装工艺流程为:混凝土塔柱预埋承压钢板3、安装内支撑架及预应力束、浇筑预留混凝土节段、预制钢塔定位架临时支撑牛腿安装、GT1节段安装、钢混节段预应力钢筋绑扎、预应力张拉。如图2所示,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包括:步骤101、将节段预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节段包括钢混结合节段,钢混结合节段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预安装过程中,将节段按照预设位置定位安装。步骤102、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节段的外形得到节段点云数据。节段按照预设位置定位安装,为保证达到精度要求,还需要借助于设备测试达到节段之间相对位置的更高精度的微调。本实施例中,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节段的外形得到节段点云数据。步骤103、利用点云数据处理软件将节段点云数据转化为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将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得到的节段点云数据导入点云数据处理软件,RealWorks数据处理软件,将节段点云数据转化为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步骤104、将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与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安装偏差值,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利用设计数据构建形成。通过扫描的节段点云数据建立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示节段安装的位置信息,从而可进一步提供可视化的位置数据监控管理,实现直观有效的节段位置监控。通过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还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收集,对点云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应用而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扩展应用,加强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对称设置的两个节段分别为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第一节段与第二节段相对的一侧为第一内侧面,第一节段中与第一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钢塔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两个节段,所述方法包括:S1、将所述节段预安装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S2、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所述节段的外形得到节段点云数据;S3、利用点云数据处理软件将所述节段点云数据转化为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S4、将所述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与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安装偏差值,所述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利用设计数据构建形成;S5、根据所述安装偏差值调整所述节段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的相对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钢塔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两个节段,所述方法包括:S1、将所述节段预安装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S2、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所述节段的外形得到节段点云数据;S3、利用点云数据处理软件将所述节段点云数据转化为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S4、将所述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与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安装偏差值,所述设计建筑信息化模型利用设计数据构建形成;S5、根据所述安装偏差值调整所述节段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的相对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段包括钢混结合节段,所述钢混结合节段安装于所述混凝土塔柱的上端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的预制钢塔安装于混凝土塔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称设置的所述两个节段分别为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相对的一侧为第一内侧面,所述第一节段中与所述第一内侧面相对的侧面为第一外侧面,所述第二节段与所述第一节段相对的一侧为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二节段中与所述第二内侧面相对的侧面为第二外侧面,所述安装偏差值包括所述节段间的相对内侧偏差值和相对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磊陈柳花蒋海里姜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