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间隔织物的包边方法,涉及一种织物用品的包边工艺。提供一种经编间隔织物的包边方法和经编间隔织物的包边装置。经编间隔织物的包边装置设有2套针车拉筒,第1针车拉筒设有固定支架、上下丝带槽、拉链定位槽、上下导带器;第2针车拉筒设有固定支架、导向板、U形拉板和导带器。将第1针车拉筒安装在针车机上;将半边拉链固定在拉链定位槽内,两条丝带装在上下丝带槽内,开动针车将半边拉链和两条丝带缝在一起得带半边拉链的包边丝带;将第2针车拉筒安装在针车机上;将带半边拉链的包边丝带装入第2针车拉筒,并将包边丝带从导带器穿出;将经编间隔织物芯材紧贴在U形拉板和导向板内壁,在针车牵引下即完成包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织物用品的包边工艺,尤其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经编间隔织物是高密高弹三维立体的革命性软体材料,它是"X-90° "结构支撑,中空 立体,双面网孔,它将是一种取代用于家居寝具材料的良好材料。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具 有比较好的支撑性和弹性的经编间隔织物的厚度为1 2cm。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能与床 和人体体重相配合,需要更厚的经编间隔织物,又要能保证比较好的支撑性和弹性,这就需 要对经编间隔织物进行裁切叠合,但这种材料在叠合和裁切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1. 剪切后的经编间隔织物芯材周边有许多毛刺,不仅容易刺伤皮肤,而且外形粗糙不美观。2. 经编间隔织物层与层之间结合后其四周无法联合,容易产生脱层;若用溶胶粘结就会 有粘手感,且不卫生;同时又会影响经编间隔织物的透气性和可洗性。3. 传统工艺只能用布或网布缝边,这也只是对单层的经编间隔织物芯材的包边方法;但 是对于多层的芯材包边就用溶胶粘合,而后用经编网布和拉链包边而成,上下层网布用手工 固定,再用拉链连结,将叠合的经编间隔织物完全包裹。公开号为CN101037827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提供一种以间隔纱线的形态稳定性来提高抗 压性能的经编间隔织物的形成方法。它在双针床经编机上形成,其过程是以分别对应于前、 后针床的织针的梳ffi各自垫喂纱线在各针床上形成编链结构组织;以经编机中间部位的梳栉 对前后针床的一一对应的织针轮流垫喂纱线进行前后连接编织,即以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前后 针床的编链进行跨接,形成一条条独立的有一定宽度的梯形带状组织;以分别对应于前针床 和后针床织针梳栉对各自针床的织针进行有选择的衬纬或成圈方式的横向连接运动,将各针 床编织成的横向不相连接的独立的条状编链在适当的位置两两相连成网眼结构组织,两两编 链相连的部分就成为网眼组织的柱体,而不相连的部分就可拉展成为网眼组织的孔眼,这也 就是将一条条有一定宽度的梯形带状组织连接成具有厚度的整体结构的间隔型网眼经编织 物;对横向连接梳栉,综合考虑两个针床的相互配合进行穿对纱,让前后针床编织成的网眼 在织物的横向成为交错配置状态,使将前后针床织针编织成的编链进行跨接的间隔纱线相互间在织物横截面上的几何形态成为连续的"W"形,达到提高的间隔纱线的形态稳定性和间隔 织物的抗压能力的目的。公开号为CN101037828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提供一种双面大尺寸网孔结构经编间隔织 物的形成方法。它在双针床经编机上形成,其过程是以两把或两把以上的梳栉分别对应于 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进行横向互不相连的编链编织;另以一把或一把以上的梳栉对前后 针床的织针编织成的编链以一定的间隔距离进行前后跨接,形成一条条的独立的有一定宽度 的梯形带状条组织;再以两把或两把以上的梳栉对各自针床进行衬纬编织,将各自针床编织 成的原本横向不相连接的独立的条状编链在网孔的柱体位置两两横连,这也就将一条条有一 定宽度的梯形带状条组织连接成了既具有厚度又成为片状整体结构的间隔型网眼经编织物。 因为梯形带状条组织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又因为在设计和制造时,衬纬纱线可以根据网眼的 大小对需要成为网眼组织的柱体部分方便地实现两两横连,以及对柱体及柱体之间的连接边 进行长度的控制,这就达到了双面大尺寸网孔结构经编间隔织物编织的目的。公告号为CN2923763的技术专利提供一种在上下表层织物间固接有弹性支撑间隔层 的经编间隔织物,具有上表层和下表层,上表层和下表层均为镂空花纹织物,上表层和下表 层镂空花纹边缘有结点,上表层和下表层间固接有弹性间隔层,弹性间隔层由弹性间隔丝束 组成,弹性间隔丝束与上表层和下表层在结点处固接。该技术延伸性好、柔韧性好,具 有较好回复弹性和压縮稳定性,可以平稳均衡地承载身体的重量;弹性间隔层为一个由弹性 间隔丝束支撑的大容积空间,有助于调节接触面的温、湿度,或防止水分和热量的聚集,通 风透气,可防止细菌滋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规有的经编间隔织物包边工艺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经编间隔 织物的包边方法和经编间隔织物的包边装置。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经编间隔织物的包边装置对经编间隔织物进行包边,经编间隔织物的包 边装置设有第1针车拉筒和第2针车拉筒,第1针车拉筒设有固定支架、上丝带槽、下丝带 槽、拉链定位槽、上导带器和下导带器,固定支架上设有用于与针车连接的调节螺孔,上丝 带槽、下丝带槽和拉链定位槽设于固定支架下方,拉链定位槽设于上丝带槽与下丝带槽之间, 上导带器的一端固定在上丝带槽的一端;第2针车拉筒设有固定支架、导向板、U形拉板和 导带器,固定支架上设有用于固定在针车上的调节螺孔,导向板和U形拉板设于固定支架上, U形拉板与导向板连接,导带器的一端固定在U形拉板的一端。在第l针车拉筒中,上丝带槽设在最高处,拉链定位槽居中,下丝带槽处于最低处。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 将第1针车拉筒安装在针车机上;2) 将半边拉链固定在第1针车拉筒的拉链定位槽内,将两条丝带分别装在第1针车拉筒 的上丝带槽和下丝带槽两个丝带槽内,半边拉链和两条丝带形成三层重叠;3) 开动针车将半边拉链和两条丝带缝在一起,即得到带半边拉链的包边丝带;4) 将第2针车拉筒安装在针车机工作板上;5) 将带半边拉链的包边丝带装入第2针车拉筒,并将包边丝带从第2针车拉筒的导带器 穿出;6) 将经编间隔织物芯材紧贴在第2针车拉筒的U形拉板和导向板内壁,在经编间隔织 物芯材穿过时,拉链始终定位在第1针车拉筒的拉链定位槽内不会跑动,两条丝带在上丝带 导槽和下丝带导槽内保持正面状态,在针车牵引力作用下即将带有半边拉链的包边丝布整齐 地将经编间隔织物芯材周边包好,完成经编间隔织物芯材的包边。与现有的经编间隔织物包边工艺相比,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较厚的丝带包边,因此解决了现 有的经编间隔织物包边后存在许多毛刺的问题,其包边后的产品周边非常平整、美观。由于 每层经编间隔织物都可以采用拉链连接,因此包边后的产品周边没有溶胶,没有粘手感。同 时也保证了经编间隔织物的透气性、可洗性、支撑性和弹性,每层经编间隔织物的连接处层 次感分明,大大提升了产品档次。由于现有的经编间隔织物芯材内胆是用网布包裹的,因此 手工量大,工艺又繁琐,而本专利技术采用辊筒以及相应的工艺方法,因此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网 布,降低成本,而且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第1针车拉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第2针车拉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1和2,本专利技术采用针车拉筒对经编间隔织物进行包边,针车拉筒设有第1针车 拉筒(参见图1)和第2针车拉筒(参见图2),第l针车拉筒设有固定支架ll、上丝带槽12、 下丝带槽13、拉链定位槽14、上导带器15和下导带器16,固定支架11上设有用于与针车 连接的调节螺孔lll,上丝带槽12、下丝带槽13和拉链定位槽14设于固定支架11下方,拉 链定位槽14设于上丝带槽12与下丝带槽13之间,上导带器15的一端固定在上丝带槽12的 一端。在第l针车拉筒中,上丝带槽12设在最高处,拉链定位槽14居中,下丝带槽13处于 最低处。第2针车拉筒设有固定支架21、导向板22、 U形拉板23和导带器24,固定支架21上 设有用于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经编间隔织物的包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第1针车拉筒安装在针车机上; 2)将半边拉链固定在第1针车拉筒的拉链定位槽内,将两条丝带分别装在第1针车拉筒的上丝带槽和下丝带槽两个丝带槽内,半边拉链和两条丝带形成三层重叠; 3)开动针车将半边拉链和两条丝带缝在一起,即得到带半边拉链的包边丝带; 4)将第2针车拉筒安装在针车机工作板上; 5)将带半边拉链的包边丝带装入第2针车拉筒,并将包边丝带从第2针车拉筒的导带器穿出; 6)将经编间隔织物芯材紧贴在第2针车拉筒的U形拉板和导向板内壁,在经编间隔织物芯材穿过时,拉链始终定位在第1针车拉筒的拉链定位槽内不会跑动,两条丝带在上丝带导槽和下丝带导槽内保持正面状态,在针车牵引力作用下即将带有半边拉链的包边丝布整齐地将经编间隔织物芯材周边包好,完成经编间隔织物芯材的包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玲,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福联精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