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及其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3186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其支撑结构,所述压缩机包括电机组件、压缩组件、上支撑件、曲轴和支撑结构。所述压缩组件中曲轴的一端连接电机组件,另一端连接压缩组件,所述曲轴远离压缩组件的一端穿设于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与上支撑件相配合,所述曲轴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与压缩组件的上缸盖相配合,且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在0.3~0.7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压缩机在运转中的轴系更加稳定,运转更加平稳,曲轴顶端弯曲变形减小,同时曲轴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受力减小,从而减小压缩机的入力,提高压缩机的能效,同时降低噪音,提升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及其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压缩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回转式压缩机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双转子式压缩机包括壳体107、电机组件105、压缩组件106、上支撑组件101、上壳盖109、下壳盖108以及储液器组件110,电机组件105、上支撑组件101和压缩组件106均安装在壳体107内部,电机组件105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压缩组件106包括上气缸、下气缸、曲轴102、主轴承104、中间板、副轴承、活塞以及叶片,主轴承104和中间板设置在上气缸上下端面处,所述副轴承设置在下气缸下端面处,所述活塞与曲轴102的偏心部连接,所述叶片用于将气缸内的空间分离为吸气腔和排气腔。如图2和图3所示,现有的曲轴102和上支撑组件101之间设置有一个轴承103。所述轴承103通过过盈配合压入上支撑组件101中,而所述曲轴102通过间隙配合插入轴承103中。其中,轴承103的高度H1与主轴承104的高度H2配比将影响曲轴102的受力状态,因此,若能够将两者的支撑配比设计在合理的范围内,将可降低曲轴102与主轴承104间的相互受力,减小相对磨损,增加轴系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用以支撑压缩机曲轴的一端,所述第二轴承用于支撑所述曲轴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在0.3~0.7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在0.4~0.6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在0.4~0.5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为0.5。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在14mm~30mm之间,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在30mm~70mm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二轴承用于与压缩机的上缸盖相配合;其中,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上缸盖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上缸盖为分体成型结构。优选的,当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上缸盖为分体成型结构时,所述第二轴承为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用于与压缩机的上支撑件相配合;其中,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上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上支撑件为分体成型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电机组件、压缩组件、上支撑件、曲轴以及所述支撑结构,所述曲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机组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压缩组件;其中,所述曲轴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上支撑件相配合;所述曲轴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压缩组件的上缸盖相配合。优选的,所述压缩机的转速大于或等于3600rpm。综上,本技术通过将支撑曲轴一端的第一轴承和支撑曲轴另一端的第二轴承的高度配比设定在0.3~0.7之间,可以使得压缩机在运转中的轴系更加稳定,曲轴一端受定转子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弯曲变形减小,同时曲轴另一端与上缸盖间受力减小,从而使得压缩机的入力相应减小,能效却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噪音下降,可靠性更高。显然,在该范围内,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对压缩机能够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压缩机的各部磨耗较小,可靠性较高。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和第二轴承的高度比值在0.4~0.6之间,此该范围内,第二轴承的支撑比重最小,第一轴承的支撑比重最大,此时压缩机的上支撑件能起到最有效的支撑作用,同时压缩组件的上缸盖受力最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双转子式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上支撑组件与曲轴之间所配置的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的主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双转子式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上支撑件内部设置有第一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上缸盖内部设置有第二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曲轴上最大接触压力的柱状图。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1-上支撑组件,102-曲轴,103-轴承,104-主轴承,105-电机组件,106-压缩组件,107-壳体,108-下壳盖,109-上壳盖,110-储液器组件;11-壳体,12-电机组件,13-压缩组件,131-曲轴,132-上缸盖,14-上壳盖,15-下壳盖,16-储油组件,17-上支撑件,21-第一轴承,22-第二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4至图7对本技术提出的压缩机及其支撑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主要是转子式压缩机,尤其是双转子式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壳体11、电机组件12、压缩组件13、上壳盖14、下壳盖15和储液器组件16。所述电机组件12和压缩组件13安装在壳体11内部,所述电机组件12由定子和转子组成,所述压缩组件13包括气缸、曲轴131、第二轴承22、第三轴承、活塞和叶片,所述气缸选择性地为双气缸,所述第二轴承22设置在气缸的上端面处,所述第三轴承设置在气缸的下端面处。其中,所述曲轴131伸出转子的一端(定义为上端)设置有上支撑件17,该上支撑件17用于在结构上支撑曲轴131,所述曲轴131的另一端还穿设于所述气缸内部,所述气缸靠近所述电机组件12的上端面设置有上缸盖132,该上缸盖132在结构上对曲轴131进行支撑。如此一来,所述曲轴131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上支撑件17和上缸盖132进行支撑,且增加上支撑件17可使得压缩机在运转中轴系更加稳定。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上支撑件1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轴承21机械支撑曲轴131,而所述上缸盖132通过第二轴承22来机械支撑所述曲轴131。所述第一轴承21主要以过盈配合的方式与所述上支撑件17相结合,并以间隙配合的方式与所述曲轴131相结合。所述第一轴承21和所述第二轴承22被构造成本技术的支撑结构。所述第一轴承21与上支撑件17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即在上支撑件17内部直接形成用于允许曲轴131通过,并能够对曲轴131进行结构支撑的内孔,该内孔相当于第一轴承21。或者,所述第一轴承21还可以与上支撑件17是分体成型结构,即在上支撑件17内部直接安装一个第一轴承21,该第一轴承21可以是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所述第二轴承22与上缸盖132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即在上缸盖132内部直接形成用于允许曲轴131通过,并能够对曲轴131进行结构支撑的内孔,该内孔相当于第二轴承22。或者,所述第二轴承22还可以与上缸盖132是分体成型结构,即在上缸盖132内部直接安装一个第二轴承21,该第二轴承22可以是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进而,专利技术人发现,所述曲轴131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受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一轴承21和第二轴承22两者的高度比值存在一定的关系,若将两者的高度比值设计在合理的范围内,那么,在所述上支撑件17发挥最有效支撑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曲轴131与上缸盖132间的相互受力,从而减小曲轴131和上缸盖132的相对磨耗,增加轴系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为此,专利技术人将所述第一轴承21的高度H1’和第二轴承22的高度H2’比值设定在0.3~0.7之间,在该范围内,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压缩机曲轴一端的第一轴承;以及用于支撑所述曲轴另一端的第二轴承;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在0.3~0.7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压缩机曲轴一端的第一轴承;以及用于支撑所述曲轴另一端的第二轴承;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在0.3~0.7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在0.4~0.6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在0.4~0.5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的比值为0.5。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的高度在14mm~30mm之间,所述第二轴承的高度在30mm~70mm之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用于与压缩机的上缸盖相配合;其中,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孔生张霞应哲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