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331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升降装置,包括升降平台(1)及吊装空管和满管(6)的吊锭(5),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升降平台(1)设置升降支臂(12),借由该升降支臂安装一组横向轨道(11、11’); 该升降平台(1)侧面对称设置一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2),所述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2),由设置在前述升降平台(1)侧面供该平台水平升降运行的立柱轨道(21)和设置在该立柱轨道两端的链轮(22)、与所述的链轮匹配设置的链条(22’)组成,在所述链条(22’)上对应设置升降支臂(12)和配平衡重锤(1’),升降支臂(12)的水平支臂(121)联接链条的一端,升降平台的固定元件(123)与链条的另一端联接,该链条上,与前述升降支臂(12)对应的一侧,设置平衡升降平台与满管重量的配平衡重锤(1’); 在升降平台(1)上设置齿形带传动装置(3),即在横向轨道(11、11’)上通过滚动轴承(32)设置的挠性齿形带(31’),与该齿形带匹配设置齿形带轮(31),构成齿形带传动装置(3),齿形带和齿形带轮相啮合,沿滚动轴承的支撑点向下,在该齿型带的下部,安装交换空管和满管(6)的吊锭(5),所述的滚动轴承的组数设置与吊锭数匹配; 前述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和齿形带传动装置分别由电机驱动。(*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粗纱机领域,涉及一种自动落纱设备的升降装置,尤其是集体取满管,集体放空管的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众多纺织厂袭用的落纱手段还是人工落纱;现已公开的文献中,日本丰和公司的02101880.4号专利申请“粗纱机的纱锭更换装置”,涉及到自动落纱设备,其中介绍到了空、满管交换机构的升降装置部分,该技术采用螺杆机构传动升降,但由于该技术不能解决诸如升降平台与满管的配重问题、升降平台的水平调节问题等涉及升降平台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故该装置一直未见问世应用。业界亟待一种结构更为简单,运行更为可靠的,并能解决升降平衡配重问题及升降平台的水平调节问题的改进的升降装置问世。另外,袭用的吊锭在取落满管和空管时,吊锭与满管和空管之间只有一次动程,因此面对吊锭高低难以完全一致情况,不免造成取落满管和空管的成功率低的问题,这一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业界人士,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克服前述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升降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升降装置,由升降平台(1)、配平衡重锤(1’)、成组对称设置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2)、设置在升降平台(1)上的齿形带传动装置(3)及吊装空管和满管(6)的吊锭(5)组成,该升降平台传动装置和齿形带传动装置分别由电机驱动;所述的升降平台(1),由沿立柱轨道(21)运行的升降支臂(12),和借由该升降支臂安装的一组横向轨道(11、11’)组成;所述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2),由设置在前述升降平台(1)侧面供该平台水平升降运行的立柱轨道(21)和设置在该立柱轨道两端的链轮(22)、与所述的链轮匹配设置的链条(22’)组成,在所述链条(22’)上对应设置升降支臂(12)和配平衡重锤(1’),升降支臂(12)的水平支臂(121)联接链条的一端,升降平台的固定元件(123)与链条的另一端联接,该链条上与前述升降支臂(12)对应的一侧,设置平衡升降平台与满管重量的配平衡重锤(1’);所述的齿形带传动装置(3),由通过滚动轴承(32)设置在横向轨道(11、11’)上的挠性齿形带(31’)和与该齿形带匹配设置的齿形带轮(31)组成,齿形带和齿形带轮相啮合,沿滚动轴承的支撑点向下,在该齿型带的下部,安装交换空管和满管(6)的吊锭(5),所述的滚动轴承的组数设置与吊锭数匹配。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升降装置,其中所述的升降支臂(12)由装有第一滚轮(14)的水平支臂(121)、通过立臂(122)与装有第二滚轮(14’的固定元件(123)联接构成,通过所述的滚轮(14、14’)沿立柱轨道(21)升降;所述的滚轮设置与立柱轨道相匹配的凹形弧槽,该立柱轨道设置为圆柱形,以使升降平台运行更平稳,所述的固定元件(123)上装有调节第二滚轮(14’)的调节元件(1234),该调节元件可以是调节螺钉;所述的横向轨道(11、11’)设置在升降支臂的水平支臂(121)上,该两轨道之间距等于前后排锭距,该横向轨道留有可容齿型带(31’)运行的通槽(11c);前述的升降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滚轮(14)设置沿立柱轨道的外侧运行,所述的第二滚轮(14’)设置沿立柱轨道的内侧运行;前述的升降装置,其中,所述的吊锭(5)由吊锭联接元件(51)内装弹簧(52)和滑柱(53)组成,所述的吊锭联接元件(51)概呈圆盖形,其上部伸设与齿型带装配的联接部(511),该联接部设置装配孔(511b),并留有使联接件具有挠性的通槽(511a),该吊锭联接元件内同心设置可容置弹簧(52)的弹簧腔(512),和可容置滑柱(53)的柱塞腔(513),该吊锭联接元件的柱塞腔部位对称设有滑槽(514),所述的滑柱(53)与柱塞腔动配合匹配设置,该滑柱的下部设置吊锭孔(531),该滑柱上还设置滑柱挡(534),位于吊锭孔(531)上方,该滑柱上设置弹簧芯柱(532),弹簧套装其上;前述的升降装置,其中,所述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2)的立柱轨道(21)旁设置控制升降平台位移量及升降速度的行程开关(A、B、C、D);前述的升降装置,其中,所述的升降平台(1)的横向轨道(11、11’)上设置控制吊锭位移量及初始位置的行程开关(E、F)。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在优异的结构配置下,至少有如下的优点与现有技术比较结构更为简单,运行更为可靠;解决了升降平衡问题;解决了升降平台与满管升降过程中的配重平衡问题;降低传动功率;减少传动件的负荷与磨损;设置了水平调节元件,可调节升降平台的水平度;提高了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在吊锭上设置滑柱,使吊锭能完成二次动程,使吊锭与满管和空管间的相对运动动程增大,即使是吊锭高底不一致,也可确保取落满管和空管的成功;还可按位移量和位移速度的要求实现升降和空满管交换;尤其较好地实现了粗纱机集体落纱过程中空满管的交换,本技术对比现有技术有显著的贡献和进步,确实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好技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2A是本技术中吊锭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中升降平台A向横向轨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参见图1-3所示,一种升降装置,由升降平台(1)、成组对称设置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2)、设置在升降平台(1)上的齿形带传动装置(3)及吊装空管和满管(6)的吊锭(5)组成,该升降平台传动装置和齿形带传动装置分别由电机驱动;对称设置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2)的组数与粗纱机的锭数匹配;所述的升降平台(1),由沿立柱轨道(21)运行的升降支臂(12),和借由该升降支臂安装的一组横向轨道(11、11’)组成,所述的升降支臂(12)由装有第一滚轮(14)的水平支臂(121)、通过立臂(122)与装有第二滚轮(14’)的固定元件(123)联接构成,通过所述的滚轮(14、14’)沿立柱轨道(21)升降;所述的固定元件(123)上装有调节第二滚轮(14’)的调节元件(1234),调正水平支臂(121)的水平度,该调节元件可以是调节螺钉;所述的横向轨道(11、11’)设置在升降支臂的水平支臂(121)上,该两轨道之间距等于前后排锭距,该横向轨道留有可容齿型带(31’)运行的通槽(11c);所述的升降平台传动装置(2),由设置在前述升降平台(1)侧面、供该平台水平升降运行的立柱轨道(21)和设置在该立柱轨道两端的链轮(22)、与所述的链轮匹配设置的链条(22’)组成,所述链条一端与升降平台的水平支臂(121)联接,另一端与升降平台的固定元件(123)联接,链轮、链条传动使平台(2)沿立柱轨道升降;在所述的链条(22’)上,与前述升降支臂(12)对应的一侧,设置配平衡重锤(1’),用以平衡升降平台与满管的重量,确保装置运行可靠;所述的第一滚轮(14)设置沿立柱轨道的外侧运行,所述的第二滚轮(14’)设置沿立柱轨道的内侧运行,以使升降平台运行更平稳;所述的齿形带传动装置(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谷人孔繁玲刘敦平杨长青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