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迪专利>正文

一种抗震型机械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4609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0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型机械手,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柱,且第一壳体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且两个第一滑槽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且两个滑块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二壳体外壁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二壳体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与第一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位于支撑柱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内壁的下表面与第二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该抗震型机械手,依次往复,从而实现了机械手本体的减震效果的,降低了机械手本体在抓取称重物件时震动损坏物件的情况,从而使得保证了机械手本体的使用寿命。

A kind of aseismic manipula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nti-seismic manipulator,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shell.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first shell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several supporting pillars, and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first shell are provided with a first sliding groove, and the inner walls of the two first sliding grooves are sliding and connected with sliding blocks, and the relative surfaces of the two sliding blocks are respectively.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fixed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top end of the first spring. The bottom end of the first spring is located directly above the support colum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outer wall of the first shell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first shell.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third shell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end of the second spring. The aseismic manipulator reciprocates in turn, thus achieving the damping effect of the manipulator body, reducing the vibration damage of the manipulator body when grabbing weighing objects, thus ensuri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manipulato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型机械手
本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为一种抗震型机械手。
技术介绍
机械手是一种能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动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操作装置。特点是可以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械手机器各自的优点。传统的机械手没有减震效果,机械手抓取物件然后搬运物件,当物件过重时,机械手在抓取和搬运的过程中机械手会震动,机械手的不稳定会损坏物件且沉重的物件会给机械手带来负担,减少机械手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震型机械手,解决了传统的机械手没有减震效果,机械手抓取物件然后搬运物件,当物件过重时,机械手在抓取和搬运的过程中机械手会震动,机械手的不稳定会损坏物件且沉重的物件会给机械手带来负担,减少机械手的使用寿命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型机械手,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柱,且第一壳体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且两个第一滑槽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且两个滑块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二壳体外壁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二壳体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与第一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位于支撑柱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内壁的下表面与第二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固定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滑块向远离的一面分别滑动连接在第三壳体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开设的第二滑槽内,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通过支撑杆与活动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下表面通过伸缩杆与第二壳体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顶端与活动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三弹簧的底端与第二壳体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机械手本体。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正面分别设置有蓄电池和控制面板,所述蓄电池位于控制面板的右侧。优选的,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面板的输出端与机械手本体的输入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数量不少于五个,且若干个固定板在第二壳体内壁的下表面成等距离排列。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数量不少于五个,且若干个支撑柱在第一壳体内壁的上表面成等距离排列。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震型机械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抗震型机械手,通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支撑杆、固定板、固定块、支撑杆、活动板的共同作用,机械手本体震动向下运动,使得活动板向下运动,第二弹簧挤压第三壳体向下运动,使得第三壳体和第三弹簧挤压第二壳体使得第二壳体向下运动,使得第一弹簧挤压支撑柱,第一壳体通过吸盘和地面接触,使得第一弹簧向上运动,第二壳体使得第三壳体和第三弹簧向上运动,第二支撑杆和第三弹簧带动活动板向上运动,活动板带动机械手本体向上运动,依次往复,从而实现了机械手本体的减震,降低了机械手本体在抓取称重物件时震动损坏物件的情况,从而使得保证了机械手本体的使用寿命。(2)、该抗震型机械手,通过设置第一滑块和滑槽,使得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内部的上下运动更加平稳,使得机械手本体的上下运动更平稳,从而保障了机械手本体的减震效果,且本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壳体、2支撑柱、3第一滑块、4第一滑槽、5第二壳体、6固定板、7第一弹簧、8第三壳体、9第二弹簧、10固定块、11第二滑块、12第二滑槽、13支撑杆、14伸缩杆、15第三弹簧、16活动板、17机械手本体、18吸盘、19蓄电池、20控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抗震型机械手,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外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吸盘18,吸盘18的数量不少于两个,通过设置吸盘18,使得第一壳体1得到了固定,从而实现了机械手本体17的固定,第一壳体1外壁的正面分别设置有蓄电池19和控制面板20,通过设置控制面板20,使得工人对于机械手本体17工作状态的操控更加方便,蓄电池19位于控制面板20的右侧,蓄电池19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20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面板20的输出端与机械手本体17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壳体1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柱2,支撑柱2的数量不少于五个,且若干个支撑柱2在第一壳体1内壁的上表面成等距离排列,通过规定支撑柱2的数量,使得若干个支撑柱2与若干个第一弹簧7一一对应,且第一壳体1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4,且两个第一滑槽4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块3,且两个滑块3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二壳体5外壁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滑块3和第一滑槽4,使得第二壳体5在第一壳体1内部的上下运动更加平稳,使得机械手本体17的上下运动更平稳,从而保障了机械手本体17的减震效果,且第二壳体5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板6,固定板6的数量不少于五个,且若干个固定板6在第二壳体5内壁的下表面成等距离排列,固定板6的下表面与第一弹簧7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7的底端位于支撑柱2的正上方,通过规定第一弹簧7的数量,使得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5之间减震效果更好,从而使得机械手本体17的减震效果更好,第一壳体1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壳体8,第三壳体8内壁的下表面与第二弹簧9的底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弹簧9,当第三壳体8带动第二弹簧9向上运动,使得第二弹簧9带动活动板16向上运动,使得机械手本体17的减震效果更好,第二弹簧9的顶端与固定块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固定块10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11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滑块11向远离的一面分别滑动连接在第三壳体8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开设的第二滑槽12内,通过设置第二滑槽12和第二滑块11,使得固定块10的上下运动更加平稳,从而使得机械手本体17的上下运动更加平稳,固定块10的上表面通过支撑杆13与活动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活动板16的下表面通过伸缩杆14与第二壳体5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伸缩杆14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弹簧15,通过设置伸缩杆14,使得活动板16的上下运动更加平稳,第三弹簧15的顶端与活动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三弹簧15的底端与第二壳体5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活动板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机械手本体17。使用时,工人通过吸盘18使得第一壳体1吸附在物件附近,然后工人通过操作控制面板20使得机械手本体17工作,使得机械手本体17抓取物件,在机械手本体17搬运物件的过程使得机械手本体17震动,从而机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型机械手,包括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柱(2),且第一壳体(1)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4),且两个第一滑槽(4)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块(3),且两个滑块(3)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二壳体(5)外壁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二壳体(5)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的下表面与第一弹簧(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7)的底端位于支撑柱(2)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壳体(1)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壳体(8),所述第三壳体(8)内壁的下表面与第二弹簧(9)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9)的顶端与固定块(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10)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11)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滑块(11)向远离的一面分别滑动连接在第三壳体(8)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开设的第二滑槽(12)内,所述固定块(10)的上表面通过支撑杆(13)与活动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16)的下表面通过伸缩杆(14)与第二壳体(5)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14)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弹簧(15),所述第三弹簧(15)的顶端与活动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三弹簧(15)的底端与第二壳体(5)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机械手本体(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型机械手,包括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柱(2),且第一壳体(1)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4),且两个第一滑槽(4)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块(3),且两个滑块(3)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二壳体(5)外壁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二壳体(5)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的下表面与第一弹簧(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7)的底端位于支撑柱(2)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壳体(1)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壳体(8),所述第三壳体(8)内壁的下表面与第二弹簧(9)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9)的顶端与固定块(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10)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11)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滑块(11)向远离的一面分别滑动连接在第三壳体(8)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开设的第二滑槽(12)内,所述固定块(10)的上表面通过支撑杆(13)与活动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16)的下表面通过伸缩杆(14)与第二壳体(5)外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14)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迪彭青松余治宏华志梅
申请(专利权)人:张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