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贞惠专利>正文

织带机综框拉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8863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织带机综框拉簧装置,它主要是在上、下固定板间组装有片状的拉簧,该拉簧采取整片状的结构。同时在该拉簧上可设置多个结合孔或依需要开设有多道纵长方向的缝隙,从而可配合夹板与结合钉使拉簧的两端与上、下固定板相结合,弹性均匀且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织带机,特别涉及一种设置在织带机中用以拉动综框复位的拉簧装置。织带机的种类繁多,但无论何种型式,均必须采用“综框”来控制其经线的动作。绝大多数的织带机在结构配置上均仅对综框的操作采用单向施力,并以弹簧或相关机构来复位。然而近年来电脑控制的织带机得到发展后,各个厂商所生产的织带机已朝向高速操作的方式发展。为了能够在操作瞬间使综框达到定位,复位的装置就显得非常重要。现有的织带机中有一种是利用“拉簧装置”来进行综框复位的,其结构如图7所示。在该拉簧装置90中以两组拉簧92来控制一综框复位,每一组拉簧92是由四根断面呈方形的弹性材质制成,例如高弹力橡胶制成的弹性元件。在二组拉簧92的上端分别固定设有一吊管94,可通过吊孔940固定悬挂至机架上。在二组拉簧92的下端则分别设有衔接管96,该二衔接管96的下方与衔接架98衔接,并由衔接架98连接综框。前述的拉簧装置在使用时确实能够达到设计时所要求的实用性功效,然而在精密的检测分析下,发现其结构设计并不够完善。由图8来看,是一现有的拉簧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可以见到该拉簧92与吊管94及衔接管96相结合的方式。拉簧92上端穿入吊管94下端内,拉簧92下端穿入衔接管96上端内,并以胶合或其他方式相结合,然后将吊管94下端及衔接管96的上端周围打扁,以提供拉簧92的一份夹持固定力量。然而在研究中发现,此种型式的拉簧装置在使用中最常发生的问题在于拉簧92断裂,且最常发生断裂的位置在其上端与吊管94的衔接处或下端与衔接管96的衔接处,原因在于其固定方式不理想。因为将吊管94或衔接管96打扁的方式来夹合具有弹性的拉簧92,必然无法达到稳固结合的功效;同时会对拉簧92造成不当的压迫与变形,影响到其应有的弹性,甚至于造成受压迫部位的材质受损。另外,在实验中发现此种型式的拉簧装置采用两组拉簧92共用,虽然二组拉簧92的拉力由衔接架98汇总后对综框施力,但在实际使用时该二组拉簧92不易提供相等的拉力。也就是二组拉簧92在受力时其伸长的长度并不相同,因而会造成受力较大的一组拉簧92较易受损。同时在使用中会使衔接架98产生摆荡现象,此一现象在高速运转时更为明显,这就是现有拉簧装置在结构设计上不完善所造成的问题。还有,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发现因为组装人员组装时不够仔细,而使得吊管94或衔接管96倾斜或偏移,使拉簧92产生扭曲。甚至于因组装人员的粗心而使拉簧92在组装时发生扭转现象,其必然会造成拉簧装置的受力不均,由此会影响到拉簧装置的使用寿命。虽然前述现有拉簧装置在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异常状况不会对织带机的运转造成太大的干扰,但会严重影响拉簧92的使用寿命。因为一旦一组拉簧92中的任一根弹性元件发生断裂,就必须停机进行更换;而且每次更换必然是两组同时更新,由此造成材料浪费。有些生产厂商为了避免停机所造成的作业中断,他们在每次定期维修保养时就将所有的拉簧装置一并更新,由此增加了生产成本。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带机综框拉簧装置,它主要是采取整片状的拉簧结构,同时在该拉簧上开设有多个结合孔或依需要开设多道纵长方向的缝隙,从而可配合夹板与结合钉将拉簧的两端与上、下固定板相结合,它通过适当的结构配置,以提供均匀的拉力,并可提高整体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织带机综框拉簧装置,它包括一拉簧,是采取整片状的结构;一上固定板,呈片状,在该上固定板上设有供结合拉簧的钉孔,并在该上固定板上设有吊孔;一下固定板,呈片状,在该下固定板上设有供结合拉簧的钉孔,并在下固定板下缘设有勾部;二夹板,在该夹板上设有与上、下固定板的钉孔位置相配合的钉孔,而与上、下固定板相配合使拉簧的上、下端夹设结合其间;二个以上结合钉,其穿设于上、下固定板的钉孔与夹板的钉孔间,以结合拉簧。所述拉簧上开设有二个以上供结合钉穿设的结合孔。所述拉簧上开设有一道以上纵长方向的缝隙。所述上固定板上的钉孔、下固定板上的钉孔及夹板上的钉孔位置均与拉簧的缝隙位置相配合。所述拉簧上设有三道缝隙使拉簧分成四条等宽的部份,在上、下固定板及夹板上则分别设有五个钉孔,位于中央的三个钉孔恰好对准拉簧上的三道缝隙,位于两侧边的钉孔则位于拉簧的两侧边。所述拉簧的缝隙上、下端分别呈圆弧边缘。本技术的拉簧装置采用整片状的拉簧结构,具有均匀的弹性,以提供综框稳定的复位弹力。该拉簧装置以上、下固定板配合夹板与结合钉的结合方式,能够提供拉簧极佳的结合固定效果,不会对拉簧的结合部位产生不当的压迫或变形,而能够确保其在使用中不会轻易断裂,故能延长拉簧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拉簧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拉簧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拉簧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3和图4为图1所示拉簧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拉簧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6为本技术的拉簧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图7为现有拉簧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8为现有拉簧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阅图1,本技术的拉簧装置较佳实施例是在上、下固定板20、30间组装有片状的拉簧12。配合参阅图2,该拉簧12是采取整片状的结构,同时在该拉簧12上开设有多道纵长方向的缝隙14,缝隙14的上、下端分别呈圆弧边缘。上固定板20呈片状,在上固定板20上设有供结合拉簧12的钉孔22与固定至机架上的吊孔24,下固定板30上亦设有供结合拉簧12的钉孔32。在下固定板30下缘设有勾部34,该勾部34用于与衔接架相结合。本技术的拉簧12与上、下固定板20、30之间,配合夹板50与结合钉54进行结合。在夹板50上设有与上、下固定板20、30的钉孔22、32位置相配合的、且可供结合钉54穿设固定的钉孔52。再配合参阅图3和图4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从中可以见到本技术的拉簧12缝隙14两端可供结合钉54穿过,亦即在上固定板20上的钉孔22、下固定板30上的钉孔32及夹板50上的钉孔52位置均与拉簧12的缝隙14位置相配合。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是在拉簧12上设有三道缝隙14,使拉簧12分成四条等宽的部份,在上、下固定板20、30及夹板50上则分别设有五个钉孔22、32、52,位于中央的三个钉孔22、32、52恰好对准拉簧12上的三道缝隙14,位于两侧边的钉孔22、32、52则位于拉簧12的两侧边。通过结合钉54与夹板50的配合,能够提供拉簧12极佳的固定结合效果。再由图5来看,本技术的拉簧装置的下固定板30是以其下缘的勾部34来与衔接架60相结合的,采取勾合的方式结合组装,在组装上相当便利。衔接架60则是用于与综框70固定结合,由此可通过本技术的拉簧装置来提供综框70复位的弹力。另在图6中示出本技术的拉簧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外形。图中所示的拉簧12呈整片状的结构,在拉簧12上未设置缝隙,但在其配合结合钉54的位置设置有供结合钉54穿过的结合孔(图中未示),如此亦可配合结合钉54与夹板50提供拉簧12极佳的固定结合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织带机综框拉簧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拉簧,是采取整片状的结构;一上固定板,呈片状,在该上固定板上设有供结合拉簧的钉孔,并在该上固定板上设有吊孔;一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织带机综框拉簧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拉簧,是采取整片状的结构;一上固定板,呈片状,在该上固定板上设有供结合拉簧的钉孔,并在该上固定板上设有吊孔;一下固定板,呈片状,在该下固定板上设有供结合拉簧的钉孔,并在下固定板下缘设 有勾部;二夹板,在该夹板上设有与上、下固定板的钉孔位置相配合的钉孔,而与上、下固定板相配合使拉簧的上、下端夹设结合其间;二个以上结合钉,其穿设于上、下固定板的钉孔与夹板的钉孔间,以结合拉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贞惠
申请(专利权)人:林贞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