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及其端模结构和混凝土组件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48283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及其端模结构和混凝土组件的处理方法。该端模结构包括端模具主体(4)。所述端模具主体(4)包括多块钢板,所述多块钢板彼此拼接固定形成指定的截面部件,用于插入于外模具和内模具之间,且与所述外模具和内模具连接围合形成浇筑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端模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受力性能差,在浇筑时容易发生变形,易损坏,加工难度大,整体重量大等技术问题,从而改善了端模结构的使用性以及受力性能,降低制造成本。

Die and its die structure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concrete components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old and its end mold structure and a processing method for the concrete component. The end die structure includes an end die body (4). The end mold body (4)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steel plates, which are spliced and fixed to form a specified section component, which are inserted between the outer die and the inner mold, and are connected to the outer die and the inner die to form the pouring space. The end die structure of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problems of poor force performance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easy to be deformed, easily damaged, difficult to process, and have large overall weight during the pour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usability and force performance of the end die structure and reduce the manufacturing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及其端模结构和混凝土组件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及混凝土塔架制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模具及其端模结构和混凝土组件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端模结构是一种用于浇筑例如风力发电机混凝土塔筒管片的混凝土构件的工具,其通常与外模具和内模具彼此围接,形成浇筑空间。在浇筑空间内注入流体形态下的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成为固体后,拆除外模具、内模具以及端模结构,获得成型的混凝土塔筒管片结构。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现有的端模结构的示意图以及沿图1中A-A线切割的剖面视图,其中,该端模结构包括直钢板1、C形钢板2以及多个加劲肋板3。直钢板1通过螺栓与外模具连接,形成浇筑空间。在直钢板1内侧上设置C形钢板2,C形钢板2朝浇筑空间的方向上凸出,用于在成型的混凝土塔筒管片上形成C型侧边。多个加劲肋板3等距间隔设置在C形钢板2内部,用于增强模具的整体稳定性。但是,由于仅在直钢板1的一侧上通过螺栓固定外模具,这大大降低了端模结构在浇筑混凝土时的受力性能,容易发生变形。其次,通常C形钢板2是由3个长钢板彼此拼接而成,这不仅导致在制造C型侧边时在钢板之间的拼接处容易发生损坏,还同时增加了制造端模结构的用钢量,增加了端模结构的整体重量。另外,加劲肋板3设置在由直钢板1与C形钢板2形成的内部空间中,因此增加了加劲肋板3的焊接难度。此外,如果采用现有的端模结构的模具在后期想要改进或者增加/减少混凝土塔筒的拼缝位置时,预先拆除现有的端模结构,在外模具或内模具中开设用于放置端模结构的法兰板的缝隙,不仅耗时耗力,增加改进成本和施工周期,还破坏外模具或内模具的结构强度。综上,现有的端模结构存在受力性能差,在浇筑时容易发生变形,易损坏,加工难度大,整体重量大成本高,施工周期长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模具及其端模结构和混凝土组件的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端模结构受力性能差,在浇筑混凝土时容易发生变形、易损坏、加工难度大、整体重量大或者改造成本高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模具主体;所述端模具主体包括多块钢板,所述多块钢板彼此拼接固定形成指定的截面部件,用于插入于外模具和内模具之间,且与所述外模具和内模具连接围合形成浇筑空间。优选地,所述端模具主体包括内侧钢板、中间钢板和外侧钢板;所述内侧钢板和外侧钢板分别与中间钢板拼接固定形成以所述中间钢板为截面主体且以所述内侧钢板和外侧钢板为侧壁的截面部件;所述内侧钢板与所述内模具沿径向正对且固定连接,所述外侧钢板与所述外模具沿径向正对且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外侧钢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外连接孔,每个外连接孔与所述外模具上的外连接孔沿径向正对,用于供所述端模结构之外的定位构件穿透所述正对的外连接孔对所述外侧钢板和所述外模具进行固定;和/或,所述内侧钢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内连接孔,每个内连接孔与所述内模具上的内连接孔沿径向正对,用于供所述端模结构之外的定位构件穿透所述正对的内连接孔对内侧钢板和所述内模具进行固定;和/或,所述中间钢板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外模具与内模具之间的径向距离。优选地,所述内侧钢板、中间钢板或外侧钢板中的任一钢板可以是平面钢板或曲面钢板;和/或,当所述内侧钢板与外侧钢板正对时,内侧钢板、中间钢板和外侧钢板相拼接固定形成凹陷部,该凹陷部的开口指向远离所述浇筑空间的方向;和/或,当所述定位构件具体为螺栓时,所述外侧钢板上的每个外连接孔处设置有对应的螺母,所述内侧钢板上的每个内连接孔处设置有对应的螺母。优选地,所述端模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块背部钢板,所述至少一块背部钢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钢板朝向所述浇筑空间的一面上。优选地,当所述至少一块背部钢板具体包括至少两块背部钢板时,所述至少两块背部钢板沿所述中间钢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背部钢板整体上呈台体,该台体的第一底面小于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底面设置在所述中间钢板上,所述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之间连接有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中间钢板之间的夹角呈指定角度。优选地,所述中间钢板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钢筋预留孔;和/或,所述钢筋预留孔具体为指定长度的腰形孔且所述腰形孔的长轴与所述中间钢板的长度方向成指定角度。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端模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肋板,每个所述加强肋板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外侧钢板和内侧钢板上;和/或,每个所述加强肋板具体为平面钢板或者两个三角钢板的拼合体等。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端模结构还包括:附加钢板,设置在所述凹陷部中比所述加强肋板更靠近所述凹陷部开口的指定位置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外侧钢板和内侧钢板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外模具、内模具、以及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端模结构;各端模结构插入于所述外模具与内模具之间;每对所述端模结构中的端模具主体相背对,且与所述外模具和内模具连接围合成一个浇筑空间。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还包括:指定数量的第一密封部件;所述端模具主体中的中间钢板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外模具与内模具之间的径向距离,正对的所述外侧钢板与所述外模具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正对的所述内侧钢板与所述内模具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还包括:指定数量的钢筋和/或第二密封部件;每个所述钢筋呈U形,U形钢筋的端部穿透所述中间钢板的钢筋预留孔插入于所述浇筑空间中,且所述U形钢筋的底部位于远离所述浇筑空间的一侧;和/或,第二密封部件设置在插入连接钢筋后的钢筋预留孔处。优选地,对于一对端模具主体的端模具主体,该对端模具主体各自的中间钢板的相等高度处设置有钢筋预留孔,用于布设所述U形钢筋;和/或,对于两对相邻的端模具主体中相邻的两个端模具主体,该两个端模具主体各自的中间钢板的交错高度处设置有钢筋预留孔,用于布设所述U形钢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模具的混凝土组件的处理方法,包括:将至少一对端模结构与内模具固定连接并密封径向间隙;设置端模结构的U型钢筋;将所述至少一对端模结构与外模具固定连接并密封径向间隙;向所述内模具、所述外模具以及所述端模结构形成的浇筑空间内浇筑混凝土,形成至少一个混凝土组件。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处理方法还包括: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混凝土组件之后,拆除所述外模具和所述内模具;整体吊装至少一个所述混凝土组件及位于每个所述混凝土组件两端的端模结构至指定位置;拆除每个所述混凝土组件的端模结构;利用连接钢筋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混凝土组件的相邻混凝土组件,形成环形整体;利用混凝土或其他密封、灌浆材料密封、浇筑所述相邻混凝土组件的连接处,形成成型的混凝土塔筒管片结构。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获得的有益效果为:1、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端模结构的端模具主体能够形成指定的截面部件,插入到外模具和/或内模具之间并分别与外模具和/或内模具连接,连接方式灵活可选,都能形成浇筑空间;端模结构的端模具主体4是插入在外模具和内模具之间的,无需在外模具和内模具上开设法兰板对应的凹槽,对外模具和内模具的结构和外形基本没有影响,增强了外模具和内模具的结构强度,且节省了对外模具和内模具进行切割和焊接等工作量;当端模具主体与外模具和内模具都连接时使得三者之间的连接性能更加可靠,大大增强了端模结构的受力性以及整体稳定性。2、由于端模具所用螺栓约束处很多,能够承受更大的受力等负荷,结构更为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模具主体(4);所述端模具主体(4)包括多块钢板,所述多块钢板彼此拼接固定形成指定的截面部件,用于插入于外模具和内模具之间,且与所述外模具和内模具连接围合形成浇筑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模具主体(4);所述端模具主体(4)包括多块钢板,所述多块钢板彼此拼接固定形成指定的截面部件,用于插入于外模具和内模具之间,且与所述外模具和内模具连接围合形成浇筑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模具主体(4)包括内侧钢板(41)、中间钢板(42)和外侧钢板(43);所述内侧钢板(41)和外侧钢板(43)分别与中间钢板(42)拼接固定形成以所述中间钢板(42)为截面主体且以所述内侧钢板(41)和外侧钢板(43)为侧壁的截面部件;所述内侧钢板(41)与所述内模具沿径向正对且固定连接,所述外侧钢板(43)与所述外模具沿径向正对且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钢板(4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外连接孔,每个外连接孔与所述外模具上的外连接孔沿径向正对,用于供所述端模结构之外的定位构件穿透所述正对的外连接孔对所述外侧钢板(43)和所述外模具进行固定;和/或,所述内侧钢板(4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内连接孔,每个内连接孔与所述内模具上的内连接孔沿径向正对,用于供所述端模结构之外的定位构件穿透所述正对的内连接孔对内侧钢板(41)和所述内模具进行固定;和/或,所述中间钢板(42)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外模具与内模具之间的径向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钢板(41)、中间钢板(42)或外侧钢板(43)中的任一钢板可以是平面钢板或曲面钢板;和/或,当所述内侧钢板(41)与外侧钢板(43)正对时,内侧钢板(41)、中间钢板(42)和外侧钢板(43)相拼接固定形成凹陷部,该凹陷部的开口指向远离所述浇筑空间的方向;和/或,当所述定位构件具体为螺栓时,所述外侧钢板(43)上的每个外连接孔处设置有对应的螺母,所述内侧钢板(41)上的每个内连接孔处设置有对应的螺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模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块背部钢板(7),所述至少一块背部钢板(7)设置在所述中间钢板(42)朝向所述浇筑空间的一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至少一块背部钢板(7)具体包括至少两块背部钢板(7)时,所述至少两块背部钢板(7)沿所述中间钢板(4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背部钢板(7)整体上呈台体,该台体的第一底面小于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底面设置在所述中间钢板(42)上,所述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之间连接有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中间钢板(42)之间的夹角呈指定角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钢板(42)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钢筋预留孔(5);和/或,所述钢筋预留孔(5)具体为指定长度的腰形孔且所述腰形孔的长轴与所述中间钢板(42)的长度方向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军丛欧郝华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杉高科风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