轭铁盖、转矩检测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轭铁盖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84971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1 17:12
减少嵌合于构成转矩检测装置的两个电磁轭铁的圆筒部的内径而保持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一个轭铁盖的制造成本。一个轭铁盖(1)以被在轴向上彼此相向的两个电磁轭铁(11a、11b)夹住的方式,嵌合于电磁轭铁(11a、11b)的圆筒部(11d、11d)的内径,其特征在于,嵌合于电磁轭铁(11a)的第1圆筒面(2a)形成于外周面的多个第1周向部分,嵌合于电磁轭铁(11b)的第2圆筒面(2b)形成于外周面的在周向上偏离了上述第1周向部分的多个第2周向部分,第1圆筒面(2a)以及第2圆筒面(2b)是通过冲裁冲压加工改变冲裁方向而形成的剪切面。

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yoke iron cover, torque detecting devic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yoke iron cove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The manufacturing cost of maintaining one yoke cover of the two yokes is reduced by reducing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cylindrical part of the two yokes which constitute the torque detecting device. A yoke cover (1) is embedded in the two electromagnetic yoke (11a, 11b)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each other, which is embedded in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cylinder part (11d, 11d) of the electromagnetic yoke (11a, 11b),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irst cylinder (2a) embedded in the electromagnetic yoke (11a) formed at the periphery of a number of first circumference parts, which are chimed to the yoke (11). The second cylinder (2b) of B is formed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ircumference and deviates from the first circumference part of the second circumference, the first cylinder (2a) and the second cylinder surface (2b) are the shear surfaces formed by changing the blanking direction by punching and stam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轭铁盖、转矩检测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轭铁盖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轭铁盖,其组装于构成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所使用的转矩检测装置的、在轴向上对置的两个电磁轭铁。
技术介绍
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利用转矩检测装置(转矩传感器)检测由驾驶员对方向盘进行操作产生的操舵转矩,通过对操舵系统赋予基于马达的操舵辅助力,从而减少驾驶员的操舵负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在图9的局部剖切侧视图所示的例子中,将电动马达30作为辅助助力的产生源,实现了操作方向盘21所需的力的减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里,若通过图9的例子对车辆的转向装置进行说明,方向盘21的旋转被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22的输入轴23,伴随着输入轴23的旋转,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24、24被按压牵拉,由此对前车轮赋予转向角。方向盘21支承于转向轴25的后端部,转向轴25固定在车身上,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转向柱26。转向轴25的前端部经由自由接头27与中间轴28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28的前端部经由自由接头29连接于输入轴23。接下来,参照图10的剖面图以及图11的放大图,对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更具体的构造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转向柱26a通过将内柱31与外柱32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收缩全长的方式组合而成,并支承于车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转向柱26a的内侧的转向轴25a通过将下轴33与上轴34以能够传递转矩、且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收缩全长的方式组合而成。在从外柱32的后端开口突出的上轴34的后端部上固定方向盘21(参照图9)。在内柱31的前端部结合固定有壳体35,下轴33的前半部插入到壳体35的内侧。在壳体35的内侧,在作为输入轴的下轴33的前侧,利用一对球轴承37、38旋转自如地支承输出轴36。输出轴36与下轴33经由扭杆39连结。在从壳体35的前端开口突出的输出轴36的前端部结合自由接头27(参照图9)。在输出轴36的后端部设有筒状部40。在筒状部40的外周面设有遍及整个圆周方向的周向槽41。与此相对,在筒状部40的内周面设有关于圆周方向呈凹凸形状的阴止动部42。另一方面,在下轴33的外周面的前端部设有外径尺寸(外切圆的直径)比前端靠近部分小、关于圆周方向呈凹凸形状的阳止动部43。阳止动部43和阴止动部42以能够进行规定角度范围内的相对旋转的方式凹凸卡合。由此,可防止扭杆39的过大的扭转。下轴33采用作为磁性金属的钢制,在下轴33的外周面的靠前端部分设有关于圆周方向呈凹凸形状的转矩检测用凹凸部44。在转矩检测用凹凸部44的外径侧配置采用铝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非磁性金属制且呈圆筒状的转矩检测用套筒45。转矩检测用套筒45的基端部外嵌固定于筒状部40。在该状态下,为了实现转矩检测用套筒45的轴向的定位以及防止变形,转矩检测用套筒45的基端部的边缘部分被凿紧于周向槽41。在位于转矩检测用凹凸部44的外径侧的转矩检测用套筒45的部分设有多个窗孔46a、46b。在转矩检测用凹凸部44以及转矩检测用套筒45的外径侧配置有内嵌固定于壳体35的转矩检测部47。在输出轴36的靠后端部分外嵌固定有蜗轮48,在蜗轮48上啮合有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35内的蜗杆49。蜗轮48以及蜗杆49构成蜗轮减速器50。在壳体35支承固定电动马达30(参照图9),电动马达30的输出轴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结合于蜗杆48的基端部。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驾驶员若通过操作方向盘21而对转向轴25a赋予作为操舵力的转矩,则扭杆39以与该转矩的方向以及大小相应的大小弹性地扭转。伴随于此,转矩检测用凹凸部44与转矩检测用套筒45的圆周方向的位置关系变化,使得构成转矩检测部47的线圈产生阻抗变化。因此,基于该阻抗变化,能够检测转矩的方向以及大小。电动马达30产生与该转矩的检测结果相应的辅助助力。该辅助助力利用蜗轮减速器50增大后被赋予给输出轴36。其结果,驾驶员操作方向盘21所需的力减少。接下来,参照图12的局部剖面立体图以及图13的分解立体图,对专利文献3的构成转矩检测装置的转矩检测部47进行说明。转矩检测部47具备形成于下轴33的转矩检测用凹凸部44、配置于壳体35的内侧的1对检测线圈13a及13b、以及配置于两者之间的转矩检测用套筒45。转矩检测用套筒45的外周被将卷绕有相同规格的检测线圈13a以及13b的线圈架18保持的电磁轭铁15a以及15b包围。即,检测线圈13a、13b与转矩检测用套筒45同轴地配置,检测线圈13a包围由窗孔46a构成的第1窗列部分,检测线圈13b包围由窗孔46b构成的第2窗列部分。另外,在转矩检测部47中,使分别卷绕有线圈13a、13b的相同形状的两个线圈架18彼此相向来使用。在线圈架18的凸缘部18b的侧面端部,形成有构成能够与基板侧连接器连接的线圈侧连接器的端子安装部18e,以使端子安装部18e位于线圈架18的上端部的状态下的通过线圈架18的中心的垂线为对称轴,在线对称的位置形成限制部18d。限制部18d由凸缘部18b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而成的基部、以及在将该基部沿圆周方向等分而得的一个区域中朝向线圈架18的轴向外侧突出形成的凸部构成。换句话说,将两个线圈架18形成为如下构造:在使凸缘部18b对置地将两个线圈架18配置在同一轴上的状态下,两者的限制部18d在圆周方向上抵接,进而决定旋转角度方向的相对位置。端子安装部18e是从凸缘部18b的侧面上端部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长方体状的部件,在其上表面压入固定有用于与基板侧连接器连接的2个端子18f。这2个线圈侧端子18f平行地配设,并以从端子安装部18e的上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固定。并且,在端子安装部18e的一个侧方部形成有从端子安装部18e的上表面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平板状的引导部18g。电磁轭铁15a以及15b为相同形状的部件,由外嵌线圈架18的圆筒部15d、以及形成于在被固定于线圈架18时面向轴向外侧的端部的环状的底部15e构成,该底部15e的内径为与线圈架18的圆筒部(槽部18c)的内径相同的尺寸。另外,电磁轭铁15a以及15b在圆筒部15d的与底部15e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周向相互隔开规定角度地形成有3个凹部15c。这里,一个轭铁盖14是大致环状的部件,在其外周面沿周向相互隔开规定角度地形成有3个突起部14a。轭铁盖14在使突起部14a嵌合于电磁轭铁15a、15b的凹部15c的状态下,被压入对置的两个电磁轭铁15a、15b的两方的圆筒部15d的内径。通过以上这种轭铁盖14的构成,相对于专利文献2的转矩检测装置,专利文献3的转矩检测装置实现了构成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轭铁盖14向电磁轭铁15a、15b的压入次数的减少。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199959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4/018987号手册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228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将要解决的课题专利文献3的转矩检测装置中的一个轭铁盖14由于突起部14a以外的圆筒面的轴向两端部压入而嵌合于两个电磁轭铁15a、15b,因此需要提高轭铁盖14的上述圆筒面的精度。另外,轭铁盖14的轴向的上述圆筒面的轴向两端部被设计成在压入而嵌合于两个电磁轭铁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轭铁盖,是如下一个轭铁盖:以被两个电磁轭铁夹住的方式,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圆筒部的内径而保持上述两个电磁轭铁,该两个电磁轭铁构成具备阻抗根据在旋转轴所产生的转矩变化的成对的检测线圈、并基于上述检测线圈的输出电压检测上述转矩的转矩检测装置,并在轴向上彼此相向,其特征在于,将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一方的第1圆筒面形成于外周面的多个第1周向部分,并且将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另一方的第2圆筒面形成于外周面的在周向上偏离了上述第1周向部分的多个第2周向部分,在比上述第1圆筒面靠上述电磁轭铁的一方的轴向部分形成有角R部,并且在比上述第2圆筒面靠上述电磁轭铁的另一方的轴向部分形成有角R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1.11 JP 2015-2212851.一种轭铁盖,是如下一个轭铁盖:以被两个电磁轭铁夹住的方式,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圆筒部的内径而保持上述两个电磁轭铁,该两个电磁轭铁构成具备阻抗根据在旋转轴所产生的转矩变化的成对的检测线圈、并基于上述检测线圈的输出电压检测上述转矩的转矩检测装置,并在轴向上彼此相向,其特征在于,将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一方的第1圆筒面形成于外周面的多个第1周向部分,并且将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另一方的第2圆筒面形成于外周面的在周向上偏离了上述第1周向部分的多个第2周向部分,在比上述第1圆筒面靠上述电磁轭铁的一方的轴向部分形成有角R部,并且在比上述第2圆筒面靠上述电磁轭铁的另一方的轴向部分形成有角R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轭铁盖,其特征在于,在比上述第1圆筒面靠上述电磁轭铁的另一方的轴向部分,形成随着从上述第1圆筒面的轴向端缘沿轴向离开而外径逐渐变小的锥状的面,并且在比上述第2圆筒面靠上述电磁轭铁的一方的轴向部分,形成有随着从上述第2圆筒面的轴向端缘沿轴向离开而外径逐渐变小的锥状的面。3.一种轭铁盖,是如下一个轭铁盖:以被两个电磁轭铁夹住的方式,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圆筒部的内径而保持上述两个电磁轭铁,该两个电磁轭铁构成具备阻抗根据在旋转轴所产生的转矩变化的成对的检测线圈、并基于上述检测线圈的输出电压检测上述转矩的转矩检测装置,并在轴向上彼此相向,其特征在于,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一方的第1圆筒面形成于外周面的多个第1周向部分,且嵌合于上述两个电磁轭铁的另一方的第2圆筒面形成于外周面的在周向上偏离了上述第1周向部分的多个第2周向部分,上述第1圆筒面以及上述第2圆筒面是通过冲裁冲压加工改变冲裁方向而形成的剪切面。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轭铁盖,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上述第1圆筒面以及上述第2圆筒面之间,形成有比包含上述第1圆筒面以及上述第2圆筒面的虚拟圆筒面位于径向内侧的平面或者曲面部分。5.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轭铁盖,其特征在于,在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比上述电磁轭铁的内径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在上述突起部的相邻的彼此之间各形成一个上述第1圆筒面以及上述第2圆筒面,并且在相邻的上述第1圆筒面以及上述第2圆筒面之间形成有比包含上述第1圆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和幸重田泰志杉田澄雄川井康宽泷正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中西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