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的沉降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7213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针织机的沉降片,其主要是在沉降片的鼻端上缘设置一斜面,并在斜面顶端设置一凸鼻,又在鼻部末端上缘设置一断纱部,另将喉部设置呈一弧形槽口,并在该喉部下缘设置呈两弧形的凸出部,并于两凸出部的前端分别形成分隔槽及扭转槽。由此可在造环行程中令底纱与面纱在打结处形成两次反包,而令毛巾结构更为强化。又在面纱造环完成时,可由断纱部将面纱切断,从而形成毛绒式的毛巾布。(*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机的沉降片。沉降片为制造纱环的辅助工具,依其使用目的及相配合的机器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但现有的此类沉降片大致上可分成两类(一)压布沉降片其可装入沉降片环表面的滑槽内,利用凸轨操作,发生往复运动,从而生成掌握织物的功用。一般沉降片结构如附图说明图14和15所示,在沉降片90前端设有腹部91,在腹部91上方为一向前伸的鼻部92,在腹部91与鼻部92之间凹入呈一喉部93,又在近末端处向上凸出一凸脚94。在图15中,则在腹部91下方向前伸出一引导脚95。压布沉降片的作用(1)当织针上升时,沉降片滑入内位,利用鼻部对纱环间连接纱线的压制力量,使旧纱环不会随针上升,以免造成织物的浮动;(2)当织针下降时,沉降片退出外位,利用腹部对纱环间连接纱线的阻挡力量,使旧纱环不会随针下降,而能顺利地脱离针头;同时,此一腹部的存在,使被针拉下的新纱受阻,得以弯曲成环。(二)造环沉降片其安装及运动与前述压布沉降片大同小异,但其作用则是利用前推作用,把喂引在鼻部前方的纱线,曲绕到针杆之上,形成纱环,以利织针的钩拉操作。由于此类造环沉降片的种类极多,乃举附图16中所示为例作说明,其基本结构与压布沉降片类同,同样具有腹部91、鼻部92、喉部93及凸脚94等构造,只是为了适应操作功效的需求,设置有两鼻部92,并形成有两喉部93。现有的毛巾种类极多,依不同厂商所采用的机器及织法不同,而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今就一般较普遍的”毛巾圈式花纹平织提花布”为例作说明,此类织物的布面花纹是由长沉降环形成的毛巾圈聚集而成。此类织物在织制期间,利用变更长鼻沉降片的前进程度,以使沉降片进入超前位,鼻部得以钩住面纱,形成一正规的毛巾圈(如图17所示);沉降片进入正常位,鼻部无法钩住面纱,因而使其随同底纱织入布内(如图18所示,其织造完成即如图19中所示的式样)。此类毛巾圈式提花布亦可对其花纹部份施以剪毛,如此即可成为毛绒式提花布。但就此类布面结构加以分析可知,虽然其面纱是由底纱打结加以固定,但在进行剪毛而制成毛绒式提花布时,其经过剪毛的面纱固定效果即受到考验,就以图19中所示的结构观之,倘将毛巾圈处的面纱加以剪断,则其基部仅能够由单纯的织布结来固定,一旦受到外力即有可能脱出,显然其结构强度上仍嫌不足。另,现有的毛绒式提花布在剪断毛巾圈时,是由另一片设置于针织机上的剪断片来进行,其在操作时往往无法相当确实地将毛巾圈剪断,而会形成瑕疵品,此又是现有针织机在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之处。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机的沉降片,而令毛巾结构更为强化,并可形成毛绒式的毛巾布。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针织机的沉降片,其前端为前伸的腹部,腹部上方为鼻部,在腹部与鼻部之间呈凹入的喉部,在沉降片近末端处向上凸出一凸脚,又在腹部下方向前伸出一引导脚,其中沉降片的鼻部呈一弯曲的形状,其具有一略向下垂的鼻端,又在该弯曲位置的上缘设有向上圆凸的凸鼻,并在鼻端与凸鼻之间形成一上升的斜面,又喉部设置呈一弧形槽口,在该喉部下缘设置呈两弧形的凸出部,并于两凸出部的前端分别形成分隔槽及扭转槽。此外,还可在鼻端末端上缘设置一断纱部。以及,还可在腹部上缘设有一向上凸出的上凸缘,该上凸缘的最高点高度较鼻端为高。本技术的的优点是,由于沉降片的鼻部与喉部的设计,可在面纱形成毛巾圈的同时,令面纱与底纱在打结处形成两次反包,而令毛巾结构更为强化。又由于面纱造环完成时,可由断纱部将毛巾圈处的面纱切断,从而形成毛绒式的毛巾布。且由于打结处的面纱经过两次反包,故而能够令面纱更稳固地结合在毛巾上,不会因为轻易的外力而被拉出,从而能够提供质量更为优异的毛巾布。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沉降片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13是本技术的沉降片在进行织造时的动作示意图。图14~15是现有技术中的两种压布沉降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造环沉降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现有技术中的机器利用变更长鼻沉降片进入超前位以形成一正规毛巾圈的示意图。图18是现有技术中的机具利用变更长鼻沉降片进入正常位进行针织的示意图。图19是一般”毛巾圈式花纹平织提花布”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的沉降片10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可以见到其基本结构与现有的类同,在沉降片10前端为前伸的腹部11,腹部11上方为鼻部12,又在腹部11与鼻部12之间呈凹入的喉部13,在近末端处向上凸出一凸脚14,又在腹部11下方向前伸出一引导脚15。但在图中可以见到本技术的腹部11上缘呈一向上凸出的上凸缘111,鼻部12呈一弯曲的形状,其具有一略向下垂的鼻端121,又在该弯曲位置的上缘设有向上圆凸的凸鼻122,并在其间形成一上升的斜面,又在鼻部12末端上缘设置一断纱部123,另将喉部13设置呈一弧形槽口,并在该喉部13下缘设置呈两弧形的凸出部,并于两凸出部的前端分别形成分隔槽131及扭转槽132,此一部份结构即为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所在。为便于对本技术的工作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特以图2~13的本技术沉降片10在进行织造时的动作示意图来作说明。当沉降片10开始前进时即如图2所示,由喂纱口(图中未示)喂入的面纱30会触及鼻部12上的鼻端121与凸鼻122间的上升斜面,而底纱31则会贴靠在腹部11上缘,织针20的开口则恰可将面纱30与底纱31纳入针钩与针舌之间;当沉降片10继续前进(向图中左侧移动),织针20则继续向下移动,此时因面纱30受到沉降片10鼻部12上升斜面与下移的织针20相对作用,而令其呈绷紧状态贴靠在针钩内侧上缘,而底纱31则受到分隔槽131的迟滞而贴靠在针钩内侧的垂直处(如图3中所示)。在织针20继续下降时即令面纱30与底纱31均贴靠在针钩内侧上缘,且底纱31在前(图中的左侧)面纱30在后。接着,因为沉降片10持续的前移,而织针20略为上升,使得面纱30位于鼻部12上升斜面段的上升动作略为停滞、且其紧绷状态略为松驰,但底纱31则受到织针20的牵引而脱离分隔槽131,并沿着分隔槽131与扭转槽132间的凸出部上移。此时,由于底纱31贴靠在沉降片10凸出部上移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卷绕,以及与相贴靠面纱30间的摩擦引导,而使得在织针20针钩内侧的面纱30相对底纱31作顺时针的反包(如图5~图7中所示的面纱30与底纱31在织针20针钩中相互交换前后位置)。在图6至图7中所示位置时,织针20再次下移,由于此时底纱31位于分隔槽131与扭转槽132间的凸出部的平缓位置上,故而其呈较松驰的状态。而面纱30则在织针20与鼻部12上升斜面间被急速紧绷,如此即会让织针20针钩中的面纱30将底纱31推至图8中所示的位置。在图9中所示的位置,面纱30在鼻部12上方恰移动至最高点的凸鼻122处,织针20亦由最低位置开始回升,此亦是毛巾圈的规格设定处。而底纱31则恰位于扭转槽132处,由于此时面纱30处于最紧绷的位置,故而在织针20针钩内侧位于最高点,并将较松驰的底纱31推挤至后侧(图中的偏右侧)。在沉降片10继续向前移动而织针20继续向上移动时,面纱30脱离鼻部12最高点的凸鼻122位置而呈松驰状态,而底纱31则脱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机的沉降片,其前端为前伸的腹部,腹部上方为鼻部,在腹部与鼻部之间呈凹入的喉部,在沉降片近末端处向上凸出一凸脚,又在腹部下方向前伸出一引导脚,其特征在于:沉降片的鼻部呈一弯曲的形状,其具有一略向下垂的鼻端,又在该弯曲位置的上缘设有 向上圆凸的凸鼻,并在鼻端与凸鼻之间形成一上升的斜面,又喉部设置呈一弧形槽口,在该喉部下缘设置呈两弧形的凸出部,并于两凸出部的前端分别形成分隔槽及扭转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照雄
申请(专利权)人:永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