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756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属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所述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包括包覆所述原水管道的加固土和设置于所述原水管道两侧的钢板桩;通过加固土良好的土质,从而对原水管道形成保护,加固土将作用荷载均匀传递至原水管道上,有效防止原水管道因集中荷载造成较大变形;并在原水管道两侧的加固土中设置钢板桩,从而将原水管道周围的加固土与钢板桩外侧土体分隔开,从而有效避免因钢板桩外侧土体开挖导致的荷载变化影响原水管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属于地下工程施工

技术介绍
现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工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与城市固有管道发生交叉或部分重叠的情形。例如,城市中地铁隧道的长线连续施工,必然会与城市固有管道交叉。多数城市固有管道都关系到周围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因此,在施工中要确保管线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固有管线中,原水管道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中断的重要供水管道,其保护标准愈发严格,根据原水管保护要求,其变形控制标准为:最大沉降及隆起量为≤5mm;接头处差异变形≤2.5mm。又由于原水管道直径较大(常规为2-4米),保护过程中更是愈发困难。在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原水管影响最主要的因素为基坑开挖所产生的土体回弹和上浮。基坑开挖完成后,基坑底面的变形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开挖后的卸载引起的回弹量;另一部分是基坑周围土体在自重作用下使坑底土向上隆起量。土体回弹或土体上浮都会对原水管侧面及底面产生压力,致使原水管发生变形或位移。现有管线保护技术多为设置包管装置,或明挖之后对管道进行加固,但并不适用于大直径的原水管道,故急需一种针对大直径原水管的施工保护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管线保护技术中设置包管装置或明挖后对管道进行加固的施工方案,并不适用于对变形量要求严格的大直径原水管道的保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原水管道周围设置有通过旋喷桩形成的加固土,在原水管道两侧的加固土中各设置一排钢板桩将加固土与钢板桩外侧土体隔离开,从而有效防止因土体卸载造成原水管道上浮、以及周围土体自重引起原水管道隆起的问题,使原水管道的变形量严格控制在标准要求的范围内。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包括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包括:加固土,在所述原水管道周围由旋喷桩形成加固土,并包覆所述原水管道;以及,设置于所述原水管道两侧的所述加固土中的钢板桩。优选为,所述原水管道与两侧的所述加固土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5m,与顶部的所述加固土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m。优选为,所述原水管道下方的所述加固土的厚度大于等于2m。优选为,相邻的所述钢板桩之间采用骑缝搭接。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通过旋喷桩施工在原水管道周围形成加固土,通过加固土良好的土质,从而对原水管道形成保护,加固土将作用荷载均匀传递至原水管道上,有效防止原水管道因集中荷载造成较大变形;并在原水管道两侧的加固土中设置钢板桩,从而将原水管道周围的加固土与钢板桩外侧土体分隔开,从而有效避免因钢板桩外侧土体开挖导致的荷载变化影响原水管道。附图说明图1至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地下原水管道保护施工方法的参考图。1-原水管道;2-土体;21-槽;22-原水管道侧上方土体;23-原水管道上方土体;3-加固土;4-钢板桩;5-底板;51-底板一;52-底板二;53-后浇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结合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实施例一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该施工方法作进一步介绍。该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S1.参考图1所示,进行旋喷桩施工,对原水管道1周围土体2进行加固,使加固土3包覆原水管道1。在旋喷加固施工时,实时监测原水管道1变形数据,并及时调整旋喷浆液流向、土体2置换率、施工速率。在施工时,需要根据图纸精确勘测原水管道1的位置,在原水管道1周围一定区域内进行旋喷桩满堂加固,利用加固土3对原水管道1进行全方位包裹。为了防止加固土3对原水管道1造成过大压力,需要对加固土3与原水管道1之间的距离作进一步限定,优选为,原水管道1与两侧的加固土3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5m,与顶部的加固土3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m。也就是说,原水管道1周围仍包裹一层一定厚度的土体2,再往外才是加固土3。为了对原水管道1进行有效保护,原水管道1下方的加固土3不能太薄,优选为,原水管道1下方的加固土3的厚度大于等于2m。为防止地下水流失致使原水管道1周围土体变形,从而导致原水管道1上浮,对加固土3区域不做降水处理,仅在周边未加固区域对原水管道侧上方土体22(参见图2)进行降水。S2.参考图2所示,在原水管两侧水平距离为L处进行土体2开槽,形成槽口21。为了防止开槽时,土体2压力变小对原水管道1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控制槽口21距离原水管道1的水平距离,优选为,L≥15m,作为举例,槽口21底角距离原水管道1的水平距离为20米。同时,为了保证槽口21安全稳定,开槽时采用放坡开挖,坡比小于等于1:1.25;为了保证具有足够的施工空间,槽口21底宽度大于等于0.6米,最为举例,槽口21底部宽度为1m。S3.参考图3所示,采用静力压桩机械在槽口21底部连续插入一排钢板桩4。优选为,相邻的钢板桩4之间采用骑缝搭接。骑缝搭接相对于焊接,具有施工效率高的优点,同时,钢板桩4还能够很好地将其两侧加固土3进行隔离。S4.结合图3和图4所示,对原水管道侧上方土体22进行开挖,然后铺设原水管道1侧上方的底板一51的钢筋,立模后浇筑底板一51的混凝土,使底板一51的朝向钢板桩4顶部的钢筋伸出底板一51的端部。原水管道侧上方土体22也称之为槽口21外侧土体。S5.结合图4和图5所示,对原水管道上方土体23进行开挖,然后铺设原水管道1上方的底板二52的钢筋,立模后浇筑底板二52的混凝土,使底板二52的朝向钢板桩4顶部的钢筋伸出底板二52的端部。原水管道上方土体23也称之为两槽口21之间的土体。S6.参考图6所示,待底板二52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拔出钢板桩4,将底板一51和底板二52的钢筋的伸出端焊接在一起,并浇筑后浇带53的混凝土,使底板一51、底板二52、后浇带53形成一整体结构的底板5。需要说明的是,底板5可以是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底板,也可以是其它建筑物施工中的底板。优选为,钢板桩4顶标高为底板一51、底板二52的底标高。进一步,底板一51、底板二52的钢筋的伸出端临时焊接在钢板桩4顶部,对钢板桩4顶部起到临时固定支撑作用。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旋喷桩对原水管道1周围土体2进行加固,取消了传统施工中降水这一挖土必须的施工措施,避免了降水过程中因水体的流失致使土体2上浮,导致原水管道1向上产生偏移的情况,同时加固土3良好的土质,能够将荷载均匀传递至原水管道1,也能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原水管道1产生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其产生较大变形;(2)在原水管两侧各设置1排钢板桩4,将原水管道1周边加固土3与钢板桩4外侧开挖区域下方的土体2隔绝开来,在原水管道侧上方土体22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后,避免了因卸荷致使原水管道1周边土体2、加固土3向周边挤扩,设置钢板桩4和加固土3能很好的解决这个土体回弹的变形问题,保证原水管道1周边土体的固有形状,降低原水管道1因原水管道侧上方土体22开挖而产生的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固土,在所述原水管道周围由旋喷桩形成加固土,并包覆所述原水管道;以及,设置于所述原水管道两侧的所述加固土中的钢板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固土,在所述原水管道周围由旋喷桩形成加固土,并包覆所述原水管道;以及,设置于所述原水管道两侧的所述加固土中的钢板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原水管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管道与两侧的所述加固土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燕青徐亭张铭孔德志黄轶褚伟青郑晏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