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润滑油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62257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润滑油回收装置,是回收向缝纫机针棒供给的润滑油,在与次摆线泵连接的供油管上连接喷射泵,喷射泵设有包括上游侧的喷嘴部、喉部及喉管部的流路,使排油管的连接部与喉部直通,并且流路和排油管的连接部的喷嘴部相对喉管部的延长线呈锐角,由此,使来自排油管的润滑油的吸入量增大,可高效率地进行润滑油回收。(*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向缝纫机的运动机构供油的润滑油的回收装置,尤其涉及向针棒供给的润滑油的回收装置。在工业用缝纫机中,一般,在缝纫机台下方设置油槽与供油泵,向运动机构的旋转及滑动部分强制供油,防止各部分发热或磨损,另外,供油后,从各部分自然流下,或强制性回收而返回到油槽中。日本技术公告1994年第10955号揭示了如下一种装置作为向针棒供油,在贯通针棒的轴承上设置油浸毛毡,另外,使与供油泵连接的排油管面对从轴承突出的针棒,使与排油管相通的油芯的顶端接触,用供油泵强制性回收从轴承流出的润滑油。另外,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告1963年第25489号揭示了一种对利用供油装置的喷射泵的泵作用和与该泵连接的排油管的虹吸作用将针棒予以支承的中空头部内进行排油的缝纫机。附着在从轴承突出的针棒上的润滑油,随着针棒上下动作而被轴承端捋起,再向周围飞散,弄脏缝制中的布料。这一点,在日本技术公告1994年第10955号所揭示的结构中,因强制性回收向从轴承突出的针棒流出的润滑油,故不会产生上述的问题,但在供油泵中,有与润滑油一起吸入空气之虞。本专利技术的第1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与空气一起吸入向从轴承突出的针棒流出的润滑油也不会产生问题的缝纫机的润滑油回收装置,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高效率地进行润滑油回收的缝纫机的润滑油回收装置。为达到第1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的特点是,包括供油泵;与该供油泵的排出口连接的供油管;与该供油管连接的喷射泵;一端与喷射泵连接、并使另一端面对从轴承突出的针棒的排油管,喷射泵设有由上游侧的喷嘴部和用该喷嘴部及喉部连接的下游侧的喉管(ディフュ-ザ)部所构成的流路,且使排油管的连接部与喉管部的喉部侧连通。采用本专利技术,利用在喉部成为负压而可吸引向针棒流出的润滑油,通过排油管回收。为达到第2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的特点是,在技术方案1中,喷射泵流路的喷嘴部与喉管部呈钝角折弯,将喉管部的延长线与喷嘴部所构成的角度及喉管部的延长线与排油管连接部所构成的角度分别设成锐角。根据本专利技术者们的实验,可确认为在将喉管部的延长线与喷嘴部及排油管所构成的角度分别设成锐角的情况下,与将喉管部与喷嘴部构成一直线的情况相比,即使呈锐角连接排油管、转速相同,润滑油的吸入量也较多,可高效率地进行润滑油回收。附图说明图1是对拷边机的主要部分以剖面表示的主视图。图2是对拷边机的主要部分以剖面表示的右视图。图3是图1的左视图。图4是喷射泵流路的放大图。在图1至图3中,对于拷边机1,在下部的油槽2上设有作为供油泵的次摆线泵3,由主轴4通过蜗轮蜗杆副5驱动,将从油槽2吸上的润滑油引到供油管6,并供给到接头6A。供给到接头6A的润滑油被分配成3股。其中1股被供给到缝纫机台的各机构部,剩余2股通过分配器6B而被供给到喷油管6C及喷射泵7。从喷油管6C放出的润滑油供给到包含针棒驱动机构的缝纫机的各机构部。针棒驱动机构配置在图3所示的头部8内,包括固定在与主轴4连动而摆动的曲轴9上的针摆动曲柄11;贯通轴承12并将安装在中央部的针棒箍11a与针摆动曲柄11连接而随着针摆动曲柄11的摆动进行升降的针棒15。在针棒15所贯通的轴承12的上部,沿针棒15的周围形成有开口部,向针棒的供油,通过使从喷油管6C喷出的润滑油渗透到安装在轴承12上部的开口部的供油软线6a来进行。供给到针棒驱动机构后的润滑油通过排油孔16而返回到油槽2。在轴承12上,并在下部的送料送出侧形成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附近与喷射泵7连接、贯通缝纫机机框的排油管18开口。如图4所示,喷射泵7具有上游侧的喷嘴部22a和下游侧的喉管部22b等,喷嘴部22a与喉管部22b的喉部22c连通,与喉管部构成折弯成钝角的流路22,喉管部22b的一端向蜗轮蜗杆副5开口。并且,通过分配器6B而将供油管6与喷嘴部22a连接,同时,在喉管部22b的喉部22c侧连通排油管连接部18a,连接上述排油管18。如图4所示,把该排油管连接部18a与比喉部22c还下游侧的喉管部22b的延长线所构成的角度α和喉管部22b的延长线与喷嘴部22a所构成的角度β一起设成锐角。喷射泵7的作用是,当利用供油泵3送入的压力油从喷嘴部22a喷出时,利用在排油管连接部18a处产生的泵作用而从排油管18吸入空气及从轴承12流出的润滑油,在喉部22c处混合。从喉管部22b喷出的润滑油喷到蜗轮蜗杆副5上而向油槽2流下。另外,即使通过排油管18而与润滑油一起吸取空气,由于与压力油一起从流路22的出口放出,故不会产生任何故障。实施例1使用将图4所示的角度α设成20°、将角度β设成20°的喷射泵7、且将缝纫机的转速设成2000rpm、将来自喷射泵7的压力油的排出量设成320ml/min时的来自排油管18的吸入量是2.9ml/min,将转速设成4000rpm、将压力油的排出量设成530ml/min时的吸入量是5.8ml/min。实施例2使用将图4所示的角度α设成30°、将角度β设成20°的喷射泵7、且将缝纫机的转速设成2000rpm、将压力油的排出量设成350ml/min时的来自排油管18的吸入量是3.1ml/min,将转速设成4000rpm、将压力油的排出量设成580ml/min时的吸入量是5.9ml/min。比较例使用将图4所示的角度α设成30°、将角度β设成0°的喷射泵7、且将缝纫机的转速设成2000rpm、将压力油的排出量设成450ml/min时的来自排油管18的吸入量是1.7ml/min,将转速设成4000rpm、将排出量设成580ml/min时的吸入量是2.5ml/min。将以上结果表示成如下表1。 从以上结果得知,在将角度α设成20°或设成30°锐角、将角度β也设成20°锐角的实施例1及2的喷射泵7中,即使角度α是30°锐角,与角度β设成0°、将流路22做成笔直的比较例中的喷射泵7相比,即使压力油的排出量较少也可使吸入量增多。采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可达到如下所述的效果由于可回收向从轴承突出的针棒流出的润滑油,故可消除随着针棒的上下动作由轴承捋起使针棒上的润滑油飞散、从而弄脏缝制中的布料的问题,即使通过排油管与润滑油一起吸入空气,只要向机内的大气中放出,不会产生任何问题。采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可高效率地吸入润滑油。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的润滑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油泵;与该供油泵的排出口连接的供油管;与该供油管连接的喷射泵;一端与喷射泵连接、并使另一端面对从轴承突出的针棒的排油管,喷射泵设有由上游侧的喷嘴部和用该喷嘴部的喉部连接的下游侧的喉管部所构成的流路,且使排油管的连接部与喉管部的喉部侧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润滑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泵流路的所述喷嘴部与喉管部呈钝角折弯,将喉管部的延长线与所述喷嘴部所构成的角度及喉管部的延长线与所述排油管连接部所构成的角度分别设成锐角。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油回收装置,是回收向缝纫机针棒供给的润滑油,在与次摆线泵连接的供油管上连接喷射泵,喷射泵设有包括上游侧的喷嘴部、喉部及喉管部的流路,使排油管的连接部与喉部直通,并且流路和排油管的连接部的喷嘴部相对喉管部的延长线呈锐角,由此,使来自排油管的润滑油的吸入量增大,可高效率地进行润滑油回收。文档编号D05B71/00GK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的润滑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油泵;与该供油泵的排出口连接的供油管;与该供油管连接的喷射泵;一端与喷射泵连接、并使另一端面对从轴承突出的针棒的排油管,喷射泵设有由上游侧的喷嘴部和用该喷嘴部的喉部连接的下游侧的喉管部所构成的流路,且使排油管的连接部与喉管部的喉部侧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嘉数田隆志山崎义启中田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