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8014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1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底座以及一盖体。导热底座具有相对的一底面与一顶面,底面用以与一发热源接触,顶面上形成有一散热结构。盖体则罩设于导热底座上,盖体与导热底座共同界定出一入水腔以及一出水腔,入水腔设置于该散热结构的上方,并具有一入水口,而出水腔具有一出水口。入水腔为一渐缩的空间,其垂直高度是自入水口方向往出水口方向逐渐减少,使得自入水口流入的液体可被导引而流向散热结构。藉此,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导引液体流向散热结构,以增加其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式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请同时参照图1A以及图1B,现有的液冷式散热装置10,也就是俗称的水冷头(coldplate),其结构包括一导热底座20以及一盖体30。导热底座20,具有相对的一底面210与一顶面220,底面210用以跟一发热源80接触后,吸收其热能并往顶面220方向传递;而导热底座20的顶面220,则形成有散热结构230,用以增加与液体接触的面积。盖体30,则罩设于导热底座20上,并且与导热底座20共同界定出一作用腔40。不过,由于作用腔40内并没有任何导引液体流向的设计,因此当液体进入作用腔40时,仅有部分的液体会通过下方的散热结构230并将其热能带走,造成散热效率低落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导引液体流向散热结构以增加其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的液冷式散热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包括导热底座以及盖体,该导热底座具有相对的一底面与一顶面,该底面用以与一发热源接触,该顶面上形成有一散热结构;该盖体罩设于该导热底座上,该盖体与该导热底座共同界定出一入水腔以及一出水腔,该入水腔设置于该散热结构的上方,并具有一入水口,而该出水腔具有一出水口;其中,该入水腔为一渐缩的空间,其垂直高度是自该入水口方向往该出水口方向逐渐减少,使得自该入水口流入的液体能被导引而流向该散热结构。较佳地,该散热结构是选自下列之一:片体、柱体、沟槽和粗糙表面。较佳地,该顶面在该散热结构的周围形成有一环绕流道,而该液冷式散热装置还包括导引片,该导引片设置于该导热底座与该盖体之间,该导引片设置有一入水开孔以及一出水开孔,该入水腔内的液体,能经由该入水开孔而流入该散热结构中,而流出该散热结构的液体则会于通过该环绕流道后,经由该出水开孔而流入该出水腔。较佳地,该导引片贴附于该入水腔的底部,使得由该入水口进入该入水腔的液体,仅能通过该入水开孔而流入该散热结构。较佳地,该入水开孔位于该入水腔的下方,该出水开孔则位于该出水腔的下方。较佳地,该入水开孔的面积小于该出水开孔的面积。较佳地,该入水开孔的宽度,由该入水腔往该出水腔的方向逐渐缩减。较佳地,该入水开孔的宽度,由该出水腔往该入水腔的方向逐渐缩减。较佳地,该入水开孔包括一第一入水区域与一第二入水区域,且该第二入水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入水区域的宽度。较佳地,该第二区域的外形选自下列之一:圆形、椭圆形、矩形、梯形和菱形。较佳地,该散热结构为多个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鳍片,而该入水开孔是与该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液体得以流入相邻两鳍片间的缝隙。较佳地,该导热基座的顶面在该散热结构的周围形成有一环绕流道,而该液冷式散热装置还包括导引片,该导引片设置于该导热底座与该盖体之间,该导引片设置有一入水开孔,该入水腔内的液体,能经由该入水开孔而流入该散热结构中,而流出该散热结构的液体则会于通过该环绕流道后,流入该出水腔。较佳地,该导引片贴附于该入水腔的底部,使得由该入水口进入该入水腔的液体,仅能通过该入水开孔而流入该散热结构。较佳地,该入水开孔位于该入水腔的下方。较佳地,该入水开孔的宽度,由该入水腔往该出水腔的方向逐渐缩减。较佳地,该入水开孔的宽度,由该出水腔往该入水腔的方向逐渐缩减。较佳地,该入水开孔包括一第一入水区域与一第二入水区域,且该第二入水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入水区域的宽度。较佳地,该第二区域的外形选自下列之一:圆形、椭圆形、矩形、梯形和菱形。较佳地,该散热结构为多个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鳍片,而该入水开孔是与该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液体得以流入相邻两鳍片间的缝隙。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包括导热底座、盖体以及导引片,该导热底座具有相对的一底面与一顶面,该底面用以跟一发热源接触,该顶面上形成有一散热结构;该盖体罩设于该导热底座上,该盖体与该导热底座共同界定出一入水腔以及一出水腔,该入水腔设置于该散热结构的上方,并具有一入水口,而该出水腔具有一出水口;该导引片夹设于该导热底座与该盖体之间,该导引片具有一周缘、一入水开孔以及一出水开孔,使得进入该入水腔的液体,能藉由该入水开孔而流入该散热结构中,而流经该散热结构的液体则会通过该出水开孔而流入该出水腔。较佳地,该盖体四周具有一向下弯折的裙边,用以包覆该导引片的周缘以及该导热底座的顶面。较佳地,该导引片的该入水开孔的垂直高度高于该周缘的垂直高度,而使得该散热结构与该导引片在垂直高度上部分重叠。本专利技术液冷式散热装置,藉由盖体与导热底座共同界定出一入水腔与一出水腔,并且能够导引液体由入水腔进入散热结构,再由散热结构流出至出水腔,增加液体与散热结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而且,本专利技术可通过将入水腔的垂直高度自入水口方向往出水口方向逐渐减少,使得进入入水腔的液体,可被导引而流向散热结构,增加二者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此外,本专利技术也可增设一种设置在导热基作与盖体之间的导引片,让液体能够更精准地往散热结构上冲击,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附图说明图1A是现有液冷式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B是沿图1A中1B-1B剖面线得到的关于现有液冷式散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B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C是沿图2A中2C-2C剖面线得到的关于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B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C是沿图3A中3C-3C剖面线得到的关于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呈现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中,导引片的入水开孔在外形上的不同变化。图5呈现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中,导引片的入水开孔在外形上的不同变化。图6A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6B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6C是沿图6A中6C-6C剖面线得到的关于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照图2A、图2B以及图2C,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1。液冷式散热装置1包括一导热底座2以及一盖体3。导热底座2具有相对的一底面21与一顶面22,底面21用以跟一发热源8接触后,吸收其热能并往顶面22方向传递;而导热底座2的顶面22,则形成有散热结构23,用以增加与液体接触的面积,增加散热的效率。盖体3则罩设于导热底座2上,并且与导热底座2共同界定出一入水腔5以及一出水腔6,其中,入水腔5设置于散热结构23的上方,并具有一入水口51,而出水腔则具有一出水口6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让入水腔5的液体以往散热结构23的方向流动,因此,特别将入水腔5设计为一渐缩的空间,并且让入水腔5在垂直高度上是自入水口51方向往出水口61的方向逐渐减少(例如图2C中所示,入水腔5在靠近出水口61的垂直高度H2小于靠近入水口51的垂直高度H1),如此一来,自入水口51流入的液体,可被入水腔5的渐缩外形引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底座,具有相对的一底面与一顶面,该底面用以与一发热源接触,该顶面上形成有一散热结构;以及盖体,罩设于该导热底座上,该盖体与该导热底座共同界定出一入水腔以及一出水腔,该入水腔设置于该散热结构的上方,并具有一入水口,而该出水腔具有一出水口;其中,该入水腔为一渐缩的空间,其垂直高度是自该入水口方向往该出水口方向逐渐减少,使得自该入水口流入的液体能被导引而流向该散热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25 TW 1061029531.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底座,具有相对的一底面与一顶面,该底面用以与一发热源接触,该顶面上形成有一散热结构;以及盖体,罩设于该导热底座上,该盖体与该导热底座共同界定出一入水腔以及一出水腔,该入水腔设置于该散热结构的上方,并具有一入水口,而该出水腔具有一出水口;其中,该入水腔为一渐缩的空间,其垂直高度是自该入水口方向往该出水口方向逐渐减少,使得自该入水口流入的液体能被导引而流向该散热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结构是选自下列之一:片体、柱体、沟槽和粗糙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面在该散热结构的周围形成有一环绕流道,而该液冷式散热装置还包括导引片,该导引片设置于该导热底座与该盖体之间,该导引片设置有一入水开孔以及一出水开孔,该入水腔内的液体,能经由该入水开孔而流入该散热结构中,而流出该散热结构的液体则会于通过该环绕流道后,经由该出水开孔而流入该出水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片贴附于该入水腔的底部,使得由该入水口进入该入水腔的液体,仅能通过该入水开孔而流入该散热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水开孔位于该入水腔的下方,该出水开孔则位于该出水腔的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水开孔的面积小于该出水开孔的面积。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水开孔的宽度,由该入水腔往该出水腔的方向逐渐缩减。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水开孔的宽度,由该出水腔往该入水腔的方向逐渐缩减。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水开孔包括一第一入水区域与一第二入水区域,且该第二入水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入水区域的宽度。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区域的外形选自下列之一:圆形、椭圆形、矩形、梯形和菱形。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结构为多个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鳍片,而该入水开孔是与该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液体得以流入相邻两鳍片间的缝隙。1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安智范牧树陈建佑
申请(专利权)人: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