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2875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多级拉模组件(20)包括一组拉伸辊对(22,23,24),即包括至少一对上拉伸辊和至少一对下拉伸辊,相对于理论的参考平面(P2),这几对辊呈参差排列,每对拉伸辊(22,23,24)包括轴互相平行,轴长度相等的两个辊(221,222;231,232;241,242),所有拉伸辊对的轴都互相平行,并与参考平面(P2)垂直,与对上拉伸辊与其邻近的下拉伸辊对都有纵向偏移,从而构成拉伸辊对的参差排列,该偏移与上拉伸辊对的工作长度相对应;该理论参考平面(P2)相对水平面有20到60度的倾斜。(*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生产或加工人造纤维的工艺有关,特别是与这类纤维的拉伸有关,作为熔融纺丝生产方法的一部分或者作为一个分离的加工步骤。一般来说,拉伸人造纤维,即由合成或半合成的聚合材料,如尼龙、聚酯或聚稀烃构成的纤维,就是在固态下拉长纤维,以达到纤维分子定向,或结晶化,一般可以增加拉伸强度,所得到的“低变定向”,“部分定向”或“高度定向纱”(分别称为LOY,POY和FOY)取决于在一个或几个拉伸级所达到的定向程度。拉伸可以包括对纤维通过对流或接触的加热,典型的常规拉模组件包括一组连续的拉伸级,每级包括一个线的通道,围绕一对邻近的辊,每对辊中,下游辊转动的圆周速度要比上游辊的速度高,线的形式典型的为一个或几个多股线。这里所用的术语“上游”和“下游”都是相对的术语,指的是一个位置与拉伸过程或设备的横向供给部分更接近或离得更远。换句话说,在过程或设备上游部分的线比在同一过程或设备更下游部分的线有相对较低的定向程度。在任何连续处理细丝,人造丝或其他类似物品的工艺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断头,已知有很多装置用来当设备中产生断头或断纱时维持工厂的连续操作,在这类设备中同时加工许多细线或纱。典型地在纱、股线或细丝的路径上装设一些控制和“偏离”机械,这些机械将捕集和带走纱、股线和细丝断头以后其连续供给的上游终端部分。应该注意到这里所用的术语“纱”和“股线”两者指的都是一种连续的由多根单丝所组成的结构,其区别在于不同的缠结程度,股线几乎没有缠结,各股细丝基本平行,而典型的纱将显示出构成纱的细丝高度缠结的现象。但是这里认为股线或纱的缠结程度是次要的,术语股线假定也包括纱,反之亦然。相应地,下面任何时候用到术语“股线”时,它将包括股线组分的细丝没有缠结和有高度缠结的两种股线。一般来说,由静止的吸入喷嘴实现断头的细丝或股线的偏离,喷嘴抓住和吞入上游部分的断头,并连续将这根细丝或股纱部分放入废纱箱,直到操作者提供切割机具和可移动的吸入机构,将该细丝或股线在进入偏离机构之前将其切断,并继续把断开的细丝或股线“拉”向下游,围绕或穿过加工方法或设备的下面各级。为了这个原因以及为了可以接近多级拉模组件的所有部分,辊对以参差方式或步进方式排列,从而使任何下游的辊对都突出附近的上游辊对一个轴向的偏移,该偏移基本与下游辊对的“操作宽度”相对应。这里所用的术语“操作宽度”指的是辊或辊对轴向长度的那个部分,即细丝或股线缠绕时直接物理接触的部分。这种现有技术的多级拉模组件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如意大利、米兰市塞列俄·马乔列(CerrioMaggiore)的Filteco股份有限公司出售的拉模多级系统,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可应用于各种加工环境而得到工业界一致的好评,现在倾向于生产整个“尺寸”大,“宽度”,“深度”都大的拉模组件,即拉模组件的尺寸每增加一对辊就要增加该辊对的操作宽度,这就产生一个主要的缺点,使操作空间变得非常宝贵。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多级拉模组件,当增加一对辊时,设备的“深度”和“宽度”尺寸不会增加,而且用常规方法进行断线修理时对拉伸辊的可接近性没有任何影响。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目标是提高多级拉模组年的可接近性,其目的是无须外界的帮助,如用架子、梯子或类似的机构即可进行维护、修理。现在根据本专利技术,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个主要的目标和进一步的许多优点,新的拉模组件有一组拉伸辊对,2-6对或更多,将能达到这个目标,新的拉模组件包括至少一对上拉伸辊和至少一对下拉伸辊,相对于理论的参考平面这些辊对呈参差排列,每对拉伸辊包括轴互相平行,轴长度相等的两个辊,所有拉伸辊对的轴都互相平行,并与该参考平面垂直;每对上拉伸辊与其邻近的下拉伸辊对都有纵向偏移,从而构成拉伸辊对的参差排列,该偏移与上拉伸辊对的操作宽度或股线接触的轴长度相对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般特性,该理论参考平面相对水平面有约20至60度之间的倾斜,最好倾斜约35度。 当结合附图说明时将更容易理解本专利技术,其他的目标也将更加清楚,附图有图1A是现有技术多级拉模组件半示意侧视图,拉模组件有许多轴向偏移的拉伸辊对; 图1B是图1A显示的现有技术拉模组件的正视图; 图2A是按照本专利技术新的拉模组件优化实施方案的半示意侧视图;和图2B是图2A显示的拉模组件的正视图。图1A半示意侧视图中显示的现有技术拉模组件10包括框架11,装设三对拉伸辊12,13,14和进料辊装置15,以让4根多股线S通过和拉过进入到拉模组件10,在上游端经过常规的断头控制和偏离机构16。先头的设备部分(未显示)或加工步骤可以是常规的熔融纺丝设备或纱线包的支持器(未显示)。在模组件10的下游端装设收线装置或绕线机18,最好包括常规的混合机构。并装设股线导板171和172以控制每根多股线的传送路径。在图1A中仅显示一个拉伸辊121,131,141,应理解除了入口辊装置15的保持辊152以外,所有辊的轴都是平行排列,与理论参考平面P1约成90度角,而理论参考平面是垂直的,与水平的夹角Q1约90度即成直角。换句话说,术语“相对理论参考平面参差排列”应理解为理论平面与拉伸辊对的轴约成90度的角。应注意到横向供给辊装置15有一个大辊151和一个稍微倾斜的小辊152,这样的布置完全可以用一对平行的辊,与辊151有相同或不同的直径,来代替。不管图1A中显示的是尺寸相同的平行辊对还是不相同的一对辊151,152,从图1A中清楚可见每对“下游”辊(实际上在图1A中处于“上部”位置)在轴向与领先的“下部”或“上游”辊对偏移领先的上游辊对的工作“宽度”(多股线缠绕所复盖的辊的轴向长度)。只有通过拉伸辊对这种参差排列或步进排列,操作者才能把断开的股线的“颈”拉向下游到下一个辊对,不然的话股线部分就会互相交叉,这不仅无法实现而且在操作上也是不可行的。很显然,断开的股线“颈”不是线的静止部分,而是操作者在“修补”断线路径时由所用的可移动吸入机构(未显示)的“类型”所决定的线的动态变化部分。与图1A一起考察图1B时,这一点将很清楚,每对12,13和14的两个辊都有相同的直径,相同的长度,每对的两个辊和各对之间都是平行排列,只有按一定角度放置的横向供给辊151是例外,当确实使用这样的进料装置时(如图中所示)。图为图1A和1B所显示的这类拉模组件是从所周知的现有技术,这里为了简便省略对其各个部件的详尽描述。但应注意,在任何给定的情况下按照需要的功率和拉伸比,拉伸辊将可采用常规的驱动机构(图中未显示)。同样,某些或全部拉伸辊都可用常规的方法加热,如果在某种给定的应用中这是有利的话。图2A和2B中显示的新拉模组件基本上由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构成,在图中表示各元件的数字用相同的第二位数字,只是按照图的表示数,改变第一位数字。元件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辊的支柱,在图1A和1B中支柱(120,130,140)是规则的圆柱形,而在图2A和2B中他们是不规则的圆柱形,在支柱220,230,240的上部其轴向的外壳线短于支柱下面的外壳线。虽然一方面图2A,2B与图1A,1B比较起来,拉伸辊支柱仅有很小的结构改变,但另一方面,其整个影响都是很大的因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理论参考平面P2不是垂直的,而是与水平面成约20度到60度的角Q2,这样仍然保持了拉伸辊对22,23,24和进料辊装置25的大辊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级拉模组件(20),其特征包括一组拉伸辊对(22,23,24),包含至少一对上拉伸辊(23)和至少一对下拉伸辊(24),相对于理论的参考平面,这几对辊呈参差排列,每对拉伸辊(23,24)包括轴互相平行,轴长度相等的两个辊(231,232;241,242),该互相平行的各轴与参考平面垂直;每对上拉伸辊与其邻近的下拉伸辊对都有纵向偏移,从而构成参差排列,该偏移与上述拉伸辊对的工作长度相对应;该理论参考平面相对水平面有20至60度的倾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约翰戴维斯
申请(专利权)人:纺织技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意大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