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绒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0913 阅读:4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起绒织物,该织物中,由具有0或100捻回/米以下捻矩的无捻矩或低捻矩聚酯多根长丝构成的无捻交织纱线,以扁平状态被铺置,作为构成起绒织物地部的经纱和纬纱,该织物没有地部厚重感,具极好成型性和缝制性。并且还使其可能形成长度短的绒头(短于1.5mm)。此外,通过设定作为绒头纱线的合股长丝和纱线的粗细度,可织造出各种各样的起绒织物,如类似丝绒、类似俄国羔皮、类似阿蒙增绉纹呢和类似仿麂皮的织物。(*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缝纫性和成形性,质量轻且具有柔软性的起绒织物。更确切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的起绒织物,尤其是一种绒头织物,其可用于车辆的内装饰、室内装饰和外衣及宽松的长裤。
技术介绍
用于车辆内装饰和室内装饰的绒头织物所代表的起绒织物,通常是以下列方式制成的。首先,将两组地经纱和地纬纱织成两片地组织,并且以一根绒头纱线或多根绒头纱线作为交织的经纱往复于两地组织之间,两织物交织在一起。然后,在织机上用切刀切断两地组织之间的绒头纱线,由此获得绒面彼此相对的两片绒头织物。通常,尼龙纺制的纱线被用作车辆内装饰的绒头织物的绒头纱线。然而,就高耐光性和降低原纱线成本来说,用聚酯纱线替代尼龙纱线的需求已日益增长,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公开号63-256748、6-102744和8-120542所示,这些专利对于聚酯绒头纱线的横截面形状和如何使用这些纱线提出了各种建议。于是,聚酯(T)/人造丝(R)的混纺纱线(以下称为T/R纺制的纱线)的两合股线被传统地用于聚酯绒头织物的地纱,即地经纱和地纬纱。把两合股纱线配置于地组织部分的聚酯绒头织物,因其除了高强度外,他们还含有人造丝,使其符合阻燃标准而无需防燃处理。因此,迄今还没有提出有关地纱的实质性建议。也就是说,对于绒头织物的地纱的一些建议仅包括如下一种建议是将低熔点纤维与上述的T/R纺制的纱线混合,并在织造之后熔融低熔点纤维,由此防止绒头纱线脱落而无需使用底布树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公开号61-146841);一种建议是改善地纱伸长特性(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号8-302564)以致在形状上伸长。可以说实际用于绒头织物的地纱的原料仅是T/R纺制的纱线并不过份。可是,当纺制的纱线被织造时,若采用单纱会显著地降低织造特性。因此,纺制的纱线是以双合股纱线来使用的,其中纺制的纱线是合股并被加捻的。尤其是,在复杂结构,如绒头织物中,纺制的纱线不能作为单纱使用,因为时常出现断线,而对于地纱和绒头纱,根据其纱线支数,纺制的纱线是通过合股和加捻2或3根纺制纱线来使用的。在绒头织物中,地组织也牢固地形成,并且在坯布状态下已形成垂直竖立的绒头纱线。为此,通常,在后处理阶段,仅要求在绒头线刷绒以改善覆盖性,以及梳理整理绒头垂直竖立性之后,通过剪绒均匀构成绒头长度。关于该绒头长度,纺制的纱线已知具有许多打结部分,则在剪绒时要求格外小心不要切断结头。因此,绒头长度通常不能调节到小于1.5mm。此外,为防止绒头纱线脱落,绒头织物要进行背面上胶处理。这样获得的绒头织物的地厚度是非常厚的,因为在此使用的是T/R纺制纱线的两合股线,并且纱线本身是圆形的。因此,尽管垂直竖立绒头织物被牢固形成,但他们具有一些缺点,即伸长度低,地厚度较厚,并且当多个起绒片在机器上缝纫时难以缝制。尤其是,最近盛行于接合和成形片材中,相当于缝制片材线缝的深牵引形状构成时,他们显得太厚,因此难以形成所要求的形状。此外,通过纺制纱线来织造地部,并且通过纺制纱线(合股和加捻纱线)或绒头纺制纱线而交织两片地组织。因此在上述两种情况中,都要使用粗的纱线。结果是,所谓“绒头裂缝现象”易发生在地部,在绒头纱线之间被看见。为使该缺点不显著,则在地纱线中用纺染纤维(短纤维)与纺制的纱线混合。然而,对于该现象这不是一个妥善措施。此外,当片材形状为曲面形状时,上述的绒头裂缝缺点更加显著。因此绒头织物难以应用。当然,使用绒毛长度长的绒头纱线其结果不会有绒头裂缝现象,然而,织物的密度会增加很大,从而造价升高,并且与车辆需降低重量的要求相矛盾。因此绒头织物难以用作内装饰的布料。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起绒织物,该绒头织物没有地厚感,且有优良的成形性和缝制性,并还有可能形成短的绒头长度(小于1.5mm)。解决问题的措施为解决传统绒头织物所代表的起绒织物出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人基本重新审阅了用于绒头织物的原料和制造工艺。其结果是,本专利技术人尤其注意到绒头织物的地组织与地组织厚度(地厚)的关系,并利用由聚酯丝构成的无捻、交织、卷曲的纱线在地经和地纬中的扁平化现象,由此获得地厚感减少,重量轻,易缝制和成型,且起绒纱线不易有绒头裂缝现象的起绒织物。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由起绒部和地部组成的起绒织物,其特征在于具有0或100捻回/米或以下的无捻矩或低捻矩聚酯多根长丝组成的无捻、交织纱线,以扁平状态被布置构成地部的经纱和纬纱。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起绒织物照片的横截面图示意图(后面给出的实施例1);图2示出传统起绒织物照片的横截面图示意图(后面给出的比较实施例1);图3是用来说明起绒织物抗弯刚度测定的示意图;图4是绒头密度与绒头下陷特性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获得的类似丝绒产品的照片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获得的类似俄国羔皮产品的照片,(a)是其侧视图,(b)是起绒面的平面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获得的类似阿蒙增绉纹呢产品的照片,(a)是其侧视图,(b)是起绒面的平面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获得的类似仿麂皮产品的照片,(a)是其侧视图,(b)是起绒面的平面图。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在图7情况下,以具有S方向捻矩的交织无捻假捻卷曲纱线获得的无捻、交织纱线(300旦尼尔)被分别用于地经Wp和地纬Wf,以其织成一种织物。在图2情况下,T/R纺制的纱线(公制支数30′S X2合股纱线)被用于地部Gc作为经纱Wp′和纬纱Wf′。在各附图中,Pw表示绒头长度,Gw表示地厚,而Tw表示总厚度。由上述两种情况比较可看到,传统产品所使用的纺制纱线的经纱Wp′和纬纱Wf′都是圆形的。相反,在本专利技术的情况下,经纱Wp和纬纱Wf都压制成扁平状。其结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起绒织物第一个消除了地厚感。下面将进一步描述。用于起绒织物地纱和绒头纱线的纺制纱线是短纤维的聚集体,并具有许多绒毛,捻数和结头。因此,为改善地组织的织造特性,绒头纱线,地经纱和地纬纱都是在许多单纱被合股和加捻状态下而织造和整理的。当然,起绒织物的地组织部分的厚度Gw将影响缝制性和成型性,并且地厚较薄会产生较低的弯曲刚性,从而使其易缝制并有良好的成型性。地厚Gw与经纱Wp,纬纱Wf和绒头纱线P的粗细度有关,并与织物组织有关,还随这些纱线有无捻度而异。当单纱线被强捻时(纺制纱线的单纱为其实例),两单纱线的合股纱线在横截面上是难以变形的,而最终却合股为圆状。在这方面,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无捻、交织纱线通过施加外力在横截面上被变形,从而使其易于压扁。当纱线合股时,各自横截面被变形,且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横截面。也就是说,地组织可通过弱捻或无捻状态下的纱线而加以织造。因此,该组织中的纱线的横截面被压成扁平状,其可消除地厚感。此外,交织纱线本身是一种纤丝纱线,这样纺制纱线上所观察到的多余结头便不存在。绒头长度因此在剪绒时能自由地调整。也就是说,不用说传统普通的绒头长度,就是带有结头的纺制纱线所不能实现的0.5mm至1.5mm以下长度的短绒头,也容易达到。因此,在后者短绒头的情况中,当着色的纱线被布置在地部的经纱Wp和/或纬纱Wf上时,地部的颜色也通过绒头纱线(从绒头纱线间)而鲜明地看到。因此,就整体而言能达到美感色彩效果。着色纱线可以是纺染纱线或是染色纱线,或是不同颜色的长丝的合股和加捻纱线或混合纱线。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要由起绒部分和地部构成的起绒织物,其特征在于,捻矩为0或100捻回/米或其以下的无捻矩或低捻矩聚酯多根长丝组成的无捻交织纱线,以扁平状态铺置作为构成地部的地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勤鸟屋尾学浜岛德充
申请(专利权)人:帝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