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正安专利>正文

带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05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扣,包括一公扣与一母扣,公扣的扣舌设有一扣孔,母扣是由一扣匣、一设有卡笋的扣板与一复位弹簧所组成,母扣的扣匣与扣板间形成一开口,当公扣的扣舌插入母扣的扣匣与扣板间形成的开口内,母扣扣板底面的卡笋即扣卡入公扣扣舌的扣孔内,使公扣与母扣相互扣合,只要朝母扣扣匣的底板反方向适当扳动母扣扣板的自由端,该扣板底面的卡笋即自公扣扣舌的扣孔内向外移出,扣合的公扣与母扣即可被拉动解开,使用上极为便利、确实。(*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使用于书包、旅行箱或安全带等的带扣,尤指一种便于解开的带扣。一般使用于书包、旅行箱或安全带的带扣,如附图说明图1、图2所示,此类常用的带扣1,包括一公扣10与一母扣20,其中公扣10的基部11设有一联结绳带的横杆12,基部11的左侧主要设有二扣销13、14;其中母扣20的左侧设有一联结绳带的横杆21,母扣20的右侧是一开口22,开口22可容纳公扣10的二扣销13、14插入,母扣20的前后侧均是呈开口状的弧型开放边23、24;利用挤压公扣10的二扣销13、14插入母扣20的开口22内,公扣10的二扣销13、14经推移至母扣20的二开放边23、24内缘时,公扣10的二扣销13、14释压向母扣20的二开放边23、24外张开,公扣10的二扣销13、14的外端131、141随即扣卡于母扣20的二开放边23、24,使公扣10与母扣20相互扣合。使用者欲解开带扣1相互扣合的公扣10与母扣20时,须在母扣20的二开放边23、24外对公扣10的二扣销13、14的外端131、141同时相对施加一适当的压力,使公扣10的二扣销13、14的外端131、141相对位移,同时脱离母扣20的二开放边23、24并缩入母扣20内部,随之被拉出母扣20的开口22外。此种常用带扣1被广泛使用于飞机或汽车的安全带两端,使用者在紧急状况发生时,常因紧张难以迅速将带扣1的公扣10与母扣20解开,延误逃生时间而造成严重死伤。追究其原因,在于欲解开带扣1相互扣合的公扣10与母扣20时,须在母扣20的二开放边23、24外对公扣10的二扣销13、14的外端131、141同时相对施加一适当的压力,使公扣10的二扣销13、14的外端131、141相对位移,同时脱离母扣20的二开放边23、24并缩入母扣20内部,公扣10的二扣销13、14才能随之被拉出母扣20的开口22外,使带扣1相互扣合的公扣10与母扣20解开。而使用者在紧急状况发生时,常常因为过份紧张,无法迅速对公扣10的二扣销13、14的外端131、141同时相对施加足够的压力,使公扣10的二扣销13、14的外端131、141同时脱离母扣20的二开放边23、24,因此无法将带扣1相互扣合的公扣10与母扣20解开而造成不幸,殊为可惜。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便于迅速解开的带扣。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只要朝母扣扣匣底板反方向扳动母扣的扣板自由端,扣合的公扣与母扣即可被拉动解开的带扣。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扣,包括一公扣与一母扣,公扣的扣舌设有一扣孔,母扣是由一扣匣、一设有卡笋的扣板与一复位弹簧所组成,母扣的扣匣与扣板间形成一开口,当公扣的扣舌插入母扣的扣匣与扣板间形成的开口内,母扣扣板底面的卡笋即扣卡入公扣扣舌的扣孔内,使公扣与母扣相互扣合,只要朝母扣扣匣底板反方向适当扳动母扣扣板的自由端,该扣板底面的卡笋即自公扣扣舌的扣孔内外移出,扣合的公扣与母扣即可被拉动解开,使用极为便利。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是常用带扣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常用带扣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母扣的扣板底面与复位弹簧的立体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公扣正插扣入母扣的剖面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公扣与母扣扣合的剖面视图。图8是本技术公扣与母扣正解开、公扣正移出母扣的剖面视图。如图3、图4、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扣3包括一公扣30与一母扣40;公扣30的基部31设有二横杆32、33,公扣30的基部31一侧设有一扣舌34,扣舌34的前端形成一斜面341,扣舌34前端的斜面341内缘设有一扣孔35;母扣40包括一扣匣41,一扣板42与一复位弹簧43;其中扣匣41的底板411二边对应形成二侧墙412、413,二侧墙412、413的一端联设有一横杆414,二侧墙412、413的对应面各设一滑槽415、416,二滑槽415、416下方各设一轴孔417、418,侧墙413内面的轴孔418附近设一凸杆419,二侧墙412、413的对应面形成一平行滑轨410;其中扣板42的基部421两侧各设一支轴422、423,扣板42的自由端424底面设一卡笋425,卡笋425内缘呈一斜面;其中复位弹簧43的两端各形成一端钩431、432,复位弹簧43是套合于扣板42的支轴423外缘,复位弹簧43的一端钩431钩扣于扣板42的基部421内(图未绘出);将扣板42的基部421两侧的支轴422、423同时分别挤入扣匣41的二侧墙412、413对应面的对应滑槽415、416,并分别滑入隅合于对应滑槽415、416下的轴孔417、418内;再将套合于扣板42的支轴423外缘的复位弹簧43的另一端钩432钩扣于侧墙413的凸杆419上,利用复位弹簧43释出的弹性张力,使扣板42的自由端424底面经常保持紧贴于扣匣41的二侧墙412、413对应面形成的平行滑轨410上,如此组成母扣40;母扣40的扣匣41的底板411与二侧墙412、413及扣板42的基部421之间则形成一开口可供公扣30的扣舌34插入。如图3~图8所示,欲将带扣3的公扣30与母扣40相互扣合时,公扣30的扣舌34即自母扣40的开口插入,并沿着母扣40的扣板42底面推挤进入母扣40的二侧墙412、413对应面形成的平行滑轨410内缘,公扣30的扣舌34前端的斜面341前缘滑经母扣40的扣板42底面的卡笋425呈斜面的内缘时,将扣板42的自由端424略向上撑起,当公扣30的扣舌34上所设的扣孔35前缘滑过母扣40的扣板42的卡笋425的后缘时,母扣40的扣板42底面的卡笋425悬空于公扣30的扣舌34的扣孔35上方,扣板42受复位弹簧43释放压力作用回复紧贴于扣匣41的平行滑轨410上,扣板42底面的卡笋425亦扣卡入公扣30的扣舌34上所设扣孔35内,形成公扣30与母扣40相互扣合的状态。欲将公扣30与母扣40相互扣合的带扣3解开时,使用者只要将母扣40的扣板42的自由端424朝扣匣41的底板411反方向扳动,使扣板42底面的卡笋425随扣板42的自由端424移动而移出公扣30的扣舌34上所设的扣孔35外,扣合的公扣30与母扣40即可被拉动解开,相当便捷。本技术主要的优点在于使用者只要将母扣40的扣板42的自由端424朝扣匣41的底板411反方向适当扳动,使扣板42底面的卡笋425随扣板42移动而移出公扣30的扣舌34上所设扣孔35外,带扣3相互扣合的公扣30与母扣40即被拉动迅速解开,动作简便、确实,不虞有误。以上所举者仅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并非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均效的变形、修饰与应用,凡此当仍包括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带扣,包括一公扣与一母扣,其特征在于公扣的基部设有二横杆,公扣的基部一侧设有一扣舌,扣舌的前端形成一斜面,扣舌前端的斜面内缘设有一扣孔;其中的母扣包括一扣匣、一扣板与一复位弹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母扣的扣匣的底板二边对应形成二侧墙,二侧墙的一端联设有一横杆,二侧墙的对应面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扣,包括一公扣与一母扣,其特征在于:公扣的基部设有二横杆,公扣的基部一侧设有一扣舌,扣舌的前端形成一斜面,扣舌前端的斜面内缘设有一扣孔;其中的母扣包括一扣匣、一扣板与一复位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安
申请(专利权)人:张正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