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6854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包括凸模和凹模,其中凸模具有至少一个凸部,沿所述凸部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凸部设置有向所述凸部导热的第一加热装置;凹模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凸部配合的凹部,沿所述凹部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凹部设置有向所述凹部导热的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共同界定一个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以适用于多个光学曲面透镜玻璃的成型加工,通过双向加热使玻璃受热更均匀,提高玻璃的曲面形成效率并减少玻璃热压成型过程出现裂痕的几率。

A glass heating mold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glass heating molding tool, including a punch and a die, in which the punch has at least one convex part, and a first heating device is arranged along the outline of the convex part and deviated from the convex part; the die has at least one concave part associated with the convex part, along with the profile of the concave part. The concave part is deviated from the concave part and has a second heating device which is conductive to the concave part, and the convex part and the concave part together define a space for forming glass. The utility model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forming and processing of a plurality of optical curved glass glass. Through two-way heating, the glass is heated more evenly, the efficiency of the glass surface is improved and the chance of cracking in the hot pressing process of glass is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玻璃成型
,特别是涉及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曲面玻璃因其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原理而被广泛运用,如现有的屏幕以及一些光学产品。现有的曲面玻璃热弯成型技术一般是将玻璃放入热弯模具中,通过模具的凸模和凹模加热配合,使得玻璃受热软化,并受模具的压力而弯曲成预设的形状。但是现有的加热成型模具加热时间长,而且加热装置的设计无法使待成型玻璃均匀受热,受热不均,并导致玻璃受压时容易产生裂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通过双向加热,减少玻璃热压形成过程容易产生的裂痕。具体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种提供了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包括:凸模,具有至少一个凸部,沿所述凸部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凸部设置有向所述凸部导热的第一加热装置;凹模,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凸部配合的凹部,沿所述凹部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凹部设置有向所述凹部导热的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共同界定一个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用于一次成型多个曲面玻璃的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包括:凸模,具有至少两个凸部,沿所述凸部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凸部设置有向所述凸部导热的第一加热装置;凹模,具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凸部配合的凹部,沿所述凹部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凹部设置有向所述凹部导热的第二加热装置;至少两个所述凸部与两个相对的所述凹部共同界定两个相互独立或相连且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进一步的,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凸模与所述凹模还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所述定位凸部设置在所述凸模上,所述定位凹部设置在所述凹模上。进一步的,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电加热管。进一步的,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空间为真空。本技术实施例中,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可以适用于多个光学曲面透镜玻璃的成型加工,通过双向加热使玻璃受热更均匀,提高玻璃的曲面形成效率并减少玻璃热压成型过程出现裂痕的几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玻璃加热成型模具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的组合状态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玻璃加热成型模具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时同界定至少一个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30的凸模10和凹模20,其中凸模10具有至少一个凸部11,沿凸部11的轮廓并背离凸部11设置有向凸部11导热的第一加热装置13;凹模20具有至少一个与凸部11配合的凹部21,沿凹部21的轮廓并背离凹部21设置有向凹部21导热的第二加热装置23,其中,凸部11与凹部21共同界定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30,玻璃受热受压而弯曲成型的形状与空间30形状相同或相似。需要理解的是,第一、第二加热装置(13、23)沿凸部11和凹部21的外缘轮廓设置,使得凸部11和凹部21与待加工玻璃的相对面能均匀受热,同时,玻璃在两个热源之间能更快速的受热而软化。而且,凹部21还能聚热,使模具内温度升温快,缩短玻璃受热时间,提高热压效率。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一种可用于一次成型多个曲面玻璃的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时同界定多个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30的凸模10和凹模20,其中凸模10具有至少两个凸部11,沿凸部11的轮廓并背离凸部11设置有向凸部11导热的第一加热装置13;凹模20具有至少两个与凸部11配合的凹部21,沿凹部21的轮廓并背离凹部21设置有向凹部21导热的第二加热装置23,其中,两个凸部11与两个相对凸部11的凹部21可以共同界定出两个相连或相互独立的并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30,玻璃受热受压而弯曲成型的形状与空间30形状相同或相似。基于上述两个实施例,带加工成型的玻璃被放置于凸模10和凹模20的凸部11与凹部21之间,由加热装置(13、23)对凸部11和凹部21导热,且凸部11与凹部21逐渐靠近,并导致凸部11抵压在玻璃上,使玻璃受热,玻璃因持续受热而软化,其与凸部11相抵触的部位也持续受力而随着凸部11向凹部21靠近,最终加工成型。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凸模10与凹模20还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凸部12和定位凹部22,定位凸部12设置在凸模10上,定位凹部22设置在所述凹模20上。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定位凸部12和定位凹部22呈半球型,有别于传统的定位柱,更偏于脱模。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13和第二加热装置23为电加热管,电加热管(13、23)沿凸部11和凹部21外缘轮廓形状设置,使得凸部11与凹部21能均匀受热。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空间30为凸模10与凹模20合模后抽去空间30内空气形成真空空间,以提高受热效率。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凸模(10),具有至少一个凸部(11),沿所述凸部(11)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凸部(11)设置有向所述凸部(11)导热的第一加热装置(13);凹模(20),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凸部(11)配合的凹部(21),沿所述凹部(21)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凹部(21)设置有向所述凹部(21)导热的第二加热装置(23);所述凸部(11)与所述凹部(21)共同界定一个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凸模(10),具有至少一个凸部(11),沿所述凸部(11)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凸部(11)设置有向所述凸部(11)导热的第一加热装置(13);凹模(20),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凸部(11)配合的凹部(21),沿所述凹部(21)的轮廓并背离所述凹部(21)设置有向所述凹部(21)导热的第二加热装置(23);所述凸部(11)与所述凹部(21)共同界定一个用于玻璃成型的空间(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10)与所述凹模(20)还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凸部(12)和定位凹部(22),所述定位凸部(12)设置在所述凸模(10)上,所述定位凹部(22)设置在所述凹模(2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13)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3)为电加热管。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加热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30)为真空。5.一种玻璃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资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卡利肯新光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