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环锭细纱机的高倍牵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5133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环锭细纱机的高倍牵伸装置,包括具有前罗拉和前皮辊的前牵伸罗拉对,具有后罗拉和后皮辊的后牵伸罗拉对,在前牵伸罗拉对及后牵伸罗拉对之间设置有中罗拉和中上罗拉,在中上罗拉和前皮辊之间设有上销,中罗拉和前罗拉之间设有下销,上皮圈套于中上罗拉和上销上,下皮圈套于中罗拉和下销上,上销前缘相对下销前缘的前冲距离K至少为3mm,所述中上罗拉和前皮辊的隔距L与罗拉和前罗拉的隔距S之比L/S=1.1~1.6。该高倍牵伸结构能最大限度地缩短纤维浮游区长度,延伸皮圈控制面,能有效提高牵伸装置的牵伸倍数,保证成纱质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锭细纱机,尤其涉及用于环锭细纱机的双皮圈牵伸装置。技术背景传统的环锭细纱机大多采用双皮圈三罗拉牵伸结构型式,它包括由前罗拉 和前皮辊组成的前罗拉对、中罗拉和中上罗拉组成的中罗拉对,以及后罗拉和 后皮辊组成的后罗拉对。上述三罗拉对以中罗拉为界将整个牵伸装置分为前、 后两个牵伸区。后牵伸区主要为简单罗拉牵伸结构,而前牵伸区一般采用双皮 圈牵伸,分别套于上、下销上的上、下皮圈工作面对纱条直接接触,组成一个 柔和而又有一定压力、前缘平齐的皮圈钳口,达到控制纤维运动的目的,具有 较为理想的牵伸能力。但是,由于上、下销前缘曲率半径和上、下皮圈厚度的存在,加之相互重 叠设置的上、下皮圈销前缘占据着较大的空间,使得双皮圈钳口不能最大限度 地延伸至前罗拉钳口的后侧位置,而在双皮圈钳口至前罗拉钳口间形成一段纤 维须条缺乏有效控制的浮游区。在此浮游区一方面未被控制的短纤维数量增多, 容易出现纤维间的相互分散;另一方面双皮圈钳口摩擦力界相对较短,纤维在 皮圈部分的摩擦长度縮短,既不利于对浮游纤维运动的控制,也不利于纤维的 稳定变速。双皮圈钳口不能向前伸展,也制约着前胶辊前冲量的增大,削弱着 前区摩擦力场布置,难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少前钳口输出纱条加捻三角区的目 的,纱条条干、毛羽及强力等质量指标无法有效改善,制约着高效工艺的实施。 双皮圈钳口的不能前伸,也使得前胶辊和中上罗拉之间的隔距与前、中罗拉间 的隔距无法合理错开,上述两隔距的数值的相同或相近,既不利于前胶辊的合 理前冲、中上罗拉相对中罗拉的合理后移,以及在前、中罗拉实现纤维须条的 多段包围弧,也不利增强前、中罗拉对的合理加压,限制着牵伸倍数和加压能 力的进一步提高。随着纺纱机械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大幅度提高 环锭细纱机牵伸装置的牵伸倍数,只有环锭细纱机实现高倍牵伸才能实现粗纱 重定量,也才能提高纺纱全流程的生产效率。然而传统环锭细纱机牵伸倍数的 增大,又会带来牵伸波和牵伸力的增大,从而明显恶化成品纱的质量。因此, 现有的环锭细纱机牵伸装置难以适应高效、大牵伸的纺纱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所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 种用于环锭细纱机的高倍牵伸装置,它不仅能有效縮短浮游区长度,延伸皮圈 控制面,而且能提高牵伸装置的牵伸倍数,保证成纱质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用于环锭细纱机的高倍牵伸装置, 包括具有前罗拉和前皮辊的前牵伸罗拉对,具有后罗拉和后皮辊的后牵伸罗拉 对,在前牵伸罗拉对及后牵伸罗拉对之间设置有中罗拉和中上罗拉,在中上罗 拉和前皮辊之间设有上销,中罗拉和前罗拉之间设有下销,上皮圈套于中上罗 拉和上销上,下皮圈套于中罗拉和下销上,上销前缘相对下销前缘的前冲距离K至少为3 mm,所述中上罗拉和前皮辊的隔距L与中罗拉和前罗拉的隔距S之 比L/S = l. 1 1.6。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上、下销前边缘错开设置而保持一定的前冲距离, 一方面上销前缘端部能最大限度地伸至前罗拉钳口的后侧位置,从而延伸了皮 圈的控制面,縮短了主牵伸区的浮游区长度,扩大了主牵伸区摩擦力场范围, 使主牵伸区内纤维变速点分布向前钳口靠近而集中,对纤维变速稳定十分有利,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对纤维运动的控制能力,减少了前区牵伸波,对大幅提高和 稳定成纱质量十分有利;另一方面上销的前冲也为前皮辊前冲量增大创造条件, 这不仅有效增强前区摩擦力场布置,也縮小前钳口前侧输出纱条加捻三角区, 使纱条条干、紧密度、纱条强力和毛羽得到显著改善。又由于中上罗拉和前皮 辊隔距L与中罗拉和前罗拉隔距S之比L/S采用了大于1. 1,而小于是1. 6的 隔距结构,使前罗拉至中罗拉之间形成了多段纤维包围弧,十分有利于对纤维的有效控制;同时这种结构也使得前皮辊和中上罗拉能骑跨于前罗拉和中罗拉 上,能获得更加稳定的压紧力,保证了牵伸力和握持力的稳定和增大。因此采 用本技术的牵伸结构型式,既加强和稳定了纤维控制力,又满足了纤维变 速点分布向前钳口最大限度集中、且波动性的小要求,从而保证细纱机牵伸装 置牵伸倍数的大幅提高,并完全满足成纱质量要求。本技术 -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上罗拉和前皮辊的隔距L与中罗拉 和前罗拉的隔距S之比L/S = l. 15 1.25。所述上销前缘相对下销前缘的前冲 距离K二4 6 mm。该隔距比和上销前冲量更加合理,使用效果和工艺适应性更 佳。本技术又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后罗拉的牵伸面高于前部牵伸平面, 且后皮辊相对后罗拉向后偏置。这种结构在后牵伸区形成了 V型曲线牵伸,使 纤维须条在后罗拉上形成包围弧,拓展了后罗拉钳口摩擦力界的强度分布,增 大对牵伸须条的控制和紧密度,提高了牵伸须条的内在结构和纤维伸直平行度。 该结构与前牵伸区结构的共同作用,从而较为完善协调地增强整个牵伸装置的 摩擦力场布置。本技术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后罗拉和中罗拉之间设置有控制 辊。后牵伸区的控制辊作用于后牵伸区须条上,在后牵伸区建立了一个新的附 加摩擦力界,对后牵伸区实行更加合理的调控,最大限度地挖掘细纱机牵伸装 置前、后区牵伸潜力,保证了细纱牵伸装置牵伸能力的极大提高。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高倍牵伸装置,前罗拉1和前皮辊3组成前牵伸 罗拉对,后罗拉11和后皮辊8构成后牵伸罗拉对,在前牵伸罗拉对和后牵伸罗拉对之间设置有中罗拉13和中上罗拉6,中罗拉13和中上罗拉6形成中罗拉 牵伸对。在后罗拉钳口的后侧安装有粗纱导纱口9,后罗拉ll的牵伸面(与纤 维条接触的上表面)高于牵伸装置的前部牵伸平面,该前部牵伸平面位于前罗 拉1和中罗拉13的共切位置,也为纤维须条的通过面,后罗拉牵伸面抬高于前 部牵伸平面约为罗拉半径。后皮辊8相对后罗拉11向后偏置一定距离,从而在 后牵伸区形成V型曲线牵伸结构。在后罗拉11与中罗拉13之间的后牵伸区内 还设置有控制辊8,该控制辊8的截面呈圆形。在中上罗拉6和前皮辊3之间设置有上销4,该上销4的宽度较常用上销 宽,以便能使上销最大限度地前伸,在中罗拉13和前罗拉1之间设有下销14。 中罗拉牵伸对采用长、短双皮圈牵伸结构,上皮圈5套于中上罗拉6和上销4 上,下皮圈12套于中罗拉13和下销14上,相对设置的上、下皮圈采用错开的 钳口结构,即上销4 (或上皮圈5)的前缘相对下销14 (或下皮圈12)前缘向 前延伸。中上罗拉6和前皮辊3的隔距为L,中罗拉13和前罗拉1的隔距为S,该 隔距均为两者轴心线间的距离,两隔距比在L/S = l. 6之间选择确定,优先 选择范围L/S = l. 15 1. 25之间。由于两隔距大小存在差异,形成前皮辊3相 对前罗拉1向具有的前冲量a ,中上罗拉6相对中罗拉13的后移量b 。前冲 量a选择在a二4 10mm间;后移量b二3 10mm间。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中 上罗拉6和前皮辊的隔距L二60ram,中罗拉13和前罗拉1的隔距S为51mm,前 皮辊的前冲量a二7ram,后皮辊的后移量b = 2 ra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环锭细纱机的高倍牵伸装置,包括具有前罗拉(1)和前皮辊(3)的前牵伸罗拉对,具有后罗拉(11)和后皮辊(8)的后牵伸罗拉对,在前牵伸罗拉对及后牵伸罗拉对之间设置有中罗拉(13)和中上罗拉(6),在中上罗拉(6)和前皮辊(3)之间设有上销(4),中罗拉(13)和前罗拉(1)之间设有下销(14),上皮圈(5)套于中上罗拉(6)和上销(4)上,下皮圈(12)套于中罗拉(13)和下销(14)上,其特征在于:上销(4)前缘相对下销(14)前缘的前冲距离K至少为3mm,所述中上罗拉(6)和前皮辊(3)的隔距L与中罗拉(13)和前罗拉(1)的隔距S之比L/S=1.1~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鹏曹小华王平唐文辉王婵娟倪远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