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心纺纱机上用以握持和更换筒管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2661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如果要在自动离心纺纱机的所有纺纱部位上实行管纱的自动卸落,用来夹持和更换筒管的机构必须简单而有效。应避免筒管上纱线卷装的损伤以及结构复杂和耗费动力的机构。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建议:导纱器(2)和在纺纱过程和纱饼再绕过程中通过导纱器来移动的握持筒管(5)用的装置(6)互相可相对移动地设置,并且夹紧机构(18)设有张开元件(20),它藉助导纱器(2)的提升运动来操作,使管纱与空筒管(5)更换。(*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在离心纺纱机的纺纱部位上用来握持和更换筒管的装置。从DE 43 24039 A1已知在离心纺纱中有一种把载有经再绕的纱饼的管纱与空筒管进行自动更换的装置。管纱被自动插在设有插管纱锭子的载运体上,并在运出后由同样的载运体把由夹持器检起的空筒管送过来。在纺纱过程和把纱饼经导纱管再绕到筒管上的过程中筒管是移动的并由握持装置所握持。但对握持装置本身并未说明。从US-PS 3,030,763和US-PS 802,161已知有同样的离心纺纱装置,其中在纺纱过程和通过导纱器把纱饼再绕在筒管上的过程中筒管是移动的。在这两种情况中筒管是藉弹簧板握持在车头上的,其中压纱板各嵌接在筒管内周上的间隙内。从US-PS 3,030,761可知筒管夹紧机构的弹簧是同心地位于导纱器的上端。如果要把筒管绕满后的管纱从离心罐中取出,导纱器和它上面的管纱就被升高,使纱线卷装压向一围绕着导纱器的环状套筒。于是筒管通过弹簧而移动,然后被一同挤压而从导纱器脱开。在这种离心纺纱装置中存在一种危险,即在筒管脱开时纱线卷装容易受到损伤。在US-PS 802,161中所述的离心纺纱机中,用以握持筒管的弹簧是固定在导纱架上,并同样以环状围绕着导纱器。如果在这机器中要在一个纺纱部位上更换一个管纱时,藉助一可转动的销子把筒管从弹簧移开。该销子是用手动方法通过一与其相连的杠杆的翻转来操作的。在这种离心纺纱机中在每一纺纱部位上需要一操作装置用来使销子把筒管从其握持状态松开。这需要场地和机构设置费。当同时松开许多管纱时,如同在惯常的自动落纱那样,需要操作所有纺纱部位上的销子就需耗用很大的电力。作为在一离心纺纱机的全部纺纱部位上的管纱同时落纱用的更换机构,特别是在具有自动更换装置的机器上,上述美国专利中所介绍的装置由于上述的缺点而不适用。一个用于管纱在自动落纱中的更换机构在结构上必须简单,能以尽可能小的电力消耗进行操作并高效化,而对筒管上的纱线卷装没有损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在离心纺纱机的纺纱部位上,在纺纱过程中通过导纱器来移动空的筒管,在纱饼再绕在筒管上后使管纱与空筒管的更换予以简化。此任务的技术解决方案在于,这种在离心纺纱机的纺纱部位上用于管纱握持和更换的装置,其中导纱器总是从上面插入纺纱罐内,并在纺纱和纱饼再绕过程中筒管是通过导纱器来移动的,并通过被导纱器穿过的筒管握持装置来实现导纱器的横动运动,其中筒管总是被一设在握持装置上的夹紧机构握住的;其中,导纱器和握持装置被设置成互相可相对移动;在握持装置上的夹紧机构由承载筒管的张开元件构成,张开元件同心地装在握持装置的下端,其中导纱器在纺纱时从握持装置中伸出;通过导纱器的提升运动能操作张开元件来实现管纱和空筒管的更换。按照本专利技术,空筒管的接纳和管纱的筒管从其在每个纺纱部位的握持状态的松开是通过一藉导纱器直接或间接操作的夹紧机构来实现的。为了操作夹紧机构起见,利用了导纱器与筒管握持装置之间的相对运动。导纱器本身或由它操作的辅助装置,例如一个可移动的操作管,对靠在筒管内部用来握住筒管的张开元件进行操作。采用该操作管的有利的目的是当导纱器作横动运动来形成相当于环锭管纱的纱饼纱层时,它能保护固定的握持装置的夹紧机构免于因不断的来回移动而过早地损伤。在纺纱过程中和纱饼再绕的过程中导纱器位于筒管中。因此在这期间由形状或力所决定的夹紧机构被迫地实现筒管的支承。然后当管纱从纺纱罐中取出和接收空筒管时,导纱器便从筒管中拉出。于是夹紧机构的张开元件被释放,夹紧机构便能从筒管中拉出,从而把管纱卸落在一运输装置上被运走,用于进一步加工。空筒管的接纳以与管纱卸落相反的顺序进行。握持装置和其上设置的夹紧机构往下运行到空筒管处,在这里夹紧机构伸入筒管的内部。如果现有导纱器下沉到这样程度致使夹紧机构的张开元件直接或间接地动作,空筒管便能从载运体上取走并带到纺纱部位上。夹紧机构与筒管之间是牢固连接,而筒管与载运体之间只是很轻的夹紧作用,所以能把筒管从载运体上取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在于夹紧机构在结构上很简单而且只占很小的场位;由于不需要附加的传动机构,因此也不需要附加的能源;附带地利用了落纱过程本来所需的运动;夹紧机构只需很小的动力消耗,就能可靠握住筒管;对于通过夹紧机构来握住筒管并不需要筒管特别的对齐;夹紧机构不受外界干扰,例如使用人员的影响;不需要操作夹紧机构用的控制装置以及在气动夹持器中所需的能量输送。下面借助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a表示一离心纺纱机的一个纺纱部位在纺纱过程中的示意图;图1b表示在把一卷绕好的管纱落到一载运体上的纺纱部位;图2a表示握持装置的夹紧机构在开启状态时的结构;图2b表示图2a的装置处于夹紧状态;图3表示夹紧机构的另一实施例。图4a表示又一种具有夹住筒管的夹紧机构的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图4b表示根据图4a的夹紧机构通过张开元件范围的截面。图5a表示一具有藉导纱器间接操纵的夹紧机构的截面。图5b表示上图在不操纵的状态。在图1中示意表示在这里未详细说明的离心纺纱机的一个纺纱部位1,仅对有助于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进行描绘和说明。纺纱部位1的导纱管2在旋转中的纺纱罐4的内壁上形成纱饼3的纺纱过程中是处于其最深的位置。纺纱罐4的传动和握持并非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所以不作说明。通过导纱管2可使空筒管5移动。筒管5由一握持装置6所握住,而握持装置被这里未具体说明的筒管和管纱用的落纱装置7所支承。在纺纱过程中,落纱装置7同导纱板8相耦合而一起实现导纱器2的横动运动。纤维条9由一这里未说明的牵伸装置喂入导纱管内,并作为纱线10从导纱管的出口11送出以便在纺纱罐4的内壁上构成纱饼3。在纺纱过程中,导纱管2的出口11从筒管5中露出。为了把纱饼3再绕在筒管5上,握持装置6把筒管5通过在纺纱过程位于其最深位置的导纱管2的出口11而推出,使筒管5藉其下部边缘12来抓住纱线10。当纱饼已再绕完毕从而管纱13(图1b)已经绕成时,管纱便通过落纱装置7放在一运输系统14上。该系统例如可以是一根运输带15,在其载运体16上各有一插管纱锭子17用未插放管纱13的筒管5。图1b表示在落纱过程中的纺纱部位1。落纱装置7已经把管纱13从纺纱罐4中的卷绕位置放在运输带15上的载运体16的插管纱锭子17上。导纱管2已从筒管5的内部抽出,从而使夹紧装置松开。在落纱装置7升高后,筒管5便释放,于是管纱13能通过运输系统14被运走,以便为下一次纺纱过程所需的空筒管留出位置。在后面的图中将对按本专利技术夹紧机构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夹紧机构是筒管5的握持装置6的组成部分。在图2a中表示握持装置6连同夹紧机构18伸入筒管5中时通过其下端的一个截面图。在图2b中表示筒管在纺纱过程和纱饼再绕在筒管上的过程中如何挂在夹紧机构上。握持装置6由一管子组成,其中导纱管2能被引导通过。握持装置6的下端具有一圆周缩小的部分19。此缩小部分19的外径应这样来选择使它能进入筒管5的内部而不被夹住。分布在缩小部分19的圆周上的是夹紧机构18上所设的指形件20。指形件20是由一种弹性材料例如弹簧钢制成的钩子状的钢带或金属线。指形件20在本实施例中是在圆周上均匀分布的,它是用适当的紧固方法21,例如铆接、螺钉连接或焊接,紧固在缩小部分19上。指形件是弯成钩子状,而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一离心纺纱机的纺纱部位上用于管纱握持和更换的装置,其中导纱器总是从上面插入纺纱罐内,并在纺纱和纱饼再绕过程中筒管是通过导纱器来移动的,并通过被导纱器穿过的筒管握持装置来实现导纱器的横动运动,其中筒管总是被一设在握持装置上的夹紧机构握住的;其特征在于,导纱器(2;302)和握持装置(6;106;206;306)是设置成互相可相对移动;在握持装置(6;106;206;306)上的夹紧机构(18;118;218;318)是由承载筒管(5;205;305)的张开元件(20;120;220;358)构成,张开元件同心地装在握持装置(6;106;206;306)的下端(19;119;219;319),其中导纱器(2;302)在纺纱时从握持装置中伸出;通过导纱器(2;302)的提升运动能操作张开元件(20;120;260;358)来实行管纱(13;313)和空筒管(5;205;305)的更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科尔策
申请(专利权)人: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