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静华专利>正文

一种细纱机导纱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3555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细纱机导纱钩,它安装于叶子板内,并与调节片相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基本改进之处在于将传统导纱钩的螺旋方向由顺时针向上盘旋改为向下盘旋,从而使挡车工在操作时,省去了“绕导纱钩”这一动作,使原接头的六个动作变为引头、挂钢丝圈、插管、接头等四个动作,省工省时,并大大提高了工效。(*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细纱机导纱钩,属纺织机械
导纱钩是细纱机上的一个部件,当粗纱纱条在细纱机上经牵引、加捻纺成合乎要求的细纱时,必须穿绕导纱钩。导纱钩固定于叶子板上,它的右半部分设有齿条,与叶子板上的螺旋片相配合,可以调整导纱钩的水平位置,导纱钩的另一部分水平引出后弯曲成螺旋状,螺旋为开口状,以使纱条易于进入螺旋形成的环内。传统的导纱钩是顺时针向上盘旋,约完成一个多完整的螺旋后,其末端向下折弯,这种结构使挡车工每完成一个接头动作就得经过“引头”、“挂钢丝圈”、“插管”、“绕导纱钩”、“绷头”、“接头”等六个动作,这些动作是配合这种导纱钩完成的,尽管一个熟练的挡车工接一个线头耗时非常少,然而若把每个班接头的总数累加起来将是非常可观的,由此而造成的劳动消耗也是非常大的。多年来,虽然细纱机有了很大的改进,而导纱钩却基本上没有作任何改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更适宜于挡车工进行操作的细纱机导纱钩。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细纱机导纱钩,它安装于叶子板内,并与调节片2啮合,其基本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导纱钩3的螺旋方向是顺时针向下盘旋。上述细纱机导纱钩,所述导纱钩螺旋的圈数略多于一圈。上述细纱机导纱钩,所述导纱钩的螺距为3-8mm。按照本技术制作的导纱钩,可以使挡车工操作时,省去“绕导纱钩”这一动作,并可在“插管”同时进行“绷头”,使原六个动作变为“引头”、“挂钢丝圈”、“插管”、“接头”等四个动作,达到省工省时、提高工效的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图2是本技术俯视图。本技术中的叶子板1与现在通用叶子板相比没有什么变化,均是由薄金属板制成的一头大一头小的腔体,将导纱钩3装于其内。导纱钩所用原材料、包括材料的硬度、直径等均与原导纱钩一样,唯其螺旋方向做了根本不同的改进。在制作导纱钩时,之所以使螺旋的圈数略多于一圈,是为了形成一个限制纱条活动范围的螺旋环。之所以向下盘旋,是为了使锭子在按正常速度旋转时,使纱条靠其运动惯性自然进入导纱钩的螺旋环内,从而省去了“绕导纱钩”这一动作,。为了调节螺旋和纱条之间的相对位置,导纱钩的右半部分设有齿条,与其相啮合的是调节片2,后者的工作面上设有一条螺旋状的凸筋(调节齿),这凸筋和齿条啮合在一起,旋转调节片,即可调节导纱钩的水平位置。本技术中螺旋的圈数为一圈略多一点,太多会使纱条进入困难,不易接头,太少则在落纱时掀起叶子板,使纱条脱出。操作时,挡车工引头后右手挂钢丝圈,左手插管,在插管同时右手作绷头动作,左手离开纱管的同时右手由后方向前迅速接头,全部动作即可完成。权利要求1.一种细纱机导纱钩,它安装于叶子板内,并与调节片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钩的螺旋方向是顺时针向下盘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纱钩,所述导纱钩的螺旋圈数略多于一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纱钩,所述导纱钩的螺距为3-8mm。专利摘要一种细纱机导纱钩,它安装于叶子板内,并与调节片相啮合,本技术的基本改进之处在于将传统导纱钩的螺旋方向由顺时针向上盘旋改为向下盘旋,从而使挡车工在操作时,省去了“绕导纱钩”这一动作,使原接头的六个动作变为引头、挂钢丝圈、插管、接头等四个动作,省工省时,并大大提高了工效。文档编号D01H13/04GK2288979SQ9721262公开日1998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18日专利技术者张静华 申请人:张静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纱机导纱钩,它安装于叶子板内,并与调节片[2]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钩[3]的螺旋方向是顺时针向下盘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静华
申请(专利权)人:张静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