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836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的结构,它包括减振圈本体(1),所述减振圈本体包括圆环形壁面基体(2)和设于圆环形壁面基体内侧的圆台(3),所述圆台的高度大于圆环形壁面基体的高度,所述圆台与圆环形壁面基体之间设有圆环形凹槽(4),所述圆台上设有减振圈颈部(5),所述减振圈颈部上端设有减振圈帽盖(6),所述减振圈帽盖包括圆环顶面(7)和设于圆环顶面上的圆弧过渡面(8),所述圆环形壁面基体下方设有减振圈主体部(9),所述减振圈主体部、圆台、减振圈颈部和减振圈帽盖的内侧中心设有贯通的空腔(10),所述减振圈主体部外侧设有至少两个圆环形加强筋(11)。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减振的结构,结构设计合理,减振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振的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圈
,尤其涉及一种减振的结构。
技术介绍
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振动现象,容易对机械设备造成损坏,而减振的结构通常是为了减少机械振动对机器、结构或仪表设备正常工作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目前的减振的结构大都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减振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且减振效果好的减振的结构。其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振的结构,它包括减振圈本体,所述减振圈本体包括圆环形壁面基体和设于圆环形壁面基体内侧的圆台,所述圆台的高度大于圆环形壁面基体的高度,所述圆台与圆环形壁面基体之间设有圆环形凹槽,所述圆台上设有减振圈颈部,所述减振圈颈部上端设有减振圈帽盖,所述减振圈帽盖包括圆环顶面和设于圆环顶面上的圆弧过渡面,所述圆环形壁面基体下方设有减振圈主体部,所述减振圈主体部、圆环形壁面基体、圆台、减振圈颈部和减振圈帽盖的轴向中心线相同,且减振圈主体部、圆台、减振圈颈部和减振圈帽盖的内侧中心设有贯通的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上开设有缓冲减振凹槽,所述缓冲减振凹槽包括第一缓冲减振凹槽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所述第一缓冲减振凹槽设于所述空腔的内壁上部,所述第二缓冲减振凹槽设于所述空腔的内壁下部,所述减振圈主体部外侧设有至少两个圆环形加强筋,所述圆环形凹槽的横截面为U形。较佳的,所述圆环形凹槽内设有一层不锈钢保护层,所述不锈钢保护层的厚度为1-10mm。较佳的,所述减振圈本体为丁苯橡胶或者顺丁橡胶或者异戊橡胶。较佳的,所述减振圈主体部、圆环形壁面基体、圆台、减振圈颈部和减振圈帽盖为一体成形的。较佳的,所述第一缓冲减振凹槽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均为圆环形凹槽结构。较佳的,所述第一缓冲减振凹槽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均至少为一个。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减振的结构,结构设计合理,减振效果好;圆台的高度大于圆环形壁面基体的高度,圆台与圆环形壁面基体之间设有圆环形凹槽,结构设计合理;空腔的内壁上开设有缓冲减振凹槽,缓冲减振凹槽包括第一缓冲减振凹槽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第一缓冲减振凹槽设于空腔的内壁上部,第二缓冲减振凹槽设于空腔的内壁下部,通过第一缓冲减振凹槽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可以使得减振的结构的减振效果好;圆环形凹槽内设有一层不锈钢保护层,不锈钢保护层的厚度为1-10mm,可以起到保护圆环形凹槽的作用;减振圈本体为丁苯橡胶或者顺丁橡胶或者异戊橡胶,可以使得减振圈本体的耐磨性好且耐老化;减振圈主体部外侧设有至少两个圆环形加强筋,结构设计合理,加强了减振圈主体部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减振圈本体,2.圆环形壁面基体,3.圆台,4.圆环形凹槽,5.减振圈颈部,6.减振圈帽盖,7.圆环顶面,8.圆弧过渡面,9.减振圈主体部,10.空腔,11.缓冲减振凹槽,11-1.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2.第二缓冲减振凹槽,12.圆环形加强筋,13.不锈钢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减振的结构,它包括减振圈本体1,所述减振圈本体1包括圆环形壁面基体2和设于圆环形壁面基体2内侧的圆台3,所述圆台3的高度大于圆环形壁面基体2的高度,所述圆台3与圆环形壁面基体2之间设有圆环形凹槽4,所述圆台3上设有减振圈颈部5,所述减振圈颈部5上端设有减振圈帽盖6,所述减振圈帽盖6包括圆环顶面7和设于圆环顶面7上的圆弧过渡面8,所述圆环形壁面基体2下方设有减振圈主体部9,所述减振圈主体部9、圆环形壁面基体2、圆台3、减振圈颈部5和减振圈帽盖6的轴向中心线相同,且减振圈主体部9、圆台3、减振圈颈部5和减振圈帽盖6的内侧中心设有贯通的空腔10,所述空腔10的内壁上开设有缓冲减振凹槽11,所述缓冲减振凹槽11包括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1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11-2,所述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1设于所述空腔10的内壁上部,所述第二缓冲减振凹槽11-2设于所述空腔10的内壁下部,所述减振圈主体部9外侧设有至少两个圆环形加强筋12,所述圆环形凹槽4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圆环形凹槽4内设有一层不锈钢保护层13,所述不锈钢保护层13的厚度为5mm。所述减振圈本体1为丁苯橡胶或者顺丁橡胶或者异戊橡胶。所述减振圈主体部9、圆环形壁面基体2、圆台3、减振圈颈部5和减振圈帽盖6为一体成形的。所述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1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11-2均为圆环形凹槽结构。所述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1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11-2均至少为一个。在实施过程中,将机械设备的机脚套设于减振的结构的圆环形凹槽4内的不锈钢保护层13上,即可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故不能依此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装饰,皆应属于本专利技术覆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减振圈本体(1),所述减振圈本体(1)包括圆环形壁面基体(2)和设于圆环形壁面基体(2)内侧的圆台(3),所述圆台(3)的高度大于圆环形壁面基体(2)的高度,所述圆台(3)与圆环形壁面基体(2)之间设有圆环形凹槽(4),所述圆台(3)上设有减振圈颈部(5),所述减振圈颈部(5)上端设有减振圈帽盖(6),所述减振圈帽盖(6)包括圆环顶面(7)和设于圆环顶面(7)上的圆弧过渡面(8),所述圆环形壁面基体(2)下方设有减振圈主体部(9),所述减振圈主体部(9)、圆环形壁面基体(2)、圆台(3)、减振圈颈部(5)和减振圈帽盖(6)的轴向中心线相同,且减振圈主体部(9)、圆台(3)、减振圈颈部(5)和减振圈帽盖(6)的内侧中心设有贯通的空腔(10),所述空腔(10)的内壁上开设有缓冲减振凹槽(11),所述缓冲减振凹槽(11)包括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1)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11‑2),所述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1)设于所述空腔(10)的内壁上部,所述第二缓冲减振凹槽(11‑2)设于所述空腔(10)的内壁下部,所述减振圈主体部(9)外侧设有至少两个圆环形加强筋(12),所述圆环形凹槽(4)的横截面为U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减振圈本体(1),所述减振圈本体(1)包括圆环形壁面基体(2)和设于圆环形壁面基体(2)内侧的圆台(3),所述圆台(3)的高度大于圆环形壁面基体(2)的高度,所述圆台(3)与圆环形壁面基体(2)之间设有圆环形凹槽(4),所述圆台(3)上设有减振圈颈部(5),所述减振圈颈部(5)上端设有减振圈帽盖(6),所述减振圈帽盖(6)包括圆环顶面(7)和设于圆环顶面(7)上的圆弧过渡面(8),所述圆环形壁面基体(2)下方设有减振圈主体部(9),所述减振圈主体部(9)、圆环形壁面基体(2)、圆台(3)、减振圈颈部(5)和减振圈帽盖(6)的轴向中心线相同,且减振圈主体部(9)、圆台(3)、减振圈颈部(5)和减振圈帽盖(6)的内侧中心设有贯通的空腔(10),所述空腔(10)的内壁上开设有缓冲减振凹槽(11),所述缓冲减振凹槽(11)包括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1)和第二缓冲减振凹槽(11-2),所述第一缓冲减振凹槽(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双扣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胶木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