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钢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2576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将导纱器喂给的纱线卷绕到筒管上的纺纱钢领,包括:一静止钢领,在静止钢领内侧旋转的旋转钢领,沿该旋转钢领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凸缘部分,以及一钢丝圈,该钢丝圈相对于凸缘部分沿圆周方向转动并将由导纱器喂给的纱线引导至筒管、钢丝圈为开口向下的环。凸缘部分设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与钢丝圈接触,第一接触部分沿向心方向凸出,第二接触部分沿离心方向和向上对角线方向凸出。(*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导纱器喂给的纱线卷绕到筒管上的纺纱钢领。下文将使用类似形式的纺纱钢领的纺纱设备结合其它已知的纺纱钢领进行描述。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许多粗纱管70(导纱器)沿垂直于附图的方向设置并且位于纺纱设备的上方。一牵伸装置72设置于垂直方向上基本上为中间部分的左、右两侧,并有一钢领板74沿垂直于附图的方向位于所述装置的左、右两侧。钢领板74有提升立柱78支承,该立柱78沿垂直方向上延伸,由此可通过电机(未图示)驱动力使钢领板提升。沿垂直于附图方向,在钢领板74上形成许多安装孔(未示出),纺纱钢领210就安装在这些安装孔中并连接于这些安装孔中。第二提升立柱79位于钢领板74上方,导纱元件76可由提升立柱79相对于纺纱钢领210被提升。在导纱元件76上形成通孔77。隔纱板95设置于各自的纺纱钢领210之间作为一分隔板。锭子80位于相应的纺纱钢领210的中心轴线上,并由电机驱动(电机未示出)。一筒管82(纺纱筒管)(如图6所示)安装在锭子80上,筒管82不会相对于锭子80转动。这种已知的纺纱钢领的实例已被国际专利公开号WO96/08592所公开。如图6所示,在纺纱钢领210上设有旋转钢领230,以便通过滑动钢领240使该旋转钢领230在静止钢领220内侧旋转。钢丝圈250相对于旋转钢领230上形成的凸缘部分232在圆周方向上旋转。纱线T(粗纱T1)通过牵伸装置72、穿过导纱元件76上的一个通孔77绕在粗纱管70上并通过纺纱钢领210的钢丝圈250引往另一筒管82。因此,钢领板74往复移动使纺纱钢领210往复上升,并使筒管82(锭子80)旋转。结果,钢丝圈250和旋转钢领230也一起旋转,由导纱器喂给的纱线T被加捻,纱线T(纺纱T2)就卷绕到筒管82上。此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迫使钢丝圈250与旋转钢领230接触,所以(不是在旋转开始的阶段)钢丝圈250和旋转钢领230一同旋转。下面对钢丝圈250和旋转钢领230一同旋转(即,以相同的速度旋转)的原理进行描述。当开始旋转时,只有钢丝圈开始转动。由于上述转动,钢丝圈250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于是钢丝圈250与旋转钢领230接触,产生巨大的摩擦力。这样,驱动转矩就传递到旋转钢领230,使旋转钢领230与钢丝圈250一同旋转。由于钢丝圈250产生的驱动转矩的作用,旋转钢领230的旋转速度逐渐提高,最后,旋转钢领230基本上与钢丝圈250呈同步旋转。当旋转钢领230基本上与钢丝圈250同步旋转时,钢丝圈250相对于旋转钢领230的相对速度基本为零。结果,钢丝圈承受的负荷(也即破坏程度)降低,使用寿命延长。此外,钢丝圈和旋转钢领230之间产生的热量降低,这样纱线质量就不会被降低而筒管82又能高速旋转。最终,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然而,在对已知纺纱钢领进行测试之后,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在通常的操作条件下,已知的纺纱钢领不能充分地将驱动转矩从钢丝圈250传递到旋转钢领230。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纺纱钢领,它能够克服已知纺纱钢领的缺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旋转钢领在任何时候都能基本上与钢丝圈同步旋转,钢丝圈的驱动转矩被提高了。下面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书进行详细的描述后,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有更好的了解。图1所示为一完整的纺纱设备,其中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纺纱钢领,已知的纺纱钢领都可使用;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纺纱钢领的剖面视图;图3为一放大视图,所示为图2中一些显著特征;图4为利用图2所示的纺纱钢领进行试验后的曲线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纺纱钢领的显著特征的放大(断面)视图;图6为已知纺纱钢领的剖面图;图7为利用图6所示的钢领进行试验后的结果的曲线图。利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已知纺纱钢领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开始利用纺纱钢领不多时,旋转钢领230基本上与钢丝圈250同步旋转,在重复使用纺纱钢领后,旋转钢领230就无法做到与钢丝圈250基本上同步旋转。也就是,在纱线完全卷绕到筒管82上之后,锭子80停止下来(同时旋转钢领230和钢丝圈250也停止了旋转)。然后新筒管82被再次安装到锭子80上,并开始对新筒管82进行绕纱操作。在重复操作几次后,钢丝圈250和旋转钢领230(凸缘部分232)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尽管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并不希望被一些特定的理论所束缚,但可以相信,当纱线T绕过钢丝圈250后,由于与钢丝圈250之间摩擦力作用的结果,下脚纤维与纱线T分开。因此,纱线长丝或废纤维分散在空气中并浮动在纺纱机的周围。由于钢丝圈250和凸缘部分232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的热作用,这些浮动的纤维会彼此融合在一起,并粘附到凸缘部分232上(称为“摩擦熔融物质”)(对于合成纱线所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钢丝圈250和旋转钢领230(凸缘部分232)之间的摩擦力下降。另外,纱线T中含有的油性物质会粘附到凸缘部分232上,从而降低了钢丝圈250和旋转钢领230(凸缘部分232)之间的摩擦力。图7所示为这些试验的结果。横坐标表示每分钟转数,纵坐标表示转矩(g·cm)。点划线表示旋转钢领230的旋转摩擦力;虚线表示在摩擦熔融物质没有粘附到凸缘部分232的状态下,对旋转钢领230的驱动转矩,另一方面,实线表示在摩擦熔融物质粘附到凸缘部分232上的状态下,对旋转钢领230的驱动转矩。进一步,测量驱动转矩时,利用这样一种纺纱钢领来进行测量,其中旋转钢领230与静止钢领220连成一体。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摩擦熔融物质没有粘附到凸缘部分232(图7中虚线所示),旋转钢领230基本上与钢丝圈250同步旋转,这是因为驱动转矩大于旋转钢领230的旋转阻力(点划线所示)。当然,如果摩擦熔融物质粘附到凸缘部分232(实线所示),旋转钢领230不能与钢丝圈250基本同步地旋转,这是因为驱动转矩小于旋转钢领230的旋转阻力(点划线表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供这样一种结构,它能充分地将来自钢丝圈250的驱动转矩传递到旋转钢领230,而无需考虑是否有外界异物,例如摩擦熔融物质和/或油性物质已经粘附到凸缘部分232上。在本文中具体考虑到已知的纺纱钢领210,本专利技术人发现驱动转矩不能充分地将驱动转矩从钢丝圈250传递到旋转钢领230,因为在钢丝圈250和旋转钢领230之间只有一个接触点。因此,为了避免已知纺纱钢领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将导纱器送出的纱线卷绕到筒管上的纺纱筒管;其包括处于固定状态的静止钢领;一旋转钢领,设置于静止钢领内侧并与该静止钢领同心配置以便绕其中心轴线旋转;筒管,设置在旋转钢领内侧并与该旋转钢领同心配置以便绕其中心轴线旋转;一凸缘部分,沿旋转钢领的周边部分固定;一钢丝圈相对凸缘部分可旋转地安装在圆周方向,所述钢丝圈能从导纱器将纱线引导至筒管,其中所述凸缘相对于钢丝圈具有至少两个接触点。在本文中,词组“凸缘相对于钢丝圈具有至少两个接触点”指的是当旋转钢领不与钢丝圈基本同步地旋转时,凸缘部分具有至少两个接触点。然而,一旦旋转钢领获得与钢丝圈相同的速度时,只需要一个接触点。在此实施例中,因为钢丝圈相对于旋转钢领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接触点,所以从钢丝圈传递到旋转钢领上的驱动转矩变得更大了。因此,在有外界异物,例如摩擦熔融物质粘附到凸缘部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将导纱器喂给的纱线卷绕到筒管上的纺纱钢领,包括:以静止状态设置的一静止钢领;一旋转钢领,设置在静止钢领内侧并与之同心配置以便绕其中心轴线旋转,筒管设置于旋转钢领的内侧并与之同心配置以便绕其中心轴线旋转;一凸缘部分,沿所述旋转 钢领的圆周方向设置;以及一钢丝圈,相对于所述凸缘部分沿圆周方向设置从而将导纱器喂给的纱线导引并卷绕到所述筒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分相对于所述钢丝圈具有至少两个接触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间泰志山田英智笼桥俊宪
申请(专利权)人:日邦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