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载波聚合配置以及数据转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42952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2 0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点载波聚合配置以及数据转发的方法。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UE以及主小区中主基站之间使用第一UE‑ID建立主连接。在该UE以及次小区中第二基站之间,使用第二UE‑ID建立第二连接。配置来自主连接以及第二连接的成分载波以及聚合。在主链接上实施移动性管理功能。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UE数据从主连接,使用UE连接到第一基站而被接收,第二UE数据从第二基站接收。该第一UE数据以及该第二UE数据进行合并。来自网络实体的第三UE数据分布在第一以及第二基站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点载波聚合配置以及数据转发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有关于移动通信网络,更具体地,有关于LTE多点载波聚合(multi-pointcarrieraggregation)配置(configuration)以及数据转发(forwarding)。
技术介绍
移动用户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的指数型增长需要实质上增加无线频宽。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系统是一个可以提供更高数据率、更低延迟(latency)以及提高系统容量(capacity)的改进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ystem,UMTS)。在LTE系统中,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包含多个基站,称作演进节点B(evolvedNode-B,eNB),与称作用户设备(UE)的多个移动台进行通信。UE可以透过下行链路DL以及上行链路UL与基站或者eNB进行通信。DL指从基站到UE的通信。而UL指从UE到基站之间的通信。为了提供更高峰值速率,LTE引入了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以提供支持高数据速率的更高频宽。在CA系统中,多个成分载波(ComponentCarrier,CC)聚合,以及联合用于单一装置之间的发送和接收。最简单的实现聚合的方法为使用相同频段内的多个连续成分载波,称作频段内(intra-band)连续(contiguous)载波聚合。频段内载波聚合也可以用于相同频段内的非连续CC。频段间(inter-band)载波聚合允许不同频段的成分载波聚合。在LTER10中,载波聚合运作定义了多个服务小区,每一个成分载波用于一个小区。服务小区的覆盖范围可以不同。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连接只由一个小区处理,定义为主成分载波(Primarycomponentcarrier,PCC)服务的主服务小区(PrimaryServingCell,PCell)(DLPCC以及ULPCC)。分配一个或者多个次服务小区(SecondaryServingCell,SCell)以增加更多频宽。对于更高频段的需求可能需要进一步利用CA运作,以聚合不同基站的小区以服务一个UE,这称作eNB间(inter-eNB)的载波聚合。eNB间CA只能够提供增强吞吐量,提供其他好处,例如空间分集(spatialdiversity)(或者称作多点分集(multi-sitediversity))增益以及减少异构(heterogeneous)网络中移动性管理开销。空间分集为一个有效方法对抗无线系统中衰落(fading)以及同信道(co-channel)干扰。eNB间CA提供空间分集增益。举例说明,在小微微(pico)小区的附近范围内移动的UE,可以与已连接的宏小区,透过eNB间聚合而保持RRC连接。UE可以从多于一个数据传输路径接收,以及获得空间分集。相似地,在小区边缘移动的UE可以透过来自两个相邻小区的聚合成分载波获得空间分集,其中,该UE可以连接到该两个相邻小区。进一步说,eNB间载波聚合也可以潜在地减少不必要的移动性管理(mobilitymanagement)。举例说明,在小小区(smallcell)的范围内移动的UE,小小区例如微微小区,该UE可以与当前宏小区保持连接,以及可以利用载波聚合避免频率切换。宏小区以及微微小区可以运作在不同频段以提供用于UE的更高吞吐量。同时,UE避免了代价高的小区间反复切换。虽然eNB间载波聚合为频宽增加提供更多灵活性以及其他益处,当前LTE系统具有几个需要解决的限制条件。当前LTE的问题包含UE识别处理(identityhandling)、控制层面(control-plane)功能处理、用户层面(user-plane)数据传输以及物理层信令。第一问题是UE识别(identification)。当前LTE载波聚合设计具有如下工作假设:所有小区,主小区以及次小区连接到相同基站。eNB为UE分配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符(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C-RNTI)以在空中接口上所有信息交换过程中专门识别该UE。C-RNTI在RRC连接建立过程中分配,以及只对于该RRC连接有效。一旦UE离开了eNB的覆盖范围区域,那么RRC连接必须移动到新eNB上,以及该新eNB将会分配一个新C-RNTI给该UE。因此,对于L2调度以及以及用于eNB间CA的RRM管理只具有一个C-RNTI是合理的。但是对于eNB间CA,第二eNB会在包含在另一个通信会话中。当前每一eNB独立分配C-RNTI。因此,C-RNTI的UE识别符可以引起eNB间的混淆,因为在第一基站中用于UE的C-RNTI可能已经分配给另一个已经连接到第二基站的UE,其中,该第二基站中存在eNB间CC。因此,需要UE识别符的新机制以用于eNB间载波聚合。第二问题为控制层面功能处理,包含RRC连接保持(connectionmaintenance)以及RRC连接管理。RRC连接为UE从空闲状态转换为连接状态时建立。当前系统中应用一个RRC原则,所以只有一个RRC连接,该连接由Pcell所保持,从而用于通信会话。对于eNB间载波聚合,使用相同原则产生如下问题:Scell配置处理的问题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处理的问题。第三问题为用户层面数据路径处理。eNB透过S1连接,连接到分组数据网络(PacketDatanetwork),以及透过S1-U连接连接到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Entity,MME)。对于eNB间载波聚合,用于通信会话的两个分离的数据路径承载数据。需要解决聚合以及分配信号信息从/至多个eNB的支持。第四问题为对于eNB间载波聚合的物理层支持,包含DL调度(scheduling)、UL授权(grant)以及用于反馈信息的反馈信道配置,其中反馈信息包含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HARQ)以及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CSI)。当前载波聚合使用两类调度:跨载波调度(crosscarrierscheduling)或者非跨载波调度(non-crosscarrierscheduling)。跨载波调度的使能透过用于每一UE的RRC连接而独立获得。当没有安排(arranged)跨载波调度时,DL调度分配存在于承载了数据的成分载波中。对于UL,在一个DLCC以及一个ULCC之间建立一个相关。因此,来自DLCC的UL授权指已链接(linked)的ULCC作为UL成分载波。当跨载波调度被激活时,CC可以调度不同CC承载数据。对于eNB间载波聚合,需要解决不同eNB之间CC调度的协调。进一步说,HARQ以及CSI为从UE发送给基站的反馈信息,以保证数据流可靠地在通信信道上发送。当前载波聚合设计中有两个方法配置反馈信道。第一个为UL反馈信道用于每一CC。第二个为具有主ULCC承载用于所有DLCC的反馈信息。为了支持eNB间载波聚合,现存方案需要更新以支持跨eNB载波聚合,或者需要引入新配置方法以更好使用用于eNB间载波聚合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包含:在主小区中使用第一用户设备识别符与用户设备建立主连接,其中该主小区属于主基站,该主小区包含下行链路成分载波以及上行链路成分载波;在第二小区中配置与该用户设备的第二连接,其中该第二小区属于第二基站,该第二小区包含下行链路成分载波,该主连接的该上行链路成分载波被配置作为该第二连接的该下行链路成分载波的反馈信道;配置以及聚合该主小区以及该第二小区的成分载波,用于该主连接以及该第二连接;以及透过该主连接实施移动性管理功能。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3.23 US 61/615,0621.一种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包含:在主小区中使用第一用户设备识别符与用户设备建立主连接,其中该主小区属于主基站,该主小区包含下行链路成分载波以及上行链路成分载波;在第二小区中配置与该用户设备的第二连接,其中该第二小区属于第二基站,该第二小区包含下行链路成分载波,该主连接的该上行链路成分载波被配置作为该第二连接的该下行链路成分载波的反馈信道;配置以及聚合该主小区以及该第二小区的成分载波,用于该主连接以及该第二连接;以及透过该主连接实施移动性管理功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透过该主连接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资源控制的控制信令消息在该主连接以及该第二连接上承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资源控制的控制信令消息只在该主连接上承载。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主基站与该第二基站通过回程连接交换该无线资源控制的控制信令消息。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回程连接为透过该主基站以及该第二基站之间的X2接口的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透过无线资源控制重配置消息分配第二用户设备识别符给该第二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分配第二用户设备识别符给该第二连接,其中该第二用户设备识别符从该第二基站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得到。9.一种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包含:在主小区中使用第一用户设备识别符与用户设备建立主连接,其中该主小区属于主基站,该主小区包含下行链路成分载波以及上行链路成分载波;在第二小区中配置与该用户设备的第二连接,其中该第二小区属于第二基站,该第二小区包含下行链路成分载波和上行链路成分载波,该第二连接的该上行链路成分载波被配置作为该第二连接的该下行链路成分载波的反馈信道;配置以及聚合该主小区以及该第二小区的成分载波,用于该主连接以及该第二连接;以及透过该主连接和该第二连接实施移动性管理功能。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透过该主连接配置。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资源控制的控制信令消息在该主连接以及该第二连接上承载。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资源控制的控制信令消息只在该主连接上承载。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主基站与该第二基站通过回程连接交换该无线资源控制的控制信令消息。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回程连接为透过该主基站以及该第二基站之间的X2接口的连接。15.一种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包含:在主小区中使用第一用户设备识别符建立主连接,其中该主小区属于主基站,该主小区包含下行链路成分载波以及上行链路成分载波;在第二小区中使用第二用户设备识别符建立第二连接,其中该第二小区属于第二基站,该第二小区包含下行链路成分载波和上行链路成分载波;基于该第一用户设备识别符以及该第二用户设备识别符聚合成分载波;接收用于将该第二小区的该上行链路成分载波配置为该第二连接的该下行链路成分载波的反馈信道的配置;对该第二连接进行无线链路监测功能;以及当该第二连接的无线链路失败发生时,暂停该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传输。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透过该主连接配置。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点载波聚合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资源控制的控制信令消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培凯陈义升
申请(专利权)人: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