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针织机的织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12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织针部件,它可位移变化并在针体上下移动时没有摩擦损失。它有提花挺针片,上推挺针片和针体,它们以此顺序从底部到顶部安置在针槽中。针体在其底部有一分叉部分,该分叉部分由支撑片和弹性片形成。上推挺针片顶端可滑动地插在支撑片和弹性片间,弹性片被朝上推挺针片偏压,且在其内表面上设有两个不同深度的凹槽,而在其外表面上设有一针踵。上推挺针片在其一侧上有一突伸部分,适合于在上推挺针片上下滑动时啮合在凹槽中。(*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要用于纬编针织机的织针部件。图6示出了一种常规的织针部件,该织针部件包括一个具有一个针钩70和一个用于开启和闭合该针钩70的针舌71的针体72,一个联接到该针体72的底部上并且在其一侧设置有一个针踵75的挺针片73,和一个压在挺针片73的一侧上并且设置有一个在与针踵75同样的方向上伸出的针踵76的压针板74。在针床B2上形成的多个平行的针槽D2的每个针槽中插置着该织针部件。设置了一个走车C2,以便在安置针槽D2的方向上沿针床B2移动。该走车具有一个基准面81,该基准面面朝该针床B2并且具有两种适合于啮合针踵75的凸轮82和83。凸轮82和83在突伸程度和导引面的形状方面是相互不同的。也就是说,凸轮83从基准面81伸出得要较凸轮82更突出。走车C2设置有一个适合于对针踵76加压的螺线管84。当走车C2在针踵76没有受到螺线管84的加压的情况下在安置针槽D2的方向上移动时,如图6中所示,现从针槽D2中伸出最大程度的针踵75由凸轮82导引着,以便针体72与挺针片73一起上下移动。当走车C2在针踵76由螺线管84推动一档的情况下移动时,如图7所示,凸轮83导引着针踵75,以便使针体72与挺针片73一起上下移动。因凸轮82和83的形状不同,针体72在图7所示的状态和在图6所示的状态将以不同的定时上下移动不同的程度。当针踵76由螺线管84进一步地推动,直至它完全缩回针槽D2中时,针体72将不会上下移动,因为针踵75没有与凸轮82和83中的任一个凸轮啮合。通过改变针踵76从针槽D2中相对于螺线管84伸出的程度,便可以控制织针部件的移动,从而形成任何所希望的针脚花纹。此种常规织针部件的一个问题是,由于针体72是在压针板74压在挺针片73上的情况下上下移动的,就需要许多的能量来移动走车C2,因为需要克服挺针片73和压针板74之间的摩擦阻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织针部件,该织针部件的位移是可以变换的,并且它在针体上下移动时没有摩擦损失。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针织机中的织针部件,该织针部件包括一个提花挺针片,一个上推挺针片和一个针体,它们以此顺序从底部到顶部安置在一个针槽中的,该上推挺针片适合于通过抬起提花挺针片的方式被向上推动,该针体在其底部具有一个分叉部分,该分叉部分包括一个支撑片和一个弹性片,该上推挺针片的顶端可滑动地插在支撑片和弹性片之间,该弹性片被朝该上推挺针片偏压,并且在其内表面上设置有两个具有不同深度的凹槽,而在其外表面上设置有一个针踵,该上推挺针片在其一侧上具有一个突伸部分,该突伸部分适合于在上推挺针片上下滑动时啮合进和退出该其中一个凹槽。从下面参照附图所作的说明可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目的,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织针部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竖直局部侧剖视图,如安装在针织机中那样;图2是沿图1的II-II截面截取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截面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IV-IV截面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2的V-V截面截取的剖视图;图6是象安装在针织机中那样的常规织针部件的竖直局部侧剖视图;图7示出了该织针部件的工作状态;图8示出了该织针部件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织针部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侧视图;图10是第三实施例的局部侧视图;图11是第四实施例的类似的视图。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参见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织针部件被插在在针床B1上形成的多个平行的针槽D1中的每个针槽中,它包括一个提花挺针片1,一个上推挺针片2和一个针体3,它们以这个顺序从底到顶安置。提花挺针片1在其一侧具有一个下针踵4,一个中针踵5和一个上针踵6。提花挺针片1在毗邻的针槽D1中的针踵5是纵向地相互错位的。在上推挺针片2的一侧上分别在靠近其底端处和在其中间部分处设置有一个针踵7和一个突伸部分8。针体3具有一个分叉底部部分,该分叉底部部分包括一个支撑片9和一个弹性片10。上推挺针片2的顶端可滑动地插在支撑片9和弹性片10之间。弹性片10被朝该上推挺针片2偏压,并且在靠近其底端处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凹槽11和12。当上推挺针片2上下移动时,突伸部分8适合于啮合在凹槽11或12内。针体3在弹性片10的外表面上靠近其底端处具有一个针踵13,并且具有一个稍稍超过弹性片10的基底设置并且在与针踵13相同的方向上突伸出的针踵14。凹槽11较凹槽12深些,以便当上推挺针片2的突伸部分8容纳在凹槽11中时,针踵13从针槽D1中突伸出一个节距,而当突伸部分8处在凹槽12中时,针踵13将从针槽D2中突伸出两个节距。当突伸部分没有容纳在凹槽11和12中的任一个中时,针踵13将会完全缩进针槽D1中。针体3在其顶端装有一个针钩15和一个用于开启和闭合该针钩15的锁闩16。走车C1设置来在针槽D1安排的方向上沿针床B1移动。它具有一个面朝针体B1并且具有凸轮22-38的基准面21,如图2所示那样。凸轮24,28,35和38是可从基准面21上突伸出的。凸轮31和32从基准面21突伸的程度是可以变化的。凸轮34是可沿一个在基准面21上形成的导引槽39移动的。在凸轮22和25之间的部分上设置有螺线管40以便推压每个针踵5。在图2中,实线,点划线和双点划线标示出当织针部件分别进行针织(形成一个环圈),进行集圈和没有形成环圈时的针踵4,6,7,13和14的路径,当走车C1向右移动时,左凸轮24,右凸轮28和凸轮38完全缩回基准面21中,而凸轮31和32突伸到较其他凸轮突伸的程度低些的一个节距处。在针织的情况下,如图3中所示,右凸轮23导引针踵4,以便抬起提花挺针片1,从而抬起上推挺针片2,直至突伸部分8啮合在凹槽11中。针踵13这样就从针槽D1中突伸出一个节距。当走车C1进一步向右移动时,针踵4由右凸轮24导引着(图4),以便使提花挺针片1进一步抬起,向上推压上推挺针片2,直至突伸部分8啮合在凹槽12中。针踵13这样就从针槽D1中突伸出两个节距。当走车C1进一步向右移动时,针体3在其针踵13由凸轮31和32导引着的情况下与上推挺针片2一起抬起。这样形成的环圈向下移动通过锁闩16,而纱线被提供给针钩15。针踵13然后由凸轮35和34导引着,使得针体3和上推挺针片2降低,使突伸部分8从凹槽11,12中脱开。在集圈的情况下,走车C1在图3中所示的状态下移动,针踵13由凸轮30导引着,使得针体3与上推挺针片2一起抬起。虽然纱线被提供给针钩15,但是,所形成的环圈将不会脱离锁闩16,因为针体3不会相对于针床B1抬起得象在进行针织时那样高。当没有形成环圈时,针踵5由螺线管40推动,如图5中所示那样,以便使针踵4完全缩回到针槽D1内,使得提花挺针片1,以及上推挺针片2不会抬起。突伸部分不会啮合在凹槽11和12中的任何一个中。这样走车C1移动,同时针踵13缩回在针槽D1中,使得针体3不会从针床B上抬起,并且没有给针钩15提供纱线。这样,就没有形成环圈。为了使织针部件在走车C1向左移动时完成与上述同样的功能,左凸轮24和右凸轮28从基准面21上突伸出,而右凸轮24和左凸轮28缩回到基准面21上。通过有选择地使凸轮35和38突伸出和缩回,通过改变凸轮31和32从基准面21上突伸出的程度,通过改变凸轮34的位置,以及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针织机中的织针部件,它包括一个提花挺针片,一个上推挺针片和一个针体,它们以此顺序从底部至顶部布置在一个针槽中,所述上推挺针片适合于通过抬起所述提花挺针片的方式被向上推动,所述针体在其底部具有一个分叉部分,该分叉部分包括一个支撑片和一个弹性片,所述上推挺针片的顶端可滑动地插在所述支撑片和所述弹性片之间,所述弹性片偏压向所述上推挺针片,所述弹性片在其内表面上设置有两个具有不同深度的凹槽,而在其外表面上设置有一个针踵,所述上推挺针片在其一侧具有一个突伸部分,该突伸部分适合于在所述上推挺针片上下滑动时啮合在所述凹槽之一中和从其中退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永胜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池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