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针织机的控制挺针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040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一种针织机的控制挺针片(6),所述的针织机配备有至少一个用于针织元件的选针装置,该控制挺针片(6)包括:设置在一个支撑点(28)两侧的第一和第二杆臂(29,30),其中第一杆臂(29)具有一个衔铁表面(31)和一个可控制的上升踵(18),第二杆臂(30)具有一个摆动踵(20);一个设置在控制挺针片后侧(27)上的弹簧(23),该弹簧用于偏转所述的第二杆臂(30),其中可控制的上升踵(18)、摆动踵(20)和衔铁表面(31)位于所述的前侧(26)上。(*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控制挺针片。为了实施所谓的“三位”(three-path)技术,即在一个针织系统处对所有的用于编织、集圈和空针的织针任意选择,已公开了多种提花装置。这些提花装置主要由形成编织、集圈和空针针道的三角系统部件与机械的、电子的、或电磁的控制装置组成,通过所述的控制装置将针织元件分配到这些针道中。在已经公知的大多数的实施“三位”跑道技术的针织机中,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要么会显著地增加系统的宽度,要么提花装置或与之相连的织针或挺针片具有比较昂贵的结构,或者这两方面的问题同时存在。因此,在一个公知的针织机中(DE 3739924 A1),与织针相连的控制挺针片首先在第一选针器位置处根据花型被分配给一个空针跑道和一个通到集圈位置的三角系统跑道,然后在第二选针器位置处根据花型被留在集圈跑道中或者被转移进编织跑道中。尽管在实践中很好地证明能够使用织针和控制挺针片,但是与这些优点相对立的是,也存在着下述的缺点,进行两次选择实质上对系统宽度进行了倍增,这意味着性能上的很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总共可以设置的系统数减少了,例如,对于一个针筒直径为30”针织机其系统数为48个。这一缺点实际上被另外一个公知的圆形针织机(DE 4007253 C2)所避免,该种针织机使得三位技术与通常的两位技术相比不会有较大的系统变宽。然而这种针织机需要采用特殊的织针,该种特殊的织针具有两个可绕枢轴转动的控制踵,每一个取代了通常使用的舌针或复合针,但是由于成本上的原因不理想。在下述的尝试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即尝试着使其它公知的以前用于两位技术的选针装置在三位技术中可以使用。例如,公知的选针装置(DE 3712673 C1)就是这种情况,在该选针装置中,控制挺针片为单臂杆形式,它与织针相连,同时用作控制元件和推针挺针片。这种控制挺针片通过装设在其背部的弹簧作用而径向向外偏斜进入一个上升位置,在到达选针位置之前,通过一个特殊的压针板跑道作用在控制挺针片的摆动片踵上,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被摆动到位于针环径向内侧的控制磁铁上,从而由此将可控制的上升踵降低进入针槽中,即将它们摆动出来进入到三角系统跑道的工作范围之内。如果这样一个选针装置被用于一个双选针位置(a double selection station),在这种情形例如一个相应的第二选针装置被设置在织针到达集圈位置处,此时为了将在集圈位置跑的控制挺针片从相应的上升部分摆动出来并将它们作用到第二控制磁铁处,必须有一个第二压针三角系统部件与第二选针装置相配合。该第二压针三角系统部件确实没有如前述第一个针织机那样将系统宽度加倍,但是它导致了下述的结果,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在一个针筒直径为30英寸的圆型针织机圆周上安装60、64或72个针织系统,这样的系统个数对于提花来说是最理想的。在另外一个这种公知的针织机中(DE-AS 1760405),也具有单臂杆形式的控制挺针片,每个都具有一个可控制的上升踵,这确实有这样一个优点,即这些挺针片在到达集圈位置时已经呈现出一个位置,这使得为第二控制磁铁使用一个压针三角系统部件不必要了。然而该种解决方案具有这样一个缺点,即每一个控制挺针片不得不在其两侧都设置一个弹簧或者仅在其前侧设置一个弹簧时需要另外一个张紧三角系统部件,这将会相应的导致不利的系统宽度的增加,正如为控制挺针片设置一个压针三角系统部件会导致系统宽度的增加一样。最后一点,开始时提到的针织机类型已经被公知了(DE 3541171C2),在该种针织机中,控制挺针片被形成一个双臂杆,其中一个杆臂处具有为控制磁铁设置的衔铁表面,另外一个杆臂具有与压针三角系统部件配合的一个摆动踵和一个与上升跑道配合的可控制的上升踵。在这种情形,控制磁铁位于控制挺针片的前侧。为了一个特定的横机而作为一个整体改进的提花装置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控制挺针片仅仅作为控制元件而不作为推针挺针片。仅仅由它们和控制磁铁进行一个预选择,而在一个位于双选针器位置之后的地点,织针运动进入集圈或编织位置由其它装置来实施。在这里实施了双选择,其中所有的控制挺针片在第一选针器位置处被一个压针三角向着控制磁铁作用,以便由控制磁铁按照花型选择出并提升第一控制挺针片,而其它的控制挺针片由相关的保持磁极作用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发生偏斜而被握持一直到它们到达第二选针器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对第二控制挺针片选择或提升,而其它织针依然保持在空针位置。在每一种情况,可控制的上升踵都仅仅进行一个控制挺针片的比较短的上升,而实际的被选择进行编织、集圈和空针的控制挺针片的分开,即也是与之相连的织针的分开,都是通过另外一个存在的第二不可控的上升踵来实现,该第二不可控的上升踵设置在每个控制挺针片的具有衔铁表面的杆臂上,而且不论可控制的上升踵位置如何,它总是呈现出一个上升的位置,另外的同样可转动的起针三角的位置。因此,这样的选针装置不仅仅会对系统宽度及制造成本有较大的增加,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工作可靠性,至少当其用于圆型针织机上时是如此。因为控制挺针片在两个选针器位置之间仅仅由控制磁铁紧紧的握持,当在高速运转的圆型针织机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振动时,由于弹簧的作用,不能完全避免控制挺针片失控从握持它的磁铁上脱落,从而引起花型疵点。本专利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即对起先提到的那种控制挺针片作如此的设计,使得其有利于也适合于高速运转的圆型针织机选针装置的生产,在该针织机中实施三位技术与原来的两位技术相比,不需要对系统宽度作较大的增加,其结构上也很简单。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的技术特征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建立在预想不到的认识之上,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颠倒所说明类型的控制挺针片的选择原则,即对其进行如此的控制使得控制挺针片当它们位于控制磁铁上时呈现出它们的上升位置而不是它们的空针位置。这很容易实施,在实施时,可控制的上升踵设置在带有衔铁表面的杆臂上,而不是位于带摆动踵的杆臂上,第二个不可控上升踵不需要了。而且通过此,能够以一个本身公知的方式使用该控制挺针片同时作为控制元件和推针挺针片。因此所想要的三位技术得以实现,该装置在结构上非常简单,即使在高的工作速度下也工作可靠,能够在一个小的系统宽度下被制造。本专利技术其它的有利的技术特征在从属权利要求中体现出来。下文将结合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详细的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高度简化的沿径向的竖直剖面图,该剖面图为通过圆型针织机选针装置区域的剖面图;图2为两个相邻的三角系统的示意正视图,该正视图为从图1所示圆型针织机的针筒一侧看时的正视图;图3所示的是一枚织针及本专利技术的与之相连的控制挺针片;图4为图2中所示三角系统的相邻接的压针三角系统部件的平面图;图5和6所示的是示意的径向竖直剖面图,该图类似于图1,它们是沿着图2中线Ⅴ-Ⅴ和Ⅵ-Ⅵ的剖面图;图7和8为相应于图5和图6的示意的局部竖直剖面图,它们对本专利技术作了更详细的展示。图1所示为一个圆型针织机的针筒1,该针筒安装在一个支撑环2上,所述的支撑环可回转地固定在一个机架上。所述的支撑环2具有一个带有驱动齿轮齿3的外环,该外环通过传动齿轮等(未示出)与一个驱动马达相连。与单个的编织系统相连的三角系统支撑体4a被安装在一个固定的三角系统板4上,该三角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针织机的控制挺针片,所述的针织机配备有至少一个用于针织元件的选针装置,该控制挺针片包括:一个前侧(26)和一个后侧(27);设置在一个支撑点(28)两侧的第一和第二杆臂(29,30),其中第一杆臂(29)具有一个衔铁表面(31),第二杆臂(30)具有一个摆动踵(20);一个设置在后侧(27)上的弹簧(23),该弹簧用于偏转所述的第二杆臂(30)和一个可控制的上升踵(18),其中可控制的上升踵(18)、摆动踵(20)和衔铁表面(31)位于所述的前侧(26)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控制的上升踵(18)设置在第一杆臂(29)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厄恩斯特迪亚特普拉特
申请(专利权)人: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